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改革对农三师发展的历史性推动作用
来源:兵团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周文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文海
  

    改革不能脱离发展经济这个目标,改革必须以团场增效职工群众增收为基础。要使职工群众得到利益,就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进行改革,这样改革本身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农三师各企业从一个产权不明、不能自主经营、负盈不负亏的阶段走到今天产权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科学的阶段是因为农三师深谙改革之道,改革促发展,这个发展必须是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讲究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改革,才能促进农三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三师改革的历程回顾
   
   改革对三师来讲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和升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和完善、深化的过程
  
  自1986年以来,从探索实行班组承包、家庭联产承包到全面推行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主体,发展职工庭院经济和开发性家庭农场为两翼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以往一天8小时、敲钟上班、按出勤拿工资的局面,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到1989年农牧团场棉花皮棉平均单产达到了80公斤以上,粮食平均单产220公斤以上,基本解决了团场职工吃“大锅饭”的问题,农三师经济由此进入良性循环时期。但是,开发性家庭农场地皮费过高,每年的递增率10%以上,职工的承受力达不到,职工对开发性家庭农场积极性不是很高。
  
  1990年以来,师与团场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或目标管理责任书,团场也实行了承包责任制管理,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并落实到户,大大地提高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师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业的投入,不断扩大棉花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到1994年低,全师皮棉平均单产达到了100公斤以上,粮食平均单产300公斤以上;全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职工生活得到改善,期间克服了农牧团场干部吃“大锅饭”的问题,但连队收益没有与干部经营挂钩,干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加之土地承包者经常换,职工群众对土地的投入积极性也不高,生产积极性仍然没有最大地发挥出来。
  
  1995年师党委按照兵团党委部署,在农牧团场全面推行承包职工“两费自理”承包经营和农机、牲畜作价归户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团场开始探索“两费自理”,从每亩20、50元起步,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团场出钱、职工种地、职工负盈不负亏”的问题。由于进行了“两费自理”,职工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的产出率逐年提高,到1996年低,皮棉平均单产达到了110公斤以上,粮食平均单产达到了450公斤以上。
  
  从1997开始给全民职工划分“两用地”,给集体农民划分“口粮田”, 全师划分“两用地”12万亩,划分“口粮田’15.5万亩,基本解决了全师职工群众的生活问题。到1999年,皮棉平均单产已达到了120公斤以上,粮食平均单产达到了550公斤以上。
  
  2000年实行土地长期固定30年不变,2004年兵团出台深化团场改革“1+3” 文件,提出了“固定、自主、分配、服务”的改革重点,核心是实现“两个扩大”:即政治上扩大基层民主、经济上扩大职工经营自主权。干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再度调动起来,到2004年低,皮棉平均单产达到了130公斤以上,粮食采用复播方式,平均单产达到了1000公斤以上。
    
     2005年出台了“1+3”补充文件,各团场落实土地长期固定政策,扩大职工经营自主权,理顺干部、职工分配关系,转变了团场管理职能,扩大了基层民主权力,优化了团场所有制结构,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私营经济,同时加快了团场城镇化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
    
     2006年开始,师党委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提出了以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为目标,以完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和目标框架——团场改革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到2007年底,全师通过种植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皮棉单产已达到166公斤以上,增长速度为16%以上,林果业经济林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7年低水果总产已达72.4万吨,畜牧业牲畜存栏已达96.16万吨,新增工业企业16个,完成工业总产值5亿元。
  
   二.改革对农三师的意义
  
  1、改革促进了农三师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大解放。
   
   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三师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一是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学会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由于兵团体制的特殊性,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相适应,农三师的改革曾走了一些弯路,但农三师人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创新手段,大胆探索兵团特殊体制与市场接轨的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适应和全面融入也在不断的加强。
   
   在科技的应用上,农三师人学会了开拓创新。通过改革,农三师人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认识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潜力,大力推行地膜棉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上越迈越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加快发展上,农三师人学会了与时俱进。能够打破习惯定势,冲破所有制误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够紧密结合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更好地发挥“三大作用”;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胆发展新型工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改革作为政治保障手段,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经济协调、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近几年来,农三师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按照速度、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了“ 调优一产、做大二产、搞活三产”的结构调整思路,坚持把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和经济加快发展的两个轮子,紧抓不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农业结构的调整上,逐步形成了种职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和粮经草“三元结构”的总体发展格局。农三师党委确定的“1322”工程,使种植业水平提升,收复弃耕地力度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稳步推进,棉花单产总产逐年递增;畜牧业作价归户,产权改革积极推进,加大了良种基地建设,特色林果业种植比重明显加大,水果总产逐年提高。截至2007年底,农三师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皮棉总产达到14.25万吨,单产达到166.6公斤,经济林面积已达30万亩,水果总产72.4万吨,畜牧存栏96.16万头只,农牧团场家庭人均收入达到6088元。
  
  3、改革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改革改变人们的观念意识,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增加收入,被职工普遍认同,因而推广应用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在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上,通过推广六大精准技术(即:精准种子工程技术、精准播种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收获技术、田间作物生长及环境动态监测技术),提升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为农业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推广应用节水设施灌技术,使全师节水设施灌面积已经达到播种面积的87%,棉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实施农作物套种和间作技术,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职工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大面积推广抗虫性、抗病性强的棉花新品种,有效减少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了棉花高产丰收。通过逐步普及农业十大主体技术(即:良种良繁、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培肥地力、综合植保、科学施肥、标准化条田建设、土壤深松、人工影响天气)和畜牧业十大主体技术(即:畜禽良种化技术、高效繁殖综合技术、幼畜培育及育肥技术、饲草高产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畜禽冷季舍饲生产技术、畜禽集约化生产技术、兽医保健及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无害化畜产品生产技术、草原利用与保护技术、绿色饲料生产技术),提升、改进了常规农业栽培模式和传统的养殖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4、实施工业兴师战略,促进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农三师工业起步较晚,但思路明确,利用图木舒克建市的契机, 加快实施工业兴师战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培育六大基地和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污染少、耗能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上,积极构建、培育节水灌溉管材生产组织和加工的海纳塑业、天益塑业和峻博塑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促成翼峰果蔬饮品有限公司一期6000吨胡萝卜汁生产线建成投产,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在培植电力工业上,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对口援助为契机,做好图木舒克市2×5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的奠基工作。在棉纺业上,充分发挥棉花资源优势,实施“前海”牌棉花品牌战略,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图木舒克市特色纺织工业基地。在建材业上,利用师市丰富的石灰石等资源,壮大永达水泥厂等龙头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药业上,进一步加快昆神永大药业发展进程,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份额。在干鲜果出口商品、加工储运基地建设上,依托口岸优势,积极引进外向型加工企业落户师市,此举加快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5、落实团场基本经营制度,解决了团场存在的现实问题。
  
  团场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职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内涵主要体现四句话:即“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产品订单收购,农资集中采供”。农三师及农牧团场在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方面:一是确保“两个限额”落实到位,把兵团最高收费限额和最低面积限额落到了实处;二是实行承包职工“两费分离”,农牧团场职工的身份地承包费和经营地承包费全部实行分离;三是“两还”工作落实到位,“还田于民、还利于民”的落实让职工在政策中得到实惠;四是加强了经营地的管理,即维护了职工家庭经营主体的基本利益,也提高了团场经营水平和能力。在落实产权明晰到户方面:一是扩大了产权改革的范围,拓展了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二是进行了林权改革,促进了产权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生产资料自理率有很大提高,促进了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在落实产品订单收购方面:一是完善了棉花、果品等大宗农产品订单机制,保证了团场及职工的根本利益;二是改进了订单收购办法,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在落实农资集中采供方面:一是加强了农资集中采供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二是农资统一招标,农资供应“一个主体采购、一个价格入户” 减轻了职工的负担。通过落实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使农牧团场管理走向了规范化轨道,解决了团场多年来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6、减负增收、促进了职工收入的提高。
  
  一是各级党委充分认识中央提出的减轻农工负担的重要性、紧迫性,认真执行各项减轻农工负担的规定,建立了领导责任制,落实到团场及连队,处理好减轻农工负担与各项工作的关系,对农工负担实行法制化管理,民主监督管理,增强其透明度;6个中小型团场进入中心团场,取消营建制农业单位4个;合并连队56个;农牧团场精减干部职数280余人;减少了非生产开支近千万元,从根本上减轻了职工的负担。
   
   二是认真落实中央税费改革政策。深化兵团农牧团场税费改革,是中央切实减轻团场职工负担,进一步发挥团场作用,促进团场改革、发展、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事关广大团场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大局。农三师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税费改革,对税费改革工作进行周密安排,有计划、有步骤认真组织实施,按兵团给农三师下达的承包职工限额内最高收费限额5100万元和最低限额面积51.6万亩的限额指标,及亩均负担97元,师市党委以“巩固两项成果,落实两项政策,深化四项改革”为重点,确保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2007年三师实际限额内承包人员17902人,限额面积51.72万亩,限额内承包收费总额4743.75万元,亩均收费91.72元。两个限额的落实,规范了团场对农牧职工的各项收费,职工负担明显减轻。2007年农三师实际减负金额6756万元,团场农业一线职工负担减少了62.95%,承包职工平均每亩减负111元,职工收入大幅增加,从而增强了团场凝聚力,有力推动了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建设。
   
   农三师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的不断深化,没有思想上的不断解放,没有在解放思想中的与时俱进,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三.今后农三师改革的方向
  
  1、进一步完善团场基本经营制度。
  
  一是深化团场改革。巩固“两个限额”“两还”及团场机构改革等成果。按照兵团党委提出的“基本经营制度 +其他配套制度+ 管理”的团场体制基本框架要求, 进一步落实团场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按照“土地承包经营、产权明晰到户、农资集中采供、产品定单收购”的基本经营制度 ,建立健全农机、牲畜、果林、机井和滴灌等新的经营体制和机制。改进农产品管理办法,按照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对棉花撤卡以后的农产品管理制度。
  
  二是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资产重组市场化、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要求,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增强大企业的支撑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和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规范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供销体制改革,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抓好配送中心的项目建设,逐步推行统购分销制度,做好重要商品监测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工作。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
  
  四是深化团场财务体制改革。按照公共财政职能逐步强化的总体原则,明确权责、加强管理,抓好团场财务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团场财务预算管理,增强团场发展活力,调动和促进团场发展的积极性。
    
     2、调优产业结构、抓好龙头企业、抓好特色产业。
    
     一是扶持鼓励各类农产品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主产区,形成各垦区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和特色。二是下大功夫调整、优化结构,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优质新产品的比重。三是下大力气促进农业和工业的结合,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逐步实现农业和工业的结合。四是抓住特色促调整,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发展格局。五是抓好龙头保调整,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主要产业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六是抓好服务促调整,完善市场价格,发展订单农业,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七是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加快发展养殖业。到十一五末,生产总值要达到40.5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要达到24000元,年增长速度要达到16%以上,棉果畜结构调整为49:22:29,大农业向“三足鼎立”格局迈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长,科教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初见成效,职工生活更加富裕,新型连队达到6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3、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棉花产业,重点建设一批能加快棉花产业发展的项目,以此来推动棉花产业单产、总产的不断提高。二是加大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三是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优化农机装备,着力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四是加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确保粮食生产,不断提升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棉花产业优势地位,加速发展林果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十一五末,种植棉花120万亩,皮棉单产170公斤以上,果疏标准建园30万亩,特色生态经济林30万亩,粮食面积20万亩,饲草面积20万亩,牲畜存栏头数100万头。籽棉单产400公斤的团场、500公斤的连队、600公斤的条田达到80%,使农业产业化成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强力支撑。
  
  4、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在农三师辖区,以“一市三区十八镇”为平台,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体系,依靠争取项目抓紧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以优势资源转换为核心,不断拓展新的产业领域。二是打造图木舒克工业区成为兵团南疆工业基地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社会团体领办园区。三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激励约束机制,要以存量引增量,以市场换资金,以资源换项目,培植各具特色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集中力量,壮大三师电力工业、棉纺工业、支农工业、食品制造业、水泥建材业、特色制药业,促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35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力争达到4亿元以上;产业集中度相对提高,形成一批实力较强、优势明显的产业基地;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兵团先进水平;优势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循环经济得到普遍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的并重达到12%以上。

       5、进一步加快图市建设和团场城镇化建设。
      
       坚持不懈做大做强做精图木舒克市。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和招商引资战略,创新经营城市的招商引资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通过市场运作,最大限度的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发展图木舒克市经济,壮大图木舒克市工业,提升农业,繁荣第三产业,启动文化建市工程,打造文化品牌,以图木舒克市为中心,把屯垦和军垦特色融合为一体,繁荣图木舒克市文化。
      
      
       加快十八个团场小城镇建设,全力做好各团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团场职工向团部集中,完善以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及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城镇住宅供应体系。加快发展团场工业和社会事业,加快推进新型团场建设,发挥农牧团场与地方乡镇接邻的优势,发展兵地融合经济,尽快改善民生,实现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