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改变着政府门户网站
来源:硅谷动力 更新时间:2012-04-14

 5月12日,四川汶川遭遇8.0级大地震,网络再次发挥了其强大的力量,在第一时间发布灾情信息、号召起全民抗震救灾、组织网络募捐,一些网站还发起"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倡议,汇集民族主流声音。新浪、搜狐、腾讯等综合门户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网聚国人之力,为抗震救灾加油助威。最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的一些政府门户们,在大灾面临经受了考验,一改过去尾大不掉的姿态,变得更有效、更及时,更有亲和力,也更具权威性。

  作为民政战线的一员,笔者目睹了一些政府门户网站在其中的嬗变。过去,网民要想在政府网站找到及时、公开的信息,那比登天还难。但在这次大灾之后,政府网站突然间成大了,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了解抗震救灾,到门户,到政府门户,已成人们的共识。

  笔者认为,政府门户们在大灾后的变化,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站风格的变化。过去,政府网站是一幅老爷相,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应急之作。政府门户唯领导批示是瞻,公众真正需要的东西屈指可数,领导的活动、会议的报道铺天盖地。地震之后,一些政府网站开始向一些综合门户网络风格靠近,体现出亲政为民的服务姿态。分析中国民政网、四川民政厅门户网、甘肃民政信息网、陇南公共信息网等情况看,目前大量反映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灾区热点问题,首页突出灾情快报、一线追踪等栏目,而一些会议报道、领导新闻在明显减少。5月19日至21日国家哀悼日期间,政府门户们及时调整主页色彩,以黑色表示对遇难同胞的哀思。当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大灾要求政府门户网站彻底洗心革面,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是一种进步,是政府网站服务为民视角的体现。

  二是网站内容的变化。过去,政府网站主要是文字内容为主,附之以图像,视频新闻几乎没有。而在这次地震之后,政府门户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全方面、立体式报道反映灾区信息。线下新闻与线上公布几乎是同步,记者和网民不用到政府部门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查看最新情况。在传播手段上,政府门户们也是花样翻新,不甘落后。比如,中国民政部大量应用视频手段,及时全面报道新闻发布会消息。民政部门户网站还开辟了抗震救灾专栏,从多个角度抗震救灾的整体情况。特别是民政讨坛栏目,实现了政府抗震救灾与网民互动交流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线上办公与线下指挥的统一,体现了政府网站与时俱进的一面。

  三是网站透明度的变化。灾情发生后,全国上下,奉献爱心,各界捐款捐物蜂拥而至。面对天文数字的善款善物,政府如何管理、如何使用,是民众最为关心的。这一次,政府网站没有了太多的禁令,直面公众,公开捐赠情况。民政部网站、甘肃民政信息网每天都在更新公布社会各界的捐赠情况,使捐赠情况置于阳光之下,让全社会监督捐赠款物的接收、调拨、管理、使用,真正体现了公开、公正、透明。政府红头文件,曾是公众的禁区。而在抗震救灾期间,不论是国家、省上、市州发布的波及抗震救灾的红头文件,一律是及时公开,让社会知晓。这种高度公开、高度透明,既是网络的一种进步,更是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真实体现。

  基于上述变化,政府门户在地震之后流量迅速攀升,人气急剧上升。过去被人们遗忘的政府网站,如今却成为获取灾区信息、反映网民心声的重要阵地。地震是国人之不幸,但地震也使许许多的政府网站显山露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陇之南,因地震而为国人所知;川之北,因地震而让国人永记。但愿,经历了大灾的考验,我们的政府门户们能真正走向成熟,在社会进展与民主发展中承担应有的责任。( 靳生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