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相关活动。而电子公务,则是应用信息技术,调动政府、企业、公众三个要素,围绕公共产品与服务为中心,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
从历史上看,依据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处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的不同,我们可将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萌芽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在原始社会中,仅存在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人们通过结绳记事以及面对面简单的沟通与交往来交换信息,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服务与管理。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受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经验式的管理为主要管理方式。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在信息交换上,文件往来是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实行科层制;方式上,运用的手段是强迫命令、下级服从上级。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20世纪70—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是建立在现代政治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方法之上的。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要求政府进行社会、市场管理和政府职能优化,要求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将权力进一步分散和下放,不是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公民的立场,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为公民服务,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等等。围绕提供公共产品,三个领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扩散更为迅速、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使用更为频繁和宏大,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普遍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社区也走上前台,信息技术成为重塑社会形态的重要力量。
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的发展,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冲突日渐明显,三者之间松散的关系渐渐体现,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低下。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享有者,处于三角稳定关系的顶端,但政府的运转必须依靠市场领域提供财源,获得公民社会让渡的公共权力。而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类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生产资料和资本等诸要素的结合,公民社会则为此提供社会化的劳动者及舆论批评且是公共产品的最终服务对象。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或者两个领域的信息化。应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化,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融合以及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围绕公共产品的提供,充分考虑政府、企业、公众三个角色,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建设一个信息流畅流转的电子公务体系,展开全要素公共事务管理,电子公务eGBCP应时而生。为此,我们提出:“电子公务”概念及其eGBCP模式,促进建设公共管理与服务和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