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庐山区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对把庐山区建设成为经济强盛、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城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十五"期末,区内生产总值22.76亿元,完成"十五"任务的104.9%,年均递增12%,比"九五"期间快5.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63亿元,完成"十五"任务108.7%,年均递增20.1%。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年均递增17.7%,圆满实现了"十五"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年均递增49.1%。农业增加值2.18亿元,年均递增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亿元,年均递增8.3%。旅游综合收入6.96亿元,年均递增21.9%;其中旅游创汇66.6万美元,年均递增27.8%。


  二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12:48:40 调整到10:51:39。开发建设了生态工业城、东城玻纤基地等工业平台。形成了汽车配件、玻璃纤维、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文化产业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5%。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近年来民营经济成为活跃我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到"十五"期末,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6139户,年上交税收1.1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67.5%。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占GDP的54.3%以上。


  四是开放型经济呈现良好态势。五年共引进项目429个,实际到位内资58.3亿元,实际到位境外资金5782万美元,财兴五金、美庐乳业、3T光电、佳号轻纺、东海造船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外向型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其中2005年完成直接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创汇总量位居全市前列。


  五是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3.5倍。建成了九威大道、环山公路、浔南大道、青年南路、金凤路、前进东、西路和十里大道延伸线等城市道路。争取上级投资4800万元,移民建镇搬迁2944户。累计投入4100多万元进行城乡电网改造,降低农村农民负担1000多万元。累计完成乡村公路改造200公里。


  六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教文卫取得新成就,"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和加强,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工作进展顺利,教育资源整合成效显著,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有序推进,企校剥离工作2005年底基本完成,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镇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业全面推进,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区、乡、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创建了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进一步扩大了城市低保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5元,比"九五"末增加1895元,年均递增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0元,比"九五"末增加2440元,年均递增10.9%。


  总体上看,尽管我区"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空间有限、产业层次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们要紧紧抓住扩张经济总量,提高运行质量这个主要矛盾,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


  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将加速推进;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将在发展政策、资金投入和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对中部地区给予倾斜,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我省进一步加快推进"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进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产品市场化,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加快建设昌九工业走廊和沿江产业带等举措,都将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市全面坚持以大开放为纲,全力实施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发展战略,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制定了许多针对性强的措施,将对我区经济社会产生强力拉动。我区城区框架将进一步拉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支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区域经济竞争激烈,发展平台制约颇多等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区能否提高总量,提升地位,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以大开放为纲,以项目建设为主线,认真实施"3+1"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大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不断增加全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建设经济强盛、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城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到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主要综合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市前列,区内生产总值达53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一产年均递增7%左右,二产年均递增22%左右,三产年均递增15%左右;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以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为主体的产业构架,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6:60:34;力争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0%;单位工业增加值降低能耗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间增长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


   --财政收支状况明显好转,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8%;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教育科技得到加强,国民素质和产业素质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5%左右。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农村全面普及初中教育,城镇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5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覆盖率100%,村级文化室普及率100%。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文明程度和法制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建设和谐平安庐山区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发展重点


   1、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按照九江市关于"加快昌九走廊、长江沿岸开发,构建'T'型工业带"的部署,加快工业载体建设,举全区之力,全面完成生态工业城、东城玻纤基地、姑塘化纤基地、新港沿江基地等工业载体建设。依托环庐山公路,规划发展环庐山新兴产业带,对接九江出口加工区,在西南区域新辟工业发展平台。积极促进重大工业项目尽快动工建设,早日达到预期生产规模。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转化改制,吸纳资金做大做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突出优势领域,大力发展为"昌河"配套服务的汽车配件产业;整合玻纤化纤行业资源,大力发展玻纤化纤产业,沿伸产业链;以九江3T、清华同方等大中型企业为引力,大力发展信息电子产业;以佳号轻纺、啄木鸟服装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依托江湖岸线,大力发展沿江工业;以美庐乳业为龙头,培育养殖基地,做强做大食品加工产业。在壮大工业规模的同时,从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创新管理制度、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入手,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结合企业改制改组,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技术和经济效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20亿元,工业增加值31亿元。全区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20家,其中利税超亿元企业2-3家。


   2、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大物流。贯彻市委市政府构建九江大物流的发展思路,遵循物流发展规划,整合物流资源,以专业市场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浔南大道两侧待开发的4600亩土地,积极构建物流发展平台,初步建成集商业、运输、存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和中介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通过加强宏观引导、配套设施、营造环境等方法,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着力建设好华东装饰材料市场、九江花卉苗木市场、赣北电子商城、威家特色饮食一条街、濂溪旧货市场等市场,完善市场体系。结合城区扩展和旧城改造,招引大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城,营建商品卖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区内设置机构、布置网点,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零售餐饮、道路交通、文体娱乐、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业。稳步推进粮食、供销、商业、物资等国有商贸系统的改制。到2010 年,在十里片区和濂溪片区初步建成功能较为完善的新型商业区。同时,重视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引导有实力的商贸零售业网点向农村延伸,鼓励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发展,促进城乡商贸共同繁荣。


   3、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按照九江市大旅游的规划格局,充分发挥我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奇秀、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积极优化投资环境,巧用九江魅力城市名片,吸引国内外资金,增加文化旅游投入。以环庐山公路、十里大道延伸线、105国道为纽带,优化旅游交通网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保护为先、永续利用的原则下,做精以三叠泉、石门涧为主的山水景观,做活以剪刀峡、王家坡双瀑为主的自然景观,做亮以马祖山 、莲花洞 、天花井等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景观,做灵以东林寺、西林寺、铁佛寺为主的宗教景观,做好庐山区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庐山区图书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文化景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发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加大对金芙蓉国际会展中心、碧龙潭景区深度开发、威家旅游中转中心、东林大佛等重大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大项目带动大旅游。依托"庐山"品牌效应,着力打好"庐山牌",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旅游小商品加工业。同时,规划建设星级宾馆与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精心打造长虹大道宾馆一条街,认真做好星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的培育、规范、监督和管理,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满意度。


   4、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培育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庐山云雾茶、新型水果等基地。以农业标准化为突破口,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充分利用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扶持生猪等畜牧养殖,加速我区养殖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物流中心等现代农产品流通,加速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农村科技推广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推行"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等特色鲜明的城郊农业。建立农民培训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失地农民增收渠道,组织带领农民走上富裕道路。


  以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坚持规划为先、发展为重、统筹协调的原则,整合各项投资,包括农村沼气、人饮安全、水利血防、乡村公路、农村中小学、文卫事业、老建、扶贫等各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现乡村绿化工程、建设绿色乡村为目标,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为重点,沿长江岸线营造14公里长江防护林,沿鄱阳湖岸线营造30公里湖泊防护林;以美化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为重点,在全区800个村民小组开展村庄四旁植树;因地制宜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整洁村容村貌,着力解决农村乱建房屋和"有新房无新村"的问题。


   5、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打造环庐山特色城镇。抓住九江做大中心城区的机遇,按照市政府城市建设安排,做好配合服务工作,加快城区主干道路建设,全面建成"五纵五横"的城区主框架。及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为确保公交总站、十里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切实做好协调服务。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利用九威大道沿线4400亩待开发的商业用地,开展招商引资,建设星级宾馆、商贸中心和商住小区。通过招引资金,启动芳兰组团的开发,营造新型城区。将城市建设与拆迁村民安置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规范推进居民规划点建设。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规范土地市场,强化建筑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有序发展。加强城区管理,完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中心集镇建设步伐,认真修编并实施中心集镇的控制性规划,正确引导村民集中建房。改善集镇居民居住环境,加大对供水、供电、道路、环卫等设施投入。逐步实施中心集镇的美化、亮化改造,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人居和谐的生活环境。加强集镇公共事业管理,进一步改善中心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条件,强化集镇聚集功能。根据地理特点、主导产业、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不同,将海会、姑塘、威家、莲花、赛阳等五个集镇建设成为环庐山各具特色的五颗璀璨明珠。同时,结合沿江产业带和九威大道两侧的开发,提高和完善新港集镇功能,推进虞家河乡集镇建设,全面增强城镇"辐射效应"。


   6、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科教兴区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充分发挥我区科学技术咨询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为区域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加快我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网点调整步伐,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质量建设庐山区中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宣传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建立健全诚信体系,营造诚信社会。继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继续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建设,改进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全面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提升队伍整体战斗力。加强社区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四、保障措施


   1、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注重招商选资,把引进资金同提升支柱产业技术、延伸优势产业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全面放开投资领域,重点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着力激发全民创业。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努力形成人人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愤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支持能人创企业;引导百姓创家业;鼓励干部创事业。


   3、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保工作。大力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加大环保力度,在生产领域努力实现"三废"达标排放,在建设领域推行无尘化、无害化管理,并将环保工作由城市、工矿区向农村推进,努力改善全区环境质量。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依法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事件处置机制,积极建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推进城乡互动、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5、坚持党的领导。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我们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特别是提高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集中主要精力抓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加快建设服务型、效能型行政机构,把政府职能进一步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强化政府各个部门的操作力和执行力。加大行政督促力度,确保政令畅通。建立健全推进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强保障。


   "十一五"期间,是庐山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性,动员和带领全区人民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团结拼搏,为顺利实现我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