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水清
随着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赈灾物资源源不断地抵达四川地震灾区,如何将这些善款善物及时、有效、真实地送到灾民手里,切实帮助灾区人民实现灾后重建,成为社会公众的一大疑虑和担心。
最近,网上盛传成都一些高档小区出现救灾专用帐篷,进出其间的都是一些衣着光鲜的人,显然不是灾民。对此,许多网友纷纷予以指责,并对救灾物资能否真正送达灾区产生了疑虑。帐篷尚能看得见,即使被挪用,躲不过公众雪亮的眼睛,监督起来比较容易,那些隐性的善款善物如果被挪用、私分、侵吞,又该如何在公众的视线之下得到监督呢?这显然不是一般的报流水帐式的信息公布所能奏效的,必须通过回应公众疑虑和担心,增强信息发布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信息公开的监督功能。
在此次不寻常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有关方面十分注重信息公开,从灾情的发布到救灾物资的数量规模,都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或说明,而且不回避“敏感话题”,不说“外交辞令”,既攻破了一些谣言和流言,也通过让公众了解实情,激发起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巨大的同情、关爱。尤其是对网上舆论,同样以认真的态度予以回应。在积极回应公众疑虑或质疑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流传甚广的“跨国公司铁公鸡”之说,被及时澄清;个别官员将受灾群众的帐篷挪用给自己亲戚躲避余震,也得到“坚决查处”的答复。这就让公众在一定程度上知晓情况,得到宽慰和宽心。
对于公众疑虑和担心,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予以集中解答,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渠道。但从公众疑虑或担心的关切度来说,除了信息的沟通说明以及必要的表态,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建立必要的制度和切实的举措予以回应。这是更重要更实在也更让人放心的回应方式。针对公众对于挪用救灾帐篷的举报,四川有关方面举一反三,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场监管和救灾物资有序发放和监督的文件,同时派出12支监察队到灾区,并对市场加强了监管。这表明,公众疑虑或担心其实就是一种舆论监督,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接受舆论监督,无关“面子”受损,而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促进。
在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过程中,饱含公众爱心善意的赈灾物资还将继续送往灾区。这些物资,有的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制度程序发放,有的则以体制外非程序的方式赠送,留下了监督监管的“盲区”。公众的疑虑和担心,盖出于此。有关各方只有通过回应公众疑虑和担心,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制订相应制度和措施,加强审计,定期公布款物使用发放的明细帐,才能使公众的善良之心得到尊重,善良之举得到落实。赈灾物资的发放是一种特殊的利益配置,发放过程也是一个权利使用过程,也需要监督。更何况,此次震灾的惨烈程度之巨,获得了人们空前的同情和关爱,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捐款捐物,数目和规模都十分巨大,这就更有必要加强信息公开。唯公开透明,才能做到“阳光赈灾”,并在逐步构建的社会诚信关系中,释放公众更多的爱心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