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俊峰 侯永波
自人类社会步入工业特别是机械化时代后,石油便成为现代工业文明不可或缺的“血液”。与此同时,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军队对石油的依赖也越来越大。两厢作用的结果是,石油不仅成为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成为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一个核心要素。 因此,在人类迈入21世纪,并在高价石油和石油枯竭的双重夹击下慢慢步入“后石油时代”时,军队也必须直面这一时代所带来的重大挑战。
逐步逼近的“后石油时代”
近年来,由于消费量激增、供应不足,以及战争、地缘政治、商业投机和美元贬值等原因,石油价格一路飙升,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全球所探明的石油储量却在不断减少,呈现出逐步枯竭的迹象。受此影响,人类开始迈向了一个新的、缓慢而又不可逆转的“后石油时代”。
石油不再廉价。廉价的石油曾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自1973年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石油价格便开始猛涨,中间虽有几次回落,但总体始终呈上涨趋势。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两年,石油价格更是一路飙升,好像驶入了没有尽头的快车道。2004年9月,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每桶50美元,之后持续发力,从2007年6月起,连续突破70、80、90美元大关。进入2008年的第二天,即1月2日,世界原油价格首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3月13日突破110美元,5月5日突破120美元。特别是5月4日至5月10日的一周内,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连续5个交易日刷新历史纪录,纽约市场油价连续突破120美元和125美元大关,22日更是突破了130美元关口,达到了135美元。根据国际分析师预测,今后国际油价还会继续走高,最高可能触及到每桶140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主席沙基卜·克利勒更是警告称,油价可能上冲至每桶200美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50美元是石油行业维持成本的最低价格,而目前的油价已经是这个数字的2.5倍还多,其间的不合理性虽显而易见,但让这一稀有资源再回到上世纪的廉价时代,几无可能。高昂的油价已经不再是促进反而是拖累经济发展,并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祸首之一。在此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考虑寻找能够代替石油的新能源,而这无疑将加快石油时代迈向终点的脚步。
石油恐将用尽。伴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走高,雪上加霜的是全球的石油资源也在日趋枯竭。有资料显示,2003年底,全球探明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为1569亿吨,而年产石油量估计为36.97亿吨,按照这个速度,探明含量还可以开采43年。但是世界石油消耗速度并未停滞,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达7100万桶,几乎每年增加2%。以这个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全世界将消耗掉从经济到技术上都容易开采的全部石油的一半。这一严峻的形势表明,在人类借助石油大发展了100多年,也为之鏖战了近一个世纪后,一个人们不愿看到的“后石油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不可小觑的巨大影响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也是现代军队的“命脉”。当世界能源消费走向“后石油时代”,廉价石油的黄金时期已经不再,无论是继续使用价格高攀的石油,还是寻找同样价格不菲的替代能源,都将使军队建设面临一连串前所未有的挑战。
建设成本将升高。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将产生影响。目前,石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带动了矿产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而且,由于寻求替代能源需求上升,导致提取再生能源的相关谷物的工业需求上升,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国际粮价普遍上涨,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军队建设不是“空手套白狼”,对食品、钢材、油料、橡胶等的巨大需求,使之被牢牢地绑在“石油”这趟列车上。因而,各种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无疑会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武器装备制造、人员生活保障等成本大幅升高,进而拉抬整个军队建设的成本。
使用成本将增加。当今世界各国军队无论是信息化的还是机械化的,就目前而言,都还离不开石油这一黑色“血液”。比如,世界各国军队装备的一些重型车辆、坦克、飞机、舰艇等都是有名的“油老虎”,真可谓“马达一开,黄金万两”。以美军B-52战略轰炸机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拥有8个油箱的重型飞机首飞的时候,每加仑航空汽油只要25美分。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飞涨,时至今日,一架B-52轰炸机加一次油,就要花掉美国空军10万美元。也就是说,这些钱可以供129辆1.8升排量的汽车一年内跑上整整10000公里。一架飞机尚且如此,成千上万辆坦克、飞机和舰艇开动起来,所耗费的燃油将是多么的惊人,人们不难想象。此外,像军队使用的弹药、被装,消耗的各种器材等,大多都与“石油”联在一起。居高不下的油价,自然会使军队的使用成本不断增高。
“血脉”短板将凸显。石油是军队各类作战平台的动力源泉。战场上,正是由于有了这条“血脉”,才确保了部队机动力、火力及防护力的持续保有和发挥。像美军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每使用一加仑燃油仅能行驶0.6公里,而美军一个2万人的机械化师战时平均日耗油量约750吨,阵地进攻战日平均耗油1300多吨。虽然美军机械化作战平台可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快速机动攻击,但要想保持这种强大的机动能力,就得需要一支庞大的油料补给力量。而这支力量因种种原因,恰恰又是一个防御能力低下的薄弱环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好几次放慢进攻的速度,就是因为油料补给等后勤分队遭袭跟不上造成的。一方面是油贵如金的石油,一方面是防护不足的后勤,未来战场上,这一本就脆弱的作战环节,无疑会成为一个更加致命的“短板”。
需要审视的建设思路
面对高昂油价带来的巨额建设和使用成本,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纷纷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以保持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比如,美国空军积极寻找航空燃油的替代能源,先后试验了使用煤和混合燃料的飞机;美国海军则主张广泛采用核动力装置,打造“全核海军”;英国国防部提出了有关结束军队对矿物燃料依赖的计划,强调使用通过藻类和微生物等产生的氢、由野草压榨的油类作为燃料,等等。
要看到,我军目前还处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过渡时期,机械化是我们实施跨越式发展时不可逾越的阶段;即便是实现了信息化,它也是建立在机械化基础之上的。因而,面对不断上升的油价及可能枯竭的石油资源所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及时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不断调整军队建设的思路,未雨绸缪地找寻出路。
战斗力的提升思路应调整。当今时代,信息化虽大幅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它的基础仍是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机械化,也就离不开与机械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石油供应。如果我们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注意石油需求激增和石油供给之间日趋紧张且又难以调和的矛盾,继续沿着用无数钢铁和石油来堆砌军队战斗力的老路走下去,难保不会有一天在旧有机械化的基石上打造出一支信息化军队时,却要面对因缺少石油而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因此,面对不断上升的油价和行将枯竭的石油资源,我们提升战斗力的思路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
比如,从重向轻转。目前,世界各国在机械化的道路上主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发展以重武器平台(如主战坦克)为主的重型机械化部队,一种是以发展各种轻武器平台为主的轻型机械化部队。两者虽各有优长,也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在油价不断高涨的今天,许多国家开始倾向于后者。美军以斯特赖克战车为主的轻型旅的大量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轻型机械化平台可以使用主动防护来提高防护力,也可以通过超视距攻击来增强火力,又具备重型装甲车辆所不具备的高机动性。最为重要的是,轻型机械化平台自重小,耗油少,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对石油能源的依赖,也易于使用新型的混合动力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因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机械化的发展思路由以重为主转向以轻为主,轻重结合,不失为一个有益的选择。
再如,从量向质转。以往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升靠的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今天,虽然人们已不将其视为金科玉律,但重数轻质的现象依旧存在。改变它,走以质取胜之路无疑也是一条主要的思路。此外,进入信息化时代,战场上的兵力、火力等传统对抗依然十分有效,但是电磁、心理、认知等无形领域的对抗陡然增多,而且变得日渐重要。面对物质消耗的巨额成本,加之信息化的大势所趋,将战斗力提升的重点由物质向信息转,由有形向无形转,也是一条重要的思路。
高能耗的训练思路应调整。训练就意味着消耗,而不断攀升的油价使武器装备的使用成本陡增。面对不断上涨的训练成本,我们当然不可能因噎废食而减少训练,这就需要另辟蹊径,改变以往高能耗的训练方式。在此方面,当前最有效的就是大力推广模拟训练。为此,在研制新型装备尤其是大型装备如坦克、战斗机、水面舰艇等武器装备时,要重视其模拟系统的研发,将这些模拟系统同武器装备配套提供给部队使用;部队在组织训练时,也要重视模拟系统的使用,通过提高模拟系统的使用率来降低训练成本。
作战效能的释放思路应调整。军队积累起来的作战能量是需要释放才能起作用的。这个释放过程,也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因而,科学调整或改变其释放思路,同样可以有效地规避成本升高给作战行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力量投送上,由过去的兵力为主向火力为主转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兵力和火力的有效释放,依然是克敌制胜的两大法宝。但相比火力,兵力需要借助各类机动平台来实现自身的投放,特别是远距离的快速投放。而火力则不同。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赋予了火力更远的射程、更准的精度和更大的威力,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效能释放。所以,战场上,当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的将兵力投送为主转为火力投送为主,以尽可能地减小对机械化作战平台的依赖。
总之,“后石油时代”的临近,对军队建设的影响是长期、深远和巨大的。因而,在军队建设中,特别是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迈进中,我们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以便牢牢把握军队战斗力保持和提升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