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力增长迅速 足够维持两航母编队
来源:千龙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按两艘计算,每年的维持费需要100多亿元人民币,这对近来每年增幅都以万亿元计的中国经济而言还不算一个大数目。



  几千年来拘守于大陆的中国人决心建造航空母舰,是战略观念的一大更新。陆上发展如种地,海上发展如经商,双管齐下方是国家富强之道。“航母梦”已经作了几十年,如今国内终于能将这一议案付诸实行,只因我们的经济条件已今非昔比。
  
  美国造一艘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现需花费50亿美元,苏联“库兹涅佐夫”号约15亿美元。6—7万吨的中型常规动力航母,估计会是中国海军的最佳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体制已由内向型转向外向型,海洋是国家下一步获得资源和开拓市场的重点。何况现在地球表面上没有“公陆”只有“公海”,土地疆界早都划定不能再加改变,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只能是海洋,解放军的海军战略也必然要向远洋伸延。根据这一战略需求,争议多年难定的航空母舰建造方案终成定局,去年已由官方正式对外说明。过去国人对建造航空母舰的最大担心,是财力难以支持,其次是科技水平能否保障。近些年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已使前一个难题不再存在,海军拥有航母后的活动范围又将会出现由近海到远洋的飞跃。
  
   “钱”字难倒中国海军半世纪
  
   20世纪初飞机问世后,同军舰结合便产生的航空母舰,成为远洋海军的支柱。没有航母的舰队,终究只能守在近海不能远出。由于航空母舰需要巨额经费和高科技水平支撑,这一舰种的制造就成为世界海上强国垄断的专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国建造了十几艘大型航空母舰,苏联在临近瓦解前才建造成一艘勉强可称大型的航母,其它国家只能维持中小型航母。过去以贫穷著称的中国长期实行陆上防御战略,更是与航母无缘。
  
  在中国最早提出建造航空母舰的第一人,是有诗人浪漫气质的毛泽东。1958年他掀起“大跃进”风潮后,于6月21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建造称为“海上铁路”的远洋船队和航空母舰。海军响应号召马上制订规划,计划60年代初开工建航母,不过其前提是国家财力能够在“大跃进”中迅速倍增。
  
   50年代的航空母舰已进入喷气式舰载机时代,技术的划时代提升使其造价和难度远过于二次大战时期。1958年美国军费为470亿美元(按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2300亿美元),其中海军年装备采购费达6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海军的70多倍,也超过苏联海军5倍(苏军装备费一向以陆军优先)。此时美国能保持十几艘航空母舰,新建一艘6万吨级航母又要花费2亿美元,如此高额的费用使苏联海军在70年代前都不敢问津这种“海上巨无霸”。
  
   1958年的中国国民产值已是1950年的3倍,却远未改变国家贫困的面貌。这一年国民生产总值不过1307亿元人民币,军费开支仅有50亿元。保障240万军人吃穿用的养兵费即用去军费四成,加上训练、施工和营建费,武器采购费只剩15亿元。根据优先保障陆军、其次用于空军的原则,海军装备费不足2亿元(按同年汇率只相当8000万美元)。这时苏联出售一艘排水量1600吨的旧式“高尔基”级驱逐舰,单价就需3000万元人民币,中国海军只能买4艘,还长期成为海军水面战舰的“四大金刚”。鉴于财力窘迫和造舰能力低,此时中国海军主要依靠单价几十万元人民币、排水量不过几十吨的鱼雷快艇、护卫艇,作战预想是让这些作战半径仅几十海里的小艇以“狼群”战术袭击大舰,造航母的计划不过是“超英赶美”政治口号下的一种超前设想。“大跃进”落空后,中国的航空母舰计划便随之夭折。
  
   70年代,中国经济在“文革”后略有恢复,海军又规划了航空母舰工程,财政难题却无法解决。从1971年至1982年,中国军费一直维持在170亿元人民币上下(当时折合100亿美元),除去养兵“人头费”,在每年不足60亿元的装备费中只能给海军几亿元。此时海军建一艘051级驱逐舰便需1亿元,因而像这类3000吨级的中型战舰每年只能造一两艘。此时美国建造一艘核动力航母需要十几亿美元的费用,中国海军根本不能想像。
  
   1978年,华国锋主政时同意了海军的航空母舰计划,这一次是想向英国购买或合作制造1.8万吨级的轻型航母,搭载“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由于英方报价过高,邓小平又决定压缩军费,计划被取消。1988年南沙海战后,海军再度呼吁建造航空母舰。当时主管海军的刘华清后来在回忆录中曾说明了计划“‘七五’(笔者注:指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91~1995年)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由于经费不足,这一计划还是被否定,一个“钱”字又难倒了中国海军。
  
   —艘航空母舰出动,需多艘驱逐舰、护卫舰等形成一个编队才具备战斗力。由此算来中国一个航空母舰编队的舰、机总造价相加估计会达到100亿美元。
  
  维护费每年百亿
  
  过去中国一再制订航空母舰计划又一再取消,一个重要原因是航母价格随着科技含量提升不断上涨。1961年美国下水的首艘9万吨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造价3亿多美元,2001年下水的排水量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里根”号的舰身建价已达45亿美元。排除物价上涨因素,按购买力计算,其价格也是过去的3倍。究其原因,主要是舰上设施特别是电子仪器、防空导弹的质量都有了飞跃,造价自然会节节攀升。
  
   90年代之前,中国军费增加的比例还比不上航母造价的增长幅度,预定的报价过几年便会感到远不敷用。1990年中国又正值国防建设“忍耐期”,军费不过309亿元(相当60亿美元),分摊给海军的比过去更少,潜艇建造还要放在首位,航母计划只能停留在纸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国民产值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财政收入7年来更是增长近两倍。2007年的国民产值达到24.6万亿元人民币(现折合3.4万亿美元),国家财政收入为5.1万亿人民币,若再加上近万亿元的土地转让金,政府财政收入已达6万亿元(折合750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去年财政收入2.6万亿美元,国民产值居世界第二的日本政府财政收入只相当5000亿美元(56万亿日元)。目前中国政府已成为世界第二位的“大款”,而外汇储备达1.4万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一位。虽然中国的人均收入还只及美、日的十几分之一,国家间的较量却是总量抗衡,军费的对比更是如此。
  
  国家财力大幅增长,自然使政府在强调“以人为本”关照民生之余,能增大国防投入。去年中国公布国防费(其实是军队维持费)为3509亿元人民币,折合460亿美元。国防白皮书中说明装备费占其中1/3,此外国家对武器研发还有额外补助。鉴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已重点面向海洋,海军的年度装备费至少可以得到几百亿元,以后还会逐年增加。
  
  至于现在中国造一艘航空母舰需要多少花费,因国内无先例,只能按国际上的造价推算。美国制造一艘lO万吨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现需花费50亿美元,苏联80年代末制造的6.7万吨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中国按处理废钢买回的“瓦良格”号属同级)的花费按现在购买力计算约15亿美元。90年代初西班牙为泰国建造一艘2万吨级的轻型航空母舰,报价仅3亿美元。中国航母不会追求美国那种全球迅速到达的目的,加上此前没有建造核动力水面舰船的经验,不大可能制造大型核动力航母。只能载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轻型航母战斗力太弱,中国这样的大国也不会采用。像苏联“瓦良格”号那种6~7万吨的中型常规动力航母,估计会是中国海军的最佳选择,目前已有的成熟技术也可保障建造。中国虽有造船业发达和人力便宜的优势,却因首次制造航母需要较多的研发费用,造价也不会太低,估计制造6万吨左右的航母单价也需20亿美元以上。
  
  航空母舰上有舰载机才能形成战斗力。近来俄罗斯竭力向中国推销其由苏一27战斗机改进为舰载型的苏一33,单价为5000万美元。6万吨级航母大约可载50架战斗机和几架预警机,几架用于反潜、救援的直升机,算来舰载机价格超过30亿美元,即高于航母本身造价。
  
  一艘航空母舰出动,又需要有多艘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和潜艇进行全方位保护,常规航母还要有油船补给,形成一个编队才能具备战斗力。现在俄罗斯售出的7000吨级“现代”级驱逐舰单价即达6亿美元,由此算来,一个航母编队中护航和补给的舰只总价格要在40亿美元以上,中国一个航空母舰编队的舰、机总造价相加估计会达到100亿美元。
  
  由于海军舰艇都需要定期维护,中国想拥有随时能投入行动的航空母舰,至少需要建造两艘并各自形成编队。如此算来,两个编队大约需要花费2004L美元即1400亿元人民币以上。由于航母编队的建造周期约需10年,按照现在的造价平均年花费约140亿元。根据现在的海军年度装备费计算,只会占几分之一,从财力看已不难负担。
  
  建成航空母舰编队后,确保使用的维持费(保养、维修、油料和训练等)也很可观,按美国的计算是每年要占造价的10%。以一个航空母舰使用全寿命为40年计算,全程维持将相当其造价的4-5倍,不过分摊到每一年还不算太多。美国一个航母编队的年维持费约20亿美元,在其去年1300亿美元的海军费用中,维持12个航空母舰编队用去了1/5。中国建造航母肯定不会追求美国那样多的数量,若按两艘计算,每年的维持费需要100多亿元人民币,这对近来每年增幅都以万亿元计的中国经济而言还不算一个大数目。
  
  繁复的技术攻关
  
  如今中国的经济实力虽然足以保障建造两三艘大型航空母舰,想使其适应当代远海作战又要解决技术难题。现代航母编队是一个复杂的海上作战系统,不仅需要舰上拥有综合配套反潜、防空、、护卫、驱逐、潜艇、补给功能,舰载机性能至少也要有国际上较先进水平,为了通讯、联络、指管还需要相应的卫星系统、预警系统及专用型的C4I系统。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战舰是一个国家的冶金、机械技术成果的结晶,信息化时代的航空母舰则是一个国家基础工业和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结晶。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经济上和防务上都属内向型,造船业很不发达,如60年代前期每年下水船舶仅20万吨,只能实行“军舰自产、民轮外购”的方针。80年代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迅速,90年代前期造船吨位便居世界第二。
  
   2006年国内完成船舶达1452万载重吨,占全球造船产量的近1/5,而且按现有订货肯定在三四年后使造船吨位跃居世界第一位。通过按国际标准建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种民用船舶,中国造船业的产品结构由90年代以前的中小型散货船、油船,发展到现在着重建造超大型集装箱船、30万吨超大型油轮、不锈钢化学品船、海上浮式油轮以及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的液化天然气船等。近年通过引进和自建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锻造设备,中国还解决了远洋巨轮的发动机自产,船舶工业已形成包括科研、设计、生产、修理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有了这种造船实力,建造出航空母舰的舰体确属不在话下。近两年许多媒体总在猜测中国是否会将买来的原苏联“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改造自用,其实这样一个1988年下水、已在海中浸泡了20年的破旧舰壳不会引起解放军海军多大兴趣,买来不过是用其作为研究参考和训练之用。
  
  现在中国制造航空母舰的难题,主要是必须解决舰载机和各种附属设备的先进性和配套性,这就对整个国家的航空、雷达、通讯、电子、计算机技术提出了全面挑战。中国还没有现成的舰载机,俄罗斯虽热衷于推销苏一33这种已成功用于本国航母的成熟机型,然而依赖外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国产战斗机上舰问题必须解决,这又需要技术攻关。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强劲势头,最近十几年来通讯业、软件业、电子元器件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培养了愈来愈多的人才,解决上述难题的人力、物力、技术能力已远高于以前。航母制造部门若再继承当年研制“两弹(导弹、核弹)一星(卫星)”时几千个部门大协作的传统,肯定能完成较高水平的航母建造。当然,这一工程在中国是新鲜事物,许多全新的领域需要探索,肯定需要相当长的建造周期。
  
  崛起的中国需要走向远洋,决定了迟早要造出航空母舰。近些年西方国家炒作中国建造航母会形成“威胁”,此种说法实属荒谬和充满霸道。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除中国外另外四国都有航母,印度、意大利甚至泰国也有轻型航母,韩国和日本则有可称“准航母”的大型舰只,为何这些不算“威胁”?为何中国就不能发展航母?至于说中国发展航母会“威胁”美国,更只能煽惑没有军事常识者。了解中美双方军事实力特别是海军实力的人都会认识到,中国能下决心建造航母,恰恰说明不准备同美国在海上交战。因为在数量质量都将长期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中国若以航空母舰同美军对称作战,很快会成为海上“活棺材”,真想对抗就要用小型舰或其它兵器进行不对称作战。中国未来航母的主要假想敌,应是那些构成局部性、地区性威胁的反华势力,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国家日益扩展的海外权益。
  
  几千年来拘守于大陆的中国人决心建造航空母舰,这不仅反映了经济实力的变化,也表现出观念的一大更新。从中华民族崛起的全局来看,陆上发展如同种地,海上发展如同经商,一边种地一边经商,方是国家富强之道。中国航空母舰的问世之日,也必定是国家在世界上真正腾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