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萍乡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和经济市场化进程,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芦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指导全县在今后五年紧抓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和“十一五”发展环境展望
    第一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化联动,五抓并举”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各种变化和困难,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0.17亿元,年均增长16.3%,比“十五”计划提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1297美元,是历次五年计划中增幅最快的时期,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2687万元、169002万元、80050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2.3%、16.8%、18.6%。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6938万元增长到20028万元,年均增长23.6%,实现了三年翻番;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926万元,年均增长18.2%,人均财政收入由254元增长到714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年均增长61%,是2000年的10倍。
    ──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48:20调整为2005年的17:56:27。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6%上升到51.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企业由18家增加到4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7家。芦溪工业园有入园企业44家,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焦化、纺织、新型建材、化工等产业的兴起,改变了“黑、白、灰、红”的传统格局。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优质品牌产品不断增多。传统服务业繁荣兴旺,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武功山旅游综合开发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以交通、电力、水利、城建、环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新建和改造三级以上公路106公里,水泥(油)路里程达到930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77公里,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油)公路。昌金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与浙赣铁路复线电气化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县交通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投资8300万元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小水电装机容量新增1.5万千瓦。完善了各类水利设施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县城东提西连、袁河综合治理等城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17亿元。武功山旅游开发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生态建设有效实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9.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7.2%。环保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城区河流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
    ──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供销、粮食系统及其它集体企业全部规范改制到位,累计盘活资产近3亿元,置换职工身份约8600人,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格局已经形成。深入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林权制度改革、水管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显著增强。坚持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十五”期间引进内资31.12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762万美元,出口创汇656万美元,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17家,开放型经济日益活跃。
    ──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752元增加到3175元,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557元增长到7850元,年均增长17.2%。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平方米和35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0平方米和5平方米。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医疗、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养老金补助制度开始实施。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五年来共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7项。全面规范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逐年提高,“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群众性文体设施不断增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投资3600余万元进一步加强了医疗机构建设,疾病救治、防治能力明显增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97‰以内。国土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行政许可法》深入贯彻实施,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十五”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事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在于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认真学习借鉴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自上而下推动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发展境界不断提升。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环境是最大的品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探索和发展符合县情的思路是关键环节。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芦溪”这一主题,确立了“把芦溪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四化联动,五抓并举”的发展思路与“兴工强县、兴农富民、三产带动、项目拉动”的主战略。由于定位准确、思路对头、执行有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保持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工作前提。制定每项改革发展措施首先考虑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不以损害群众利益谋求一时的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努力做好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认真解决好发展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优化发展环境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坚持软、硬环境建设同时推进,在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优化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环境品牌。进一步完善了交通、电力、水利、旅游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后劲得到有效提升。始终遵循“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方针,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节“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从发展基础来看,芦溪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平安芦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省委、省政府也将出台一系列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武功山旅游开发、山口岩水库建设、320国道改造及南部经济干线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将为我县经济步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注入强劲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日趋活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升级,为我县承接资本、产业和技术转移创造了良好契机。从市场需求来看,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为我县发展和壮大特色农业、新兴服务业、旅游休闲等产业提供了大好机遇。
    芦溪作为欠发达地区,今后的发展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更加剧烈。而我县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型、初加工型产业占主导地位,受能源、资金、技术不足等瓶颈制约因素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同时,改革触及的深层次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压力加大,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都给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放眼未来5年,全县上下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加快芦溪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第二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原则
    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四化联动,五抓并举”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行“兴工强县、兴农富民、三产带动、项目拉动”的主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村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经济市场化道路,大力发展集约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步伐。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六项原则:
    ──坚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更加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节约资源入手,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经济社会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坚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对接长珠闽、策应长株潭、融入全球化。
    第二节主要目标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2.3亿元,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220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7%、11.6%、14.4%。财政总收入达5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2.4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3.7亿元,年均增长25%。实际引进内资年均增长20%,实际引进外资年均增长18%,出口创汇年均增长40%。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形成新格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4:56:30,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
    ──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布局更趋合理,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化率提高到45%。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得到进一步消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比较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育龄群众享受免费的基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基本实现安全卫生饮水。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2010年达13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010年达610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村人均砖混结构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42%和52%以下。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森林覆盖率达到7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废弃物产生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初步建成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
    第三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立足资源、技术和区位优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做强水泥、陶瓷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淘汰机立窑工艺,到2010年,水泥年产量达150万吨。大力发展高压、高强度电瓷,铁道电瓷和工业陶瓷,到2010年陶瓷年产量达30万吨,培育10家以上产值超亿元的陶瓷企业。
    ──整顿规范高危行业。加强安全监管,打击非法生产,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加大主力矿井技术改造力度,扶持一批煤矿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县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对烟花鞭炮业坚持抓大关小,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监管到位。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和食品工业,注重引进关联企业,推进生产要素集中和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总量。到2010年,机械、电子和纺织业年产值分别达3亿元,化工和食品工业年产值分别达5亿元。
    ──着力培植骨干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吸纳股份等多种途径加速扩张,尽快培植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高度重视规模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设骨干企业梯队,发展20个以上核心竞争力较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优势企业。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0家,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100家以上。
    ──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提高园区建设质量和效益。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完善“四统一、两分块”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县乡联合开发。广泛吸纳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园区功能。适应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提高园区产业集中度,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形成园区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到2010年,园区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14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7.4%。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激发创新活力。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防治污染等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适应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从财税、金融等方面扶持自主创新,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主动承担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的技改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依托企业,带动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方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规划好“一带四区”,即抓好以宣风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生产带,以银河为龙头的良种繁育区,以芦溪镇为龙头的特色规模种植区,以银河、上埠、长丰为龙头的特色规模养殖区,以宣风、新泉为龙头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花卉苗木面积达到5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大力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新增8个以上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激活民间沉淀资本,充分调动农民创办企业的积极性,做响一批新品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到2010年,全县新发展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县级龙头企业20家。大力发展民间流通组织,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领办和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集贸市场、专业市场建设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
    ──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提高公路等级质量。以县城为中心,以沪瑞高速公路、320国道、县乡公路为主干线,以完善和改造全县等外公路为重点,基本实现乡村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通畅化,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到2010年,县城至乡镇全部通三级以上公路,完成水泥公路里程400公里。发展农村通讯,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加强袁河防洪工程建设,使县城达到5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加快灌区节水改造步伐。按照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公共设施利用效率的原则,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引导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切入点,抓好“三清三改”,改善农村环境。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节能技术和设备的推广,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能源。加强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优化农民创业环境,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带动辐射能力。
    ──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深入开展村落社区建设、“文明村镇”创建,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文明卫生意识,推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果,大力实施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切实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群众生育观念转变。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积极抓好各项支农、扶农政策落实,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保护农民利益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集中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率。加快农业种养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运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资金管理使用。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第三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做强旅游业。以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为目标,以武功山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为重点,将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坚持“规划先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完善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和其他景区(点)规划设计工作,抓好景区服务区的详规设计工作。继续加大景区开发力度,着力抓好金顶景区、灵芝峰景区、大王庙景区、发云界景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抓好武功山旅游公路、宣风至万龙山公路拓宽改造、武功山盘山公路等公路建设;景区电、通讯、宾馆等设施建设;万龙山温泉度假村建设;新泉旅游新城建设。做好生态、休闲、文化三篇文章,突出宣传武功山的特色内涵。搞好景区资源的管理开发工作。策应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抓好库区风景游览和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加快明月湖、锅底潭度假村建设。力争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接待旅游人数53.5万人次。
    ──做活商贸服务业。强化水泥、电瓷、煤炭等市场的区域性地位,发展物流、金融保险、法律、审计、会计、信息、咨询、电子政务等新兴服务业。依托产业基地、商品主销区或集散地,建立花卉苗木、电瓷等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流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有县域特色的农副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便民商业网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市场的小城镇商业群。
    ──做大房地产业。围绕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有计划地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集中连片、环境优美、风格多样、品味较高的商居小区。扩大经济适用住房规模,调整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发展物业管理、房屋中介等房地产服务业,形成现代房地产业和住宅服务业发展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拍挂制度。
    第四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科学推进城市发展。按照“东提西连、北接南展、显山露水、集中连片”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各类专业规划、详细规划、分区规范的编制。加强城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品位,广泛满足人的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集中配置城市用地,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切实落实环保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城市。不断扩张县城规模,力争到2010年将县城建设成为人口达7万、建成区域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城市。加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做强做大县域经济。按照强化功能、突出特色、繁荣经济、集聚人口的要求,加快发展县城和实力强的中心镇。增强中心城镇产业基础和扩张能力,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找准发展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集散市场,提高人口、资金、技术和资源的集中度,促进经济增长、财政增效、群众增收。加快城镇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扩大规模,提高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积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把城市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资源有效配置,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五节深化改革开放
    着眼于机制体制创新,建设法制社会,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除法律明令禁止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各行业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切实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注重规划和政策调控,注重协调和信息引导,规范行政许可,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健全重大决策机制,广泛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使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都按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行政赔偿制度。
    ──创新财税运行机制。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提高理财水平和理财效果。建立完善财政收支标准体系、财政预算项目库,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探索编制绩效预算和滚动预算;逐步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增加政府采购项目,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增加教育科学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加大“三农”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整合支农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工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支持乡镇财政做强做大和扶助贫困乡镇的财政政策,继续实行鼓励乡镇财政上台阶的奖励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县重点税源企业创名牌、增后劲,壮大支柱财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挖掘增收潜力。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健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完善备案、核准、审批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放权于乡镇、放权于企业。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财政、税收、金融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降低民间资本的市场门槛,切实改善民间资本的投融资环境,增强和完善投资的内在增长机制,紧抓中央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努力争取国债项目和资金投放芦溪。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公共卫生、职业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调整事业单位结构,明确科教文卫等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推行新型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管理者聘任制和全体员工竞争上岗。对非经营性事业单位,加快企业化、市场化步伐,完成企业注册登记,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干部身份,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其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逐步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取消一切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大力培育发展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整合、重组,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打造诚信社会。推进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有效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政策为保障,通过产业、市场、信息及体制等方面的对接,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谋求更高层面、更广阔范围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以现代服务业开放为契机,切实提高商贸、旅游、文化、卫生、环保、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开放水平,允许外资通过特许经营、租赁、股权转让等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完善出口扶持政策,积极培育自营出口企业,提高纺织品和电瓷产品档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外经外贸发展。
    第六节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加强科技事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消除中小学危房,加快中小学远程现代教育工程建设,积极实施远程教育“校校通”。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做优做强芦溪中学,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建立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到2010年全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5%,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万人。积极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多种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到2010年全县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90%,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10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行以聘任制为基础的教师任用制度,切实提高师资水平。放宽非义务教育的教育管理和准入条件,积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幼儿、高中阶段等非义务教育。
    ──加速科技创新。抓好现代文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健全科普网络,加大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走消化吸收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重点行业产品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围绕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高档电瓷、特种水泥、复合金属材料、节能技术及耐火材料等新材料技术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快新型墙体革新技术、生物技术、新品种选育、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存和主要畜禽饲料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加快信息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实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芦溪数字化建设进程。坚持统筹规划、立足为民、注重实效,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创新和服务水平提高。提高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便民服务水平,重点建设县乡政务信息网联网工程。推进电子商务开发和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推进为农服务、信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动全民创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设人才集聚工程、人才开发工程和领军人才建设工程,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加快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到2010年,全县人才总量达20300人,其中党政人才800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5800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达9600人,农村乡土人才达4100人。强化高层次、高效能人才的引进工作,完善用人机制。
    第七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与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推进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加强农业资源和废物排放管理。强化节约理念,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消费方式。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通过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河流整治成果的巩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环境容量。保护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林政管理、林地管理、木材运输监督管理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县城区、各乡镇、村、工业园及各企业都能按照环境功能要求,合理布局,使县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建设基本适应,初步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保护示范县。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规模。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努力建设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调剂能力和安全运营,确保养老金的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积极发展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残疾人就业等工作;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树立就业优先观念,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规范劳动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培育战斗精神。加强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抓好民兵应急分队和高技术分队训练,不断提高民兵队伍战斗力,深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积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三个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民兵在经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突击队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全民创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和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大县、乡医疗机构建设力度,推进农民满意村卫生所创建达标工作,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筹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到2010年,全县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加快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建设步伐,全面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建立健全县、乡、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加强灯彩、傩舞、剪纸、农民画等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体现芦溪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发展广播电视、文化娱乐等各类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以全民健身为目标的群众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
    ──推进平安和谐芦溪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切实抓好煤矿、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监管,减少交通、消防事故。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地区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