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来源:甘肃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胡建伟 

 
 
  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的执行力是指政府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意志、国家目标、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能力。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手段的多样性,问题的直接现实性,方法的灵活性,执行的经常性及相对独立性。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强的主要表现一是对抗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二是应付执行。或推诿扯皮,推卸责任;或不推不动,消极怠工;或照搬照抄、唯上唯书。三是歪曲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对小团体或个人利益有用就执行,否则就不执行;地方保护等现象层出不穷;争权夺利,胡乱插手。四是虚假执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毫无进展,把安排当作措施,把目的说成结果。五是不会执行。或不得要领,胡乱执行,半途而废;或素质不强,能力平庸,不了了之。

  二、地方政府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剖析其一,利益驱动因素是影响地方政府执行能力的主要根源。具体执行者在部门、局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指导下,公共权力寻租,公共利益私有化,公共资源私有化便不足为奇。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成为降解行政执行力的内在的核心动因。

  其二,社会因素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计划经济惯性尚存,行政效能低下,诚信缺失,行政执行机制不健全等现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执行力提高不可能跨越社会因素的影响。

  其三,制度因素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地方政府普遍尚未建立绩效考评体系,赏罚不明,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因素制约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提高。

  其四,能力缺失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体现在基层公务员具体的行政行为之中,更依赖于基层公务员的法治的意识、负责的态度、良好的心态、坚定的意志、灵活应变的能力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但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政策导向缺位所造成的公务员能力缺失,必然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提高。

  其五,文化因素影响地方政府执行力。在现实的政府机关,“差不多先生”依然存在。满足于一般号召的“会文化”,忙于应酬上级的“陪文化”,目的、手段倒置的“罚文化”,推诿扯皮,不讲效率的“拖文化”,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作秀文化”仍然大行其道。

  三、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引导广大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认真修正错误的价值取向。必须创新理论武装和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干部升迁制度、绩效评估制度,奖优罚劣制度的导向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

  其次,要靠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来提高执行力。提高地方政府执行力得靠制度。要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到人,有完成时限,有基本要求;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修正偏差,提高过程控制力;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奖励执行得好的人,惩处执行不好的人,使责、权、利相统一。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执行力文化,提高执行力。执行力文化是执行过程中的观念、制度、方法和习惯的集合体。要培养求实文化,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培养责任文化,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不推诿,不扯皮,拾遗补憾,勇于承担。要培养诚信文化,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信任、感召力、协作配合都来源于诚信。要培养细节文化,养成重视细节的习惯。

  第四,要主动争取群众支持和监督,促进政府提高执行力。执行力提高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群众,群众作为行政执行的客体,行政执行只有得到群众理解、支持,才能达到行政执行效果;群众监督更是政府提高行政效率,依法行政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主动地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对行政执行进行专项监督;充分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开展舆论监督,完善信访制度、申诉制度和领导接待等制度畅通民意诉讼渠道,保证群众监督权利。

  提高政府执行力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回归公共服务本位。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无论价值取向的转变,执行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文化的培育,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作者系中共平川区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