“512”信息公开的纪念日
来源:南方周末 更新时间:2008-05-24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以震度之烈,死难者之众而震撼世界。中国政府、民众、媒体在大灾中的表现,让全球媒体有了新的观察与评判,也让我们更积极地审视自己:信息迅速公开所形成的良性互动,竟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

  国内观察

  1 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

  我对这次报道的评
价是:

  实现了媒体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过去是以“主旋律”为主,灾难报道通常都不能放在头条,放上去了会被批评;政府某些人也总是担心媒体,觉得媒体是搞麻烦的,这次该体会到:没有媒体的传播力量,没有主流媒体冲到前面,怎能感动全国人民?我们的记者表现出不仅有新闻理想和抱负,而且非常理性。把民族的悲欢作为自己的悲欢,把民族的命运作为自己的命运。全国人民乃至海外华人都能凝聚得如此紧密,媒体功不可没。

  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2 “及时上报”到“即时播报”

  按照惯例,遇到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迅速报。换言之,以前“及时报”不是马上报道,而是马上向上级汇报。上级掂量一下,评估一下,看能不能行。现在网络、短信等传播非常快,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的话,就会失去你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你会失信于民。

  以往我们都会说,等待事情查明之后再报,然后事故责任一拖就是十天半个月,在这期间,你主流媒体不做事,导致大量的猜测、谣言,反过来我们非常被动。经常接到的通知是你们对这个事情要正面报道和引导,但效果非常差。这次地震让我们媒体和媒体前面的官员都学会了一次面临大事件的互动。包军昊(CCTV制片人)

  3 哪个层面不受益?

  11年前,我参与了央视的第一个直播香港回归直播,之后是澳门回归、三峡蓄水、伊拉克战争……开始的时候“直播”是很敏感的,请外面的人进演播室要层层审批。后来多做了几次直播没出事,领导才稍微放心。

  此次汶川地震直播,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直播,而是学会了面对灾难,而不是逃跑。国家形象的直接反馈,会让决策者意识到,将来我照单做,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哪个层面不受益?

  白岩松(CCTV主持人)

  4 媒体发挥了整合功能

  这次与以往报道有一个很大不同,是引导的观念不同。以往灾难报道以对救灾的人报道居多,是推出典型报道的好机会。而这次是以报道被救者为主,从过去的报道事件转向报道人性,从反思问责转向凝聚人心,以往党报强调政治动员能力,而现在我们看到了媒体在国家整合功能方面发挥很好作用。

  媒体如此快速、透明的报道,让中华民族凝聚起来了。这比平时总是做“宣传”报道,要好上很多倍。所以领导们要思考:以后的宣传该怎么做?这一次的表现证明,新闻记者不仅是可以信赖的,而且在现代化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点在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张晋升(传播学者)

  海外视角

  1 中国高分通过意外考试

  中国在对灾难性地震反应中所表现出的同情、公开和效率,展现了国家的新形象。向国际媒体敞开大门,中国民众接受到未经过滤的信息。中国政府不再粉饰太平,甚至向民众求助,并接受外来援助。与缅甸军政府相对照,中国的变化就更加明显,这点西方世界已有共识。但是西方不应只震撼于中国应对灾难的表现,还应该认识到中国领导人跟世界接轨的意愿和修治内政的决心。他们得到的鼓励越多,这些政策就越能得到实施。奥运会本来是中国的机会和考试,但提前三个月,中国就高分通过了意外的考试。

  (新西兰《新西兰先驱报》)

  2 灾难改变了中国的脸

  北京的政府和四川省的政府认为没有理由控制信息的流通。他们也迅速地从公众那里得到回馈:报道令政府和领导人受到欢迎。首先,政府给记者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使他们以希望的方式报道,而没有控制他们。第二,媒体可以找到那些领导救援工作的人,他们尽可能诚实地回答了媒体的提问。政府对灾难的早期回应给人留下了印象,媒体对此也进行了报道。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公众对此都是赞赏。多年之后,北京得到了媒体的赞赏。迅速、准确的官方信息不断从官方新闻机构新华社传出,显示了该社职业化的业务能力。

  3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信息开始自由流动

  这一次,新闻报道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开始遵循灾难报道的规律进行。以往的中国,关于灾难报道的信息通常是被管制的,或者轻描淡写。但是这次发生了地震之后,中国记者、外国记者,倾巢出动,所有的记者都各就各位,夜以继日地干活。

  这次地震对于中国的改变远远大于地质上的。悲剧中最可喜的一点是信息开始自由地流动。互联网不再控制信息的流动。突发性事件可以迅速上网,国家级的媒体被迫跟进。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但是我认为回到过去会更难。

  4 (美国《华盛顿邮报》)被唤醒的中国

  当国家状况不再这么紧急时,中国将回归其熟悉的方式。但是有一种根本性的东西改变了——— 人们对普通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可以信任他们拥有建立一个更具美德的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以及促使政府给予其权利这么做的意愿。

  分析者说,一些人肯定想把这种新闻的公开性变为报喜不报忧。但是要知道,退一步的时候其实已经进了两步。地震显示了中国的变化有多大,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当大地停止震动后,政治文化的余波还将持续很多年。(美国《时代》周刊)(“国内观察”部分根据《南方周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