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点击开县 更新时间:2012-04-14

 

目        录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
第四节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节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第六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七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八节  积极转移农村人口………………………………………
第九节  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第十节  落实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三章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筑新型工业基地………………
第十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
第十二节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第十三节  依托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
第四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渝东北商贸中心…………………
第十四节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第十五节  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
第十六节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第十七节  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
第十八节  积极发展金融、房地产和信息中介等服务业………
第五章  全面完成移民攻坚任务…………………………………
第十九节  全面完成移民迁建任务………………………………
第二十节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解决产业空虚问题……………
第二十一节  努力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第二十二节  保障库区生态安全…………………………………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十三节  科学推进城镇化…………………………………
第二十四节  加快构建生态型中等城市………………………
第二十五节  推进农村城镇化…………………………………
第七章  夯实基础,构建平台…………………………………
第二十六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十七节  构建能源支撑体系………………………………
第二十八节  强化水利保障体系………………………………
第二十九节  健全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十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八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一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第三十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十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九章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构建人才高地…………………
第三十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十五节  努力提升科技发展水平…………………………
第三十六节  培养造就新型人才………………………………
第十章  增强公共服务,建设和谐开县………………………
第三十七节  普及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
第三十八节  全方位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
第三十九节  提供公共文化及健身服务………………………
第四十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四十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十二节  努力维护公共安全………………………………
第四十三节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第四十四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五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一章  深入推进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
第四十六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
第四十七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四十八节  深化财政、投融资改革,增强经济调节能力…
第四十九节  坚持互利共赢,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二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五十节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第五十一节  建立统筹协调分类实施机制……………………
第五十二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国家支持………………
第五十三节  健全规划协调和评估调整机制…………………
 
 
文本
 
开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对开县的发展来说,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必须完成移民、扶贫攻坚任务,建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基本框架、生态型中等城市,跨入重庆经济强县行列的重要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开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于开县抢抓发展机遇、解决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规划纲要》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开县“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具有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
 
 
第一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县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变化显著的五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庆直辖、三峡移民工程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战胜“12.23”井喷特大事故、“9.4”特大洪灾及“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疫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五”计划提出的可量化目标均提前一年完成,是实施得最好的一个五年计划。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十五”末,开县生产总值达到70.4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3%,比“九五”平均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超“十五”计划目标3.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28元,五年平均增长12.74 %;地方财政收入2.37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0.3%。开县生产总值位居全市前18位,库区第四位,综合实力指数位居西部百强县前37位。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特色基地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结构、效益总体向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九五”末的34.5:32.3:33.2调整到25.7:40.3:34.0。二产业中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1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9.3%;实现工业增加值20.3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4.1%;工业对开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40.1%,比2000年提高21.9个百分点,表明开县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发展阶段。
基础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时期,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2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5.7%,是“九五”期投资总额的2.7倍。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启动,五年累计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83亿元,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市政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白鹤电厂二期工程试车发电,万开高速公路拟于2006年底通车,鲤鱼塘水库预计2007年竣工,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6万处,有效灌面达到44.03万亩;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电话;森林覆盖率达到35%,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移民阶段性计划如期完成。截止2005年底,全县累计完成移民项目投资39.5亿元,搬迁安置人口11.2万人,复建房屋280.6万平方米,完成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122个,复建公路78.1公里、广播电视线路586.3公里、邮电通信线路120公里,156米水位线清库顺利推进。新城建设进展顺利,中吉片区基本建成,安康片区轮廓初具,平桥片区开始启动。对口支援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一批产业项目获得国家支持,移民后期扶持有序推进,一、二期移民工作圆满完成,三、四期移民攻坚全面启动。
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十五”时期,成功推进了县乡机构改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社撤并,行政体制改革、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成效,行政效率得到提高。国有企业、农村税费、人事制度、财政体制、投融资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较好地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各项阶段性改革任务。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期间,开县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中医先进县”等多项殊荣。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年,如期完成“两基”达标任务,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救治能力有所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所提高。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活跃,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贯彻,人才队伍结构、质量、分布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推广应用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基本建立起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档案、民族宗教、地方武装、地方志、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54元,五年平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1元,五年平均增长9.5%;城镇化率达到27.2%,五年平均增长8.6%,比“九五”末提高12.2个百分点。全县贫困人口由30.23万人下降到22.59万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5元。全县人均消费支出2457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年均增长11.43%;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电信、保险、家电等成为城乡居民主要消费产品,汽车、旅游、医疗保健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开县“十五”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在于:坚持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大力营造干事、创业、为民的良好氛围;坚持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干扰、不偏离这个中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不迟滞、不失误;坚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破除各种束缚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弊端。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十一五”具备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发展。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将有力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实现既快又好地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城市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逐步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有利于消除基础瓶颈制约,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出台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基金,开展移民后期扶持,有利于产业成长,形成产业后发竞争优势。三峡工程建设进程加快,一方面将加快移民迁建进程,另一方面将加速长江流域经济合作,这对开县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县资源禀赋良好,基础保障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必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功能再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全县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二元结构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繁重;产业空虚突出,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战略支撑作用不强,移民安稳致富任务艰巨;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缓解就业压力十分紧迫;地形地貌复杂,区位劣势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仍需重点突破;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土地、矿产等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深层次体制性矛盾进一步凸显,改革深度不够,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应当看到,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进入加速变动的时期,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关口。我县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负重发展的阶段。2010年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要突破1000美元大关任重道远。同时,背负着移民、扶贫两大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十一五”时期是开县进一步“夯实基础、攻坚克难、负重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瓶颈制约的关口时期。
 
第三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
 
推动“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二届八次全委会和县委十一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农业特色规模战略、商贸旅游活县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安全发展意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完善,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突出移民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柱产业培育、商贸中心构建、中等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大力推进“和谐开县”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达到更高水平小康。 
推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坚持把经济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重要基础,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打造渝东北商贸中心的基本任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能快则快尽量快,既快又好”发展原则。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能力,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积极促进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努力实现既快又好发展。
——坚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发展原则。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深化改革,健全法制,改进考核评价方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把发展转入到良性轨道上来。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现长期持续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开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引进应用的同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原则。二元结构突出是基本县情。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县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突出扶贫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面貌。
——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原则。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以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为重点,以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社为基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树立人均观念和人口安全意识;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节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总体上要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体目标包括:
——全面完成移民、扶贫攻坚任务。完成国家下达的移民投资、搬迁安置、功能复建任务,确保三峡水库175米按期蓄水,努力实现“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开发目标。基本解决7.1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稳定提高17万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0元。贫困地区交通、教育、广播电视、卫生、人畜饮水、基本农田、基层组织建设达到市级建设标准。
——建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基本框架、生态型中等城市。到2010年,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的“山水园林风格、滨湖城市风貌、帅乡文化品位”的生态型中等城市;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平均增长8.0%,城镇功能配套,设施健全,环境优美,人居舒适,富有特色。建成一批生态示范、人居环境模范社区,努力创建国家级、市级文明卫生城市。商贸流通载体趋于完善,流通体系逐步健全,消费能力增强,建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成果。到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59万吨;农村机械化水平达到16%,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到村)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4年,2010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逐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农民饮用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到73%,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14.3%;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38%。
——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出新步伐。到2010年,全县工业经济总量达到12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8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万元/人•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达到120以上。
——跨入重庆经济强县行列。预期开县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2.3%,到2010年达到135亿元,人均地方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46:36。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16%,2010年达到90亿元,投资总量达到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元,平均增长12.9%。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5.2%,到2010年达到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9.5%,到2010年达到116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0%,到2010年达到3980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到2010年,循环经济占工业经济总量的35%,综合利用率达到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处理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全面好转,水土流失面控制在50%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0%,空气良好达到320天/年,流域水质达到II类标准。
——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取得明显进步。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健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0‰以内。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5年。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专栏1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2005年 2010年 平均增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亿元) 70.5 135.0 12.3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 750 1000 5.9 预期性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118.2 120   导向性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3.2 4   导向性
三次产业比重 25.7:40.3:34.0 18:46:36   导向性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31:45:24   导向性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18.1 24.0 5.8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28.4 63.0 17.3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 20.35 40.0 14.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35.0   预期性
工业总产值(亿元) 56.1 123.0    17.0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23.9 48.0 15.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2.9 90.0 16.0 导向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8.4 52.0 12.9 预期性
 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   约束性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2.37 4.8 15.2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354 13000 12.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471 3800 9.0 预期性
年底总人口(万人) 154.0 160.5   约束性
常住人口(万人) 117 130.0   预期性
人口出生率(‰) 8.98 10.0   约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7.2 40.0  8.0 预期性
人口预期寿命(岁) 71 72.5   预期性
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百分比(%) 48/41 40/35   导向性
城乡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 26/36 30/40   导向性
电话入户普及率(%) 40.4 60.0   预期性
城乡收入比 3.1:1 3.4:1   导向性
农村电视覆盖率(%) 92.0 97.0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8 5.0   约束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7.0 8.0   预期性
初中毛入学率(%)   98.0   约束性
高中毛入学率(%)   90.0   预期性
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人)   157   预期性
每千人病床数(张) 0.8 1.1   约束性
妇女从业人员占比(%) 43.5 46.0   约束性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12.3 70.0   约束性
婴儿死亡率(年下降%) 20.0 25.0   约束性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下降%) 15.0 25.0   约束性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90.0 97.5   约束性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5.0   预期性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   80.0   约束性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   100.0   约束性
三废综合利用率(%) 40.0 90.0   约束性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50.0   约束性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   60/40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5.0 40.0   预期性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500 600   约束性
安全生产控制死亡率(年下降%)   2.2   约束性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40.0 50.0   预期性


 

     
专栏2  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广大人民意愿的政府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
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产业、环保、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镇乡(街道)和县级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目标实现。

第二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县是重庆市典型的农业大县,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县的基本县情。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节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零散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结构,逐步构造组织化程度更高的、相对集中的现代社会组织结构。
积极推动农民新村建设。综合考虑自然村落、交通条件等因素,搞好乡村规划。通过土地、税费政策引导,通过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商店市场、污水垃圾处理等相关基础设施的集中配套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促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逐步形成农民新村。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进出、自主管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农民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等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完善相关法规和登记管理规范,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
逐步构建农村新型社区。实施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图书档案、计划生育、警务治安等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着眼于年轻一代,努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社区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加强科学普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逐步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面貌。

第六节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以提升道路等级、质量为主体,建成通行能力好、营运功能强的农村公路网络,到2006年,完成“一线六射”树枝型公路网络建设,形成良好的对外通道,实现村村通公路;到2010年,完成通乡镇公路的油化或硬化,提高乡村公路运营能力。加快水利建设。整治病险水库,搞好大、中型灌区建设,积极推进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好“水位调节坝”项目,抓好鲤鱼塘工程、新城5万吨水厂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全县病险水库整治,2010年新增解决24.8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荒山绿化、县城四大生态屏障绿色景观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控体系。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小城镇污染防治、饮用水源保护、矿山开采环境管理等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完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汛、抗旱预警和预案体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避灾、抗灾体系,增强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2006年基本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逐步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实施“双高普九”。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校点布局,拆并一批薄弱村校,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到2010年,基本完善普高办学条件;大力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到2010年,在校职高生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以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10年,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疫情监测和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到2010年,所有乡镇卫生院要达到重庆市规范化乡镇卫生院标准,20%的村卫生室要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80%达到合格村卫生室标准。形成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大乡镇文化站等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完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村图书发行网点。抓好乡镇示范文化站(点)的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一批示范站、达标站,消灭挂牌站。推进电视“光纤到村”工程, 2010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0%以上。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完善配套利益导向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逐步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以乡镇敬老院和集中供养为主体、包户抚养为补充的五保供养体系,2010年集中供养率达到70%。加快建设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对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造成常年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全部纳入农村特困户救助范围。建立健全农村失学儿童救助机制。做好失地“三无”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七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道路。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占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和破坏耕作层行为,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围绕优质粮油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引导农民多施农家肥,培肥地力。加强林地、草场、水面、生物等资源综合开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实施种子、畜牧渔业、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加工、节本增效、生态环境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区域化等“八大农业科技行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抓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乡(镇)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农机专业户。加大改造、维修、新建提灌站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培训,设一支有技能、善经营、懂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按照“3+x”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发展肉食、粮油、柑桔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中药材、油桐、魔芋、竹材、烟叶等特色骨干项目,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着力构建“一圈三区”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一圈”即县城周边生态农业经济圈,突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三区”即江里优质粮油经济区、浦里柑桔经济区、东里草食牲畜和中药材经济区。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三制一化”为抓手,以延长和完善优势农产品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特色规模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肉食、粮油、柑桔支柱产业和中药材等特色项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落实基地,壮大产业规模,做响产品品牌,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增强农业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面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级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业主+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实行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分离,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整合乡镇农经、农技、农机、林业、水利水保、水产、畜牧兽医等公益性职能,规范服务机构,强化责任管理,充分发挥其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灾害防治、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服务作用。大力发展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和新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构建农村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专栏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重点项目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竹材基地15万亩、油桐基地10万亩、优质中药材基地5万亩、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蔬菜基地5万亩、优质锦橙基地20万亩、60万头优质肉猪、100万头优质草食牲畜等农业产业化开发项目,建设标准化、区域化、专业化的优质农产品基地。
生态渔业养殖综合技术应用与推广。新建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基地、经济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立鱼病监测检疫中心和技术服务体系。
植树造林。实施低产林改造20万亩,建设速丰林28万亩。
新型牧草品种引进与开发利用。建立6个优良牧草扩繁基点。
百个经济强镇建设。推进长沙镇、温泉镇、郭家镇、临江镇市级百强镇建设,逐步建成常住人口规模3-5万的农村小城市,发挥城镇辐射带动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年推进4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创收入20亿元左右。每年培训2万农民。
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改建通乡三级公路(包括四级改三级)1557.3公里,全部实现油(硬)化;新建通村四级公路974公里, 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公路通达;改建通村四级公路452公里,71个行政村实现公路通畅,油(硬)化率达到50%。
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实施中压、低压改造工程,一户一表10万户。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24.8万人饮水安全。
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户为单位实行“一池三改”,实施2万户;建设种养殖大户能源环保工程50处。
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25个重点乡镇(街道办事处)建设专业(综合市场)和商贸中心20万平方米。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项目、重大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建设。
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全县443个村以村委会所在地为支撑,实施“一房一场”。新建268个村级综合服务站,完善175个;新建443个标准篮球场。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工程。实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8所乡镇(街道)卫生院迁建、改扩建55600平方米。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新建村级五保家园382个,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0所,基本实现五保集中供养70%的目标。逐步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八节   积极转移农村人口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维护好处于流动就业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落实户籍改革政策,建立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逐步形成农村人口平稳有序进入城市的体制框架,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

第九节  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按照“一体两翼,整村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农村主干公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三大基础建设;继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基础产业,开发具有市场优势的魔芋、中药材、干果、蔬菜、草食牲畜等种养殖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适度开发煤炭、水能资源,合理开发硅矿、钡盐等化工产品,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全新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着眼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加快贫困地区社会发展,加强特困村教育、卫生、电视、生态环境、民主法制和组织建设。因地制宜,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动员贫困地区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发挥好主体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贫困人群生活质量。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
 
专栏4  扶贫开发部分重点建设项目
贫困村交通建设。新建通往贫困村公路95条,改扩建公路138条,修建中小桥梁6座。
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规划修建水池970口、58200立方米;架设钢管管道350条、420公里。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基本农田建设。新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堰渠230条、350公里;改扩建山坪塘120口;改造基本农田4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
贫困户住房改造建设。改造贫困户住房570户、1900人,3万平方米。
产业开发。贫困村产业开发规划种植药材4万亩,魔芋4万亩,花椒3万亩,蔬菜2万亩,发展果品2万亩;养殖生猪55万头,山羊40万只,肉兔2万只。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转岗就业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6500人次。
救助失学儿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4100人,加大对残疾儿童的扶持力度;改扩建贫困村小学8所1.1万平方米。
改扩建村卫生室3410平方米;配置村医疗卫生室器械150套。
易地扶贫。对3000户居住条件恶劣的农户实施扶贫搬迁。
 
第十节  落实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把握“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机遇,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稳定完善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更大空间。继续完善并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提高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服务“三农”,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稳定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总体完成镇乡(街道)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流通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权益。
 
第三章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筑新型工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以发展能源、建材、食品加工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及化工产业,努力改变工业支柱不强的局面,构筑新型工业基地。努力提高产品、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引导加工业与农业、服务业紧密链接,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跨领域链条式发展模式,发挥工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第十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发挥区域优势,形成集群效应。“一心两极”产业总体布局为:以中心城市与优势产业的壮大,促进空间布局优化和整体水平提高;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开放互动的新型发展格局。积极支持县城、小城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退城(镇)进园”,引导新发展的企业“入园安家”,逐步拓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构建一个中心,即以新县城(主城)为中心。加快城际交通、信息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人才、技术、金融、信息快速集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产业。主城区重点布局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整合物流资源,依托交通枢纽结点,加快建设物流、仓储、货运中心,扶持一批现代物流企业,使之成为全县产业体系运行的神经中枢。
打造白鹤工业园区、赵家工业新区两大增长极。依托白鹤工业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实现2010年“再造一个开县工业”目标。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突出特色,引进和培育核心企业。根据资源特色和区位条件,白鹤工业园区为能源、建材、化工及机械重工产业区,重点布局具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能源、建材企业。赵家工业新区紧邻万开高速公路,立足柑桔、杂水果、优质粮油、生猪等农产品基地优势,功能分区为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产业区,逐步建成投入产出密度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产业新区。
 
第十二节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继续贯彻“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按照绿色、生态、循环经济定位,立足资源特色,培育壮大能源、建材建筑、绿色食品加工、天然气开发利用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基地。
(一)做大盘强能源工业
继续推进电力工业发展。积极支持白鹤二期工程第二台机组建设,确保2006年投产正常发电;加大德泉电力公司天水电站2X2500KW技改、锁口2X3200KW坝后式电站建设进度;大力支持鲤鱼塘水库建设,力争1.5万KW发电机组2006年投产发电。积极争取高山调节水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同时落户开县;利用我县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抓紧做好白鹤三期2X30万KW天然气发电工程的前期工作。
促进煤炭工业发展。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点,有序开发。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改革矿井采区布置和采煤方法,提高煤矿机械化水平。依法保护煤炭资源,禁止乱采、滥挖、严厉打击非法煤矿。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不断提高矿井抗灾能力,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行业管理,实行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煤矿新建、改扩建,新增150万吨生产能力。加快笔山煤矿有限公司下山6改21万吨、双岔河煤矿与高升煤矿6改15万吨贯通工程、紫龙与水田煤矿6改9万吨贯通工程、石马门一级下山年产6万吨等技改扩能工程进度,力争尽快投产达标,缓解原煤供不应求的紧张局势。加强对煤炭调运的宏观调控,实行准运、调运制度,确保全县工业尤其是发电企业用煤。
加大天然气开采力度。加快罗家寨气田的开发、脱硫站及输气管网建设,力争2007年全县采输气量达到15亿m3,2010年达到30亿m3。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中石油公司在我县规划开发更多的气井、投入更多的资金、布点更多的项目。
到2010年,能源工业实现产值57.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46.7%;增加值2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0%。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007年为310万吨,2010年达4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010年达109万KW;天然气采输量2010年达30亿m3。
(二)优化提升建材产业
扶持门业发展。发挥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及全国最大室内装饰套装门生产企业的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支持企业新上马百万套竹秸装饰套装门项目,加紧配套的30万亩竹材基地建设.力争2010年形成300万套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培育发展重庆宁宇门业有限责任公司,扩建10万樘钢质门生产线,力争2010年生产15万樘,实现产值7000万元,提供500个就业岗位。
改造提升水泥工业。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工艺,用高新技术改造目前工艺和设备;加快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步伐,切实做好节约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提高现有工艺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生产工效,探索计算机、数控技术在生产全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以劳动资金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以小型粗放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要在预测和把握立窑产品寿命周期基础上,开展组团开发水泥干法生产线的技改扩能工作,以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消费需求的变化。
积极开发墙体及地砖产品。重点扶持佛山新美陶瓷有限公司,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实施“退城进园”的迁建技改计划,在白鹤工业园区扩能技改上马1200万m2墙地砖生产线。加强建材产品的质量监督,积极推行突出品牌和精品战略,扩大“开县造”墙地砖产品市场占有率。
到2010年,建材工业实现工业产值23.8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9.3%;工业增加值7.7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9.3%。主要产品产量:套装门2010年达到300万套,墙地砖达到1100万m2;水泥达到150万吨。
(三)择优发展食品工业
壮大产业基地。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择优发展食品工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实施“3+Χ”结构调整,狠抓优质粮油、柑桔、肉食三大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因地制宜调优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盘强三大优势产业,夯实食品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创新经营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动土地流转;支持鼓励业主、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农业,形成“龙头企业(业主)+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一批种养业大户,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一批农村经纪人。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进一步开发农产品品牌。
壮大龙头企业。食品加工业要通过资源整合,尽快形成一批畜产品加工、柑桔深加工、杂水果深加工、食用油及酿造生产加工、薯类加工、茶叶生产加工等实力雄厚、运行规范的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带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的形成。重点扶持钱江食品等国家级龙头企业的扩张,做强九龙山米业等市级龙头企业,盘大帅笑工贸、重庆喜年食品、开利魔芋等县级龙头企业。着力抓好钱江食品公司、重庆喜年食品公司、开县宏展食品公司、1000吨气调果蔬保鲜库等基地、生产线建设。
到2010年,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15.7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2.7%;工业增加值4.6亿元,占全部工业的11.5%。
(四)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培育壮大化工工业
积极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大力实施“管道天然气进城镇、液化二甲醚下乡”的“气化全县”工程,力争“十一五”期内全县40%以上的城镇(含县城)通管道天然气,城郊和具备条件的村镇广泛使用罐装二甲醚。大力推行“清洁汽车行动”,对公交、出租、机关等用车,全面进行天然气燃料改装。建设汽车压缩天然气加气站,有条件的部分重点城镇汽车的“气化率”达到50%。积极开发天然气化工,推动新的天然气产业链形成。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天然气制化肥、天然气制二甲醚,争取把开县建成为渝东北地区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培育化工工业。医药工业重点扶持开县四达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加快企业的迁建力度,抓紧新建30万级GMP成品药洁净生产车间、技改一条年产200吨生化原料药生产线。力争到2010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增加值3000万元。综合利用我县大量的药材资源,生产中成药及其制剂。加快康百佳中药饮片加工厂的迁扩建进程。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面开发开县中药材资源宝50库,抓紧10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创办公司+基地+农户的中药材开发、生产、加工、经营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战略转变。到2010年,化工工业实现产值8.95亿元,增加值 2.86亿元。
 
专栏 5  开县工业发展部分重点建设项目 
星星套装门产业集群。建设200万套装饰套装门及产业链延伸,新上包装生产线、门锁和门活页生产线。
 
二甲醚。天然气一步法生产二甲醚30万吨。
 
天然气净化厂。日处理天然气600-900万方,日产硫磺750吨。
 
农产品加工工业。扩建方便米饭及脱水蔬菜生产线、迁扩建植物油加工项目、万吨果蔬汁生产线、扩建魔芋精粉加工、薯蓣皂素加工项目、茧丝绸加工生产线扩建、低温食品生产线及出口猪肉加工。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覆铜板项目、汽车摩托车配件及机床铸造项目。
 
矿产资源加工业。开发利用硅石生产工业硅系列产品;钡盐项目生产钡、锰、镁、纳米钛盐系列产品。
 
建材工业。实施迁扩建墙地砖生产线、高标号水泥、熟料干法水泥、PU弹性地砖开发利用等项目。
 
循环工业。年处理6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橡胶、废塑料)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开发生产ACB/PFT改性沥青20万吨。
 

第十三节  依托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

依托白鹤工业园区和赵家工业新区,突出特色,集中布局,重点扶持,形成工业增长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园区投资服务软环境。把园区开发与培育产业集群紧密结合起来,明确园区主导产业,通过土地使用、税费支持、融资支持等政策引导,加大符合产业导向的龙头项目的招商力度,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支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策划、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财务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链接的一批产业集群。

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渝东北商贸中心
 
努力消除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制约,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和结构升级,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着力推动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和中介等行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整体服务功能。
 
第十四节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对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自然垄断领域与非自然垄断领域,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关系服务业全面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文化、体育、医疗、广播电视、出版等领域,将各类事业单位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建立公开透明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事业单位都要改制为企业,非营利性机构也要实行管办分开,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特征的社会事业单位营运机制,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社会化途径。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逐步转向社会开放。改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积极促进服务业逐步享受平等的水、电、气价格政策。加强服务市场统筹协调和监管,完善服务业标准和管理法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着力推动服务业规范发展。鼓励组建服务企业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社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结合新型工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门化发展。瞄准农村生产和生活相关环节,努力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第十五节  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
 
围绕2010年建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基本框架目标,夯实购物、物流、会展、信息、商务功能基础,突出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整合资源主线,坚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和超市、便宜店、专业店等新兴业态的基本发展方向,着力建设施、扩网点、强主体、优环境、壮队伍、重监管,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相结合,统筹城乡、区域、内外贸协调发展,培育大中型骨干企业与搞活中小特色企业相结合,实行扩大经营服务规模与提升档次、效益并举,全面建设培育城乡市场网络体系、流通组织体系、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增强商贸流通的聚合、辐射能力与引导、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县分层次发展重点为:县城中心商业区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培育一批大中型综合商场、骨干专业市场和专业特色街,形成购物、服务功能完善的繁华商业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片区重点场镇建设培育中小型综合市场、区域特色专业市场和商贸中心街区,发挥支撑作用;一般乡镇重点建设培育农贸市场、综合超市和生产资料、日用品摊区市场,发挥城乡连接纽带作用;村级着重围绕农民方便、安全购销发展标准农家店和综合购销服务网点,发挥根基作用。到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元,连锁经营比重占到25%;商业网点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5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5%;商贸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

专栏6  开县商贸流通重点建设项目
渝东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商用面积8万㎡。
 
大时代商贸中心。总建筑面积14.2万㎡,商用面积9.5万㎡。
 
香港城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9.2万㎡,商用面积6.8万㎡。
 
新世纪百货购物中心。建筑面积6.1万㎡(全部商用)。
 
新城专业市场。宏展商贸城、渝东大市场、都市新民居商业步行街、安康百货综合大楼、肉类加工配送中心、绿色果菜批发配送中心、农资批发配送中心、安康大市场、机电交易专业市场、五交化专业市场、车辆交易专业市场、旧货市场、盐业配送中心、渔港及鱼类批发市场建设、家居建材专业市场、开州大市场、伟业糖酒大厦等17个项目。
 
 
第十六节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努力解除现代物流业发展制约“瓶颈”,逐步形成信息通达、物流其畅、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逐步建立起现代物流所需的硬件设施,并在配套性、系统性、标准化、专业化等方面形成规范。整合工业、商业、运输、物流、仓储等行业物流资源,依托交通枢纽节点,重点建设渠口码头、新城物流配送中心,壮大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广先进物流技术,鼓励应用先进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机械设备。支持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专业物流信息平台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并实现互相连通。促进理货、采购、仓储、分拨、配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完善物流市场规范管理,健全物流业相关标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建立物流代办点、中转站,引进知名物流企业入住开县。

第十七节  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

依托自然、红色、人文、库区旅游资源,综合考虑其分布状况、关联度和可开发程度,形成“主城区一城、库区一水、红色一馆(刘帅纪念馆、故居)、绿色一山(雪宝山)”旅游业布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培育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刘帅故居(纪念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移民滨湖新城观光游览景区、雪宝山生态旅游景区等三大景区,重点推出库区内陆湖生态游、帅乡人文历史考察游、动植物观赏游、登山探险游、草地雪景观赏游等特色旅游,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加快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提高接待和服务能力。强化“库区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和促销,促进过境旅游向目的地旅游、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变。注重区域合作,整合资源,合力打造雪宝山—红池坝—小三峡—神龙溪旅游路线,建设 “小金三角”枢纽景区,打造重庆市旅游目的地精品,构建与长江黄金旅游融合贯通的大旅游格局。到2010年,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专栏7 开县旅游业发展部分重点项目
雪宝山国家森林公园。进山公路21公里;景区内旅游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环保与绿化工程;游人接待中心、滑雪场、跑马场等经营设施。
 
汉丰湖旅游景区。新建成环湖大道20公里,步行道15公里,旅游专用码头2个、新型豪华船4艘、趸船4艘、宾馆、停车场、接待中心、环保设施及配套项目等。
 
红色旅游景区。刘帅故居、纪念馆文物维修、陈列布展、多媒体展厅及设备购置维护;景区内交通、消防、环境整治;干线公路修建。
 
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开发南岭公园、花仙峡、汉丰寨、三汇水库、鲤鱼塘水库等旅游景区。
 
第十八节  积极发展金融、房地产和信息中介等服务业
 
优化发展房地产业。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为导向,体现帅乡文化和生态城市特色,适应房地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促进各类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协调、健康发展。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国有土地收购储备供应制度,合理确定房地产土地供应总量、时序、结构和区域布局,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激活二、三级市场,发展中介市场。做好城镇土地规划,严格规范房地产商的开发行为,适时适度调控土地供给,防止囤积土地,炒作土地,推动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改善质量和性能为核心,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示范小区,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推进房地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建设档次和形象,开发满足各个阶层需求的产品。规范管理,促进装饰装修、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等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依法整顿房地产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税收调控手段,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积极促进金融保险业发展。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拓展金融服务,支持工业企业、农业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建设,营造信贷宽松环境,增强业主信贷吸引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有序推进民间融资探索,建立地方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努力拓展保险新业务,开辟新险种,扩大农村地区保险覆盖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抗风险能力。
大力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以网络、电信、广电、计算机增值服务以及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为重点,做大做强信息服务业。坚持规范发展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咨询、代理、经纪、法律、会计鉴证等各类中介企业,发挥其服务经济、方便生活等重要作用。鼓励发展餐饮、住宿、美容美发、洗染、维修、保健、家政等服务业,规范发展租赁、旧货流通、拍卖等新兴服务领域和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

第五章  全面完成移民攻坚任务

把完成三峡工程移民迁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确保移民安稳致富作为“十一五”攻坚任务。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移民迁建与安稳致富两手抓,全面完成三四期移民任务,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积极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强库区生态环保建设,实现移民安置、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协调统一,确保库区可持续发展。
 
第十九节  全面完成移民迁建任务

合理安排进度,全面完成移民投资项目建设。到2010年完成移民投资16.8亿元,搬迁安置各类人口5.6万人,复建各类房屋196.13万平方米,全面实现“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目标。按照“四个一批”的思路(启动库周道路建设增大容量安置一批,积极开展外迁腾出容量安置一批,采取县内农业安置、非农业安置、外迁安置等三种类型,社内后靠安置、本乡镇内跨社跨村调整土地安置、跨乡镇农业安置、投亲靠友非农业安置、有序进城镇非农业安置、外迁安置等六种方式安置一批,启动集镇搬迁吸纳安置一批),全面完成生产安置移民33964人,生活安置移民36738人,复建房屋81.74万平方米。加快平桥建设,崛起新安康,实施“三加快一配套”的措施(加快征地拆迁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房屋建设,配套完善功能),搬迁安置8957人,复建房屋68.71万平方米,基本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围绕“打造重庆一流县城”的目标,按照“山水园林风格,滨湖城市风貌,帅乡文化品位”的要求,建成一座中等城市。全面完成镇东、丰乐、赵家、厚坝四个集镇的整体搬迁。搬迁安置10464人,复建房屋43.94万平方米。按照“淘汰一批、关破一批、扶优一批、做强一批”的思路,全面完成对工矿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迁建,销号12户,复建职工住房1.74万平方米。全面完成路、水、电、通讯等各项专业设施的复建工作。复建公路20.15公里,水电站、抽水站48座,输电线路33.3杆公里,邮电通信线路64.6杆公里,广播线路71.2杆公里。
专栏8  移民迁建部分重点项目
破产企业职工“平桥花苑”“平安花苑”“安康花苑”建设。住房面积20.3万平方米及配套商业设施27200㎡。
旧县城纯居民私房统建还房。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
 
第二十节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解决产业空虚问题

立足我县优势,按照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收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把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活,逐步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外向度高、竞争力强、适应库区特点的产业体系。以优势产品开发为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和加工业,形成林竹种植管护-加工-家装建材产业链、绿色食品种植-加工保鲜-储运销售产业链、优质牧草种植-优质牲畜养殖-特色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反季节蔬菜、花卉种植-运输物流的城郊农业产业链等四大产业链。依托雪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千岛湖、花仙峡、鲤鱼塘水库、刘帅纪念馆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一批生态旅游、休闲渡假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精品,建立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旅游商品生产经营、旅游休闲娱乐等在内的综合性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有选择地发展食品、化工、建材等产业,加快发展天然气化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工业。大力发展能源产业,促进矿电联产。积极推进水电开发,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开发煤炭产业,保证白鹤电厂用煤需要。围绕能源建设配套推进矿电联产,开发利用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推进矿产开发,发展原材料工业,培育电矿产业链。依托产业带动,加快服务业发展。

第二十一节  努力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用好用活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和对口支援等政策,抓好影响移民生计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移民发展致富。继续加大移民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兴建一批防洪、灌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千方百计扩大移民就业途径,发展多层次、多类型、专业化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移民技能培训中心和劳务输出中心,增强移民的就业与自主创业能力,鼓励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搞好库区社会保障工作,利用三峡电站税收分配政策、国家移民专项资金支持等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推进多层次的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特困移民救助工作,切实解决温饱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后期扶持政策,选好后期扶持项目,用好后期扶持资金,加大库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库区社会事业发展,保障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第二十二节  保障库区生态安全

坚持保护优先、重点治理的原则,强化库区水环境保护,促进库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继续加强库周绿化带建设,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力度,逐步建立起稳定持久的绿色生态屏障。实施生态水位调节坝工程,解决库周、城周生态环境问题。继续推进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完成地质灾害三期防治工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全面完成纳入防护规划的高切坡项目110处的治理,确保移民安全入住和入住安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强化工业污染源的监控,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开展船舶污染防治,坚持搞好水库水面漂浮物清理。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三峡水库的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库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按照全县江、东、浦三带区域经济体系,实行分类指导,走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二十三节  科学推进城镇化
 
把打造渝东北商贸中心、构建生态型中等城市作为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根本切入点,走节约土地、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按照“一心三极”城镇化发展布局,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培育壮大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形成中等城市、中心小城市、一般建制镇梯次发展城镇群。完善城镇化政策,促进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生活。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取向,破除垄断,引入竞争,创新城镇建设体制。注重绿色城镇建设,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一批中心城镇垃圾处理场建设,逐步实施水环境保护项目,大力发展城镇绿化。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规范城市管理,创造和谐、健康、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二十四节  加快构建生态型中等城市
 
完善生态型中等城市发展体系。中等城市以新县城为主体,以半小时车程为半径,打造“1+5”城市构架(“1”为新县城主城区,“5”为竹溪、白鹤、赵家、渠口、厚坝五大组团),突出“山水园林风格,帅乡文化品位,滨湖城市风貌”主题,建成规模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以上的生态型城市,基本达到城市功能基本配套,产业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保障体系健全。
壮大中等城市产业支撑。加快主城区向两侧扩展。一侧为镇东、丰乐、白鹤版块,构建都市服务业、能源建材工业基地;一侧为赵家、渠口、竹溪版块,构建都市休闲旅游、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按照两侧产业发展重点,加快信息、科技、物流、金融、文化等向主城区聚集、辐射,发挥极核作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成为创业环境好、交易成本低、工作机会多,对投资者、企业家、各类人才充满吸引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增强中等城市辐射力、带动力,顺应生产力要素流动基本趋势,以城镇和交通骨架为依托,发挥城镇经济支撑、产业配套、要素传递、物资集散等功能作用,连接郭家-温泉、临江-铁桥、长沙三个城镇节点,培育资源加工、清洁能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生态型和资源型产业基地,发挥优势资源转化和战略资源支撑和物流通道枢纽作用。以三个城镇节点为中心,推进江、东、浦三线发展,重点促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十五节  推进农村城镇化
 
完善农村城镇用地、人口转移、产业培育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引导产业要素向重点集镇聚集、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大力推进“百强镇”建设。长沙、临江、温泉、郭家等中心城镇,注重培育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品群,以“专、特”赢得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发展成为具有常住人口3至5万人口的农村小城市。支持中心城镇发展。强化铁桥、中和、南门、岳溪、大进、高桥、敦好等中心城镇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功能,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因地制宜发展交通、商贸、工业等特色产业,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至3万人。加大和谦、义和、南雅、南门、河堰、大德等一般集镇建设,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万人左右。积极推进边贸集镇建设。突出特色,加强管理,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建设100个生态型居民新村。
 
第七章  夯实基础,构建平台
 
把解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作为“十一五”根本任务。按照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继续加大交通、水利、能源、市政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打造渝东北商贸中心、建成重庆市经济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起基础性支撑平台。
 
第二十六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统筹建设各种交通基础设施,注重向偏远地区延伸。全面建成万开高速公路,做好开县至城口、开县至达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按照经济发展布局,建成“一线五环八射”交通网络,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建立高效的公路系统。全力打造渝巫路主干线(一线),畅通主城区内环(县城-前置库-调节坝-东河大桥-北环路-县城)、西一环(县城-白鹤-郭家-敦好(桃溪岔)-天和岔-九龙山-镇安-县城)、西二环(镇安-九龙山-天和-三汇口-中和-三和-临江-镇安)、西三环(临江-三合-义和-南雅-铁桥-临江)、南环(汉丰-临江-南门-长沙-赵家-渠口-汉丰)等“五环”,完成满(月)白(泉)路、开(温泉)城(口)路、开(丰乐)云(阳)路、岳(溪)五(通)路、大(进)漆(树)路、万(州)开(县)路、临(江)宣(汉)路、小江航道(调节坝-云阳)“八射”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现乡乡通畅、村村通达。渠口码头建设,推行箱式运输、多式联运、配送制等现代货运方式,实现货运物流化。到2010年,形成支干相连、水陆兼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半小时万州、两小时开县、三小时重庆”目标。
 
专栏9  开县交通建设部分重点项目
万开高速路。高速公路30km。
 
出境路。开云路25.7公里、临宣路38公里。
 
县际间连接道。新建四级公路23公里;改建三级公路 5公里,四级公路79公里。铺装路面。
 
移民复建公路。新建二级公路7公里、三级公路23公里,四级公路13公里。铺装路面。
 
车站建设。新建一级站1个,二级站1个,四级站8个,五级站5个,简易站7个,新、改建三级站8个。
 
水运项目。小江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白家溪-乌杨21Km、二期工程马家沟-汉丰34Km、新建渠口港口、改建45个渡口。
 
高速公路。开城高速路约70公里、开达高速路约70公里。“十一五”开展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第二十七节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节能优先,县内开发与区域合作相结合,统筹电、煤、气、油等建设,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电源供应体系和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白鹤电厂二期工程全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力争开工建设2X30万千瓦天然气发电厂,加快次级河流中小型水电开发,争取实施抽水蓄能项目。加强骨干输电网建设,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完善城乡输配电网,提高输配电质量。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新建一批年产9万吨以上煤矿,保障白鹤电厂电煤供应。鼓励积极开发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
专栏10 开县能源建设部分重点项目
火电项目。白鹤二期工程脱硫设备。
 
水电项目。开发鲤鱼塘坝后电站、跌水电站、锁口电站、双河口电站、泉秀电站、跳瞪电站、土龙洞水库电站、关面水库(电站)等水电站装机5万千瓦。
 
天然气发电。2×30万千瓦天然气燃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城网改造。新建110KV变电站一座,35KV输电线路,10KV及以下配变、线路。
 
新建煤矿。新建9万吨以上煤矿10个,增99万吨煤;9万吨以下煤矿17个,增90万吨煤。
 
煤矿扩建。笔山、双岔河煤矿及16个小煤矿扩建,新增69万吨煤。。

 
第二十八节  强化水利保障体系
 
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合理布局全县水利设施。建成鲤鱼塘水库,完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整治沿河城镇河道,实施防洪护岸工程,巩固城镇防洪保安体系。建设“小江大灌区”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大渠堰整治力度,健全基本农田灌溉保障体系。建设一批城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形成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保障体系。采取工程性措施和生物性措施,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构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推行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结构性缺水问题。
专栏11  水利设施部分重点项目
鲤鱼塘水库。库容1.04亿立方米,农田浇灌、新城供水、发电。
 
天白水库。库容1170万立方米,渠道54km。
 
小江大灌区。设计灌面35.3万亩。水源、渠道建设。
 
病险水库整治及供水工程。整治三汇水库等中、小型水库74座,改建大德乡等6个乡镇供水工程。
 
节水工程。渔北等5处节水灌溉工程,雨水集蓄利用项目487处。
 
防洪护岸工程。城市防洪及大进等8个乡镇护岸113km。
 
引江入渭济黄(开县境内)工程。新建抽水蓄能电站、输水线路及高山调蓄水库。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作好前期工作,争取落户我县。
 
第二十九节  健全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系统规划各项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配套,适度超前建设,合理利用城镇空间,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路网建设,延伸公交专用道,方便市民出行。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实现城市供、排水一体化,确保供、排水畅通、安全。完善环卫设施,解决城镇脏、乱、差问题。配套建设燃气管网,提高燃气普及率。加强城镇消防设施建设,保障城镇消防安全。合理调整城镇用地功能,建设城市绿化美化系统,提高城镇绿化率。建设一批便民广场、社区活动场所,增大城镇居民休闲空间。依托自然条件,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打造优良人居环境。
专栏12  市政建设部分重点项目
平桥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六通一平”工程、公厕、垃圾、路灯、绿化等设施。
 
新城河沟整治。驷马河、观音河、平桥河沟整治及绿化。
 
新城公园建设。新城老鹰堡、文化公园、月潭公园、滨湖公园、明镜石公园绿化。
 
广场建设。新建文化广场、移民纪念广场、市政广场、市民广场。
 
滨湖路。11.67公里,宽25米,绿化,库岸治理。
 
“气化开县”。新建门站4座,调压储备站1座,高中压调压站6座,高中低压管道350km。
 
第三十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资源,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多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强宽带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用户接入网,加快建设有线数字电视网,积极跟进新一代移动通讯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加快建设跨区域骨干传输网络和宽带交互中心,实现各大网络间高速互联互通。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终端和接入方式,扩大农村地区、偏远贫困地区信息网络覆盖面,逐步实现基础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普及服务。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成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专栏13  信息基础建设部分重点项目
有线电视光纤到村工程。光纤线路总里程达3000公里。
 
数字电视建设工程。汉丰镇及周边场镇实现电视数字化。
 
档案“一中心,两基地”及数字档案馆。建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
 
移动通信第三代技术设施建设。利用新技术、提高移动通信和宽带网范围。
 
 
第八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等多方面入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缓解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十一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用地数量和布局的综合平衡,实行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布局控制。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质平衡。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农民新村的集约型建设,优先保证重大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摸清储量分布,提高储量级别。加强管理,遏制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浪费、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水资源,强化人畜饮水水源地保护。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第三十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节约开发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推进集约化生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产业和园区集中,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引导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接和循环生产。建立、健全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发展节水型农业、节能型工业和低耗型服务业,推广节水节能省地型建筑,支持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能源的技术开发及改造项目。引导合理消费,鼓励绿色消费,积极创建节约型城镇、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机关。
第三十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项目,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加快水环境、城市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地质灾害治理。加强环境污染监控,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广泛开展生态示范镇乡(街道)、最佳人居社区创建活动,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社会风气。实施生态区划,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继续实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大力推进库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确保移民安全入住和入住安全,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专栏14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治理重点项目 
水位调节坝工程。大(Ⅱ)型,库容0.5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48k㎡,建水位调节坝和生态工程。
 
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退耕还林3万亩、荒山造林0.8万亩、封山育林0.7万亩、基本农田建设4.6万亩。
 
林业生态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长防林、石漠化防治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雪宝山自然保护区等项目。
 
森林防火。建设防火公路和森林防火隔离带。
 
水土保持工程。国家长治工程农发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83平方公里、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25平方公里。
 
水环境保护项目。赵家等3个重点乡镇垃圾处理项目,日处理垃圾498吨;临江等5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污水6万吨。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36个项目,滑坡治理14处,库岸整治15段,搬迁避让滑坡7处。
 
第九章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构建人才高地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措施,把发展科技和人才作为提升全社会生产力的核心,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三十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和规范“以县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力争实现教育管理、办学体制、教学模式改革新的突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推动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注重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保障边远贫困地区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新增社会事业投入重点向农村教育倾斜,重视农村女童教育、残疾儿童教育,扶持弱势受教育群体。到2010年,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初中毕业合格率达98%。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开县中学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开县临江中学创办市级示范高中、开县实验中学和开县陈家中学创办市级重点高中。到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85%;普通高中毕业率达到95%。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进程,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按照市场需求调整教育结构,培育一批专门人才,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比例达到6:4。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抓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
专栏15   教育部分重点项目
初中建设项目。扩大办学规模180个班,扩建校园15万平方米、
小学建设项目。扩大办学规模381个班,扩建校园29万平方米。
 
职业教育项目。职教中心综合实验楼、体育馆、图书楼2万平方米。
 
高完中建设项目。扩大办学规模180个班,扩建校园9万平方米。
 
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校园教育网络,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教育技术装备项目。按部颁2000标准装备高完中8所,初中(含附设初中)49所,中心小学111所,村校467所;建现代实验室96间;Ⅰ类图书室26间、Ⅱ类66间。
 
第三十五节  努力提升科技发展水平
 
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建立机制健全、结构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机制,切实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重点项目,加强科研攻关,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发展科技咨询、评估、论证等中介机构,构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科技服务三大平台,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完成6万名骨干农民培训和10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科技内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到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
 
第三十六节  培养造就新型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围绕人才使用、培养、吸引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加快培养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专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设立人才资源开发、培训专项资金。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心理素质为重点的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构建人才创新、创造、创业平台。以项目开发为重点,引进急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用好本地人才和现有人才。建立城乡、地区、单位之间人才交流机制,打破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第十章  增强公共服务,建设和谐开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三十七节  普及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镇乡(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加强重大疾病控制和防治,努力防治结核病、乙型肝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加强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全面改造镇乡卫生院;合理布局村卫生室,完善社区卫生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城镇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切实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支持发展中医事业,加强精神疾病、职业病防治力度。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完善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强化医疗药品市场监管,整顿医疗服务秩序,逐步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第三十八节  全方位提供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推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民主管理、人本服务、利益导向、综合治理”新机制,基本建立起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权益维护的工作体系。鼓励和奖励少生优育,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加大人口综合调控,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强化性别平等,建立对性别歧视的监督、惩罚机制,维护男、女性别比基本平衡。加强社会主义婚育文化建设,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方面的科学知识。建立以县生殖健康中心为龙头的“三级四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实现育龄妇女享有基本生殖保健的目标。
 
第三十九节  提供公共文化及健身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建成一批公益性文化项目,大力推进电视“光纤到村”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每年新建5个乡镇文化站,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基层文化组织和机构,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支持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努力创建一批文化品牌。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规范文化市场,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和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建设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城镇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拓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阵地。普及健康锻炼,形成以运动设施建设、组织举办健康活动、监测体质和信息咨询为主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
 
第四十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推进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改善就业环境。鼓励灵活就业,发展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对特困人员实施就业援助;积极鼓励创业,降低门槛,灵活机制,创造环境,建立平台,促进创业持续发展,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第四十一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等。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平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实现城乡社保一体化。拓展社会保障资金资本化运作渠道,促进资金增值保值。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实施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全面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任务,推行性别平等教育,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切实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建立一批青少年活动载体,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发挥档案“四位一体”功能,扶持档案事业发展。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扶持残疾人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重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发展。敬老、爱老,加大对老龄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新机制。保护侨胞和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重视支持地方武装建设,巩固提高“双拥”创建成果。
 
第四十二节  努力维护公共安全
 
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高效的公共安全保障网络,形成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落实到社区和村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邪教、毒品、暴力恐怖以及经济、网络领域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狠抓基层,夯实基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安全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投入。切实抓好采矿、交通、建筑、危险化工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强化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依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积极化解不安定因素。支持国防建设,健全国防动员体系。
 
第四十三节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明晰政府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界限,建立政府与社会各负其责、互相补充的社会管理合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立足居民自治,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社建设,完善公共管理、社会自治管理、生活服务管理三大系统。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继续深化“八步工作法”,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收入差距,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发挥“大信访”作用,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侨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规范、引导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发展,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管理体系。
专栏16  公共服务部分重点项目
一、公共卫生
 
县级医院。人民医院综合业务楼45000㎡。中医院综合业务楼17000㎡。
 
专业医疗院所、卫校。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保健院、核病防治所、卫生监督所、卫校总建筑面积28000㎡。
 
二、公共文化
 
文化设施迁建工程。建设宣传文化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开州书城、影视娱乐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川剧团)等工程。
 
乡镇文化站建设。2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实施规范化建设。
 
体育设施建设。主城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各一座,市民健身广场;区域性中心集镇建设有照明设备,能避风雨的篮球场6个,修建门球场、地掷球场、建设市民健身广场各6个。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人口综合服务信息化建设 。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人口资源数据库以及药具管理系统网络建设。
 
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县生殖健康中心住院部扩建2000㎡、设备更新、信息网络建设;37个乡镇街道生殖健康服务站新建20400㎡和配备相关设备;13个乡镇街道生殖健康中心服务站各一台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
 
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建救助站6000㎡。
 
五、劳动和社会保障
 
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中心、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和企业退休职工活动中心17000㎡。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教学、实习等16000平方米
 
六、社会化服务
 
儿童福利院。新建儿童福利院6000㎡。
 
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扩建火葬场、公墓;新建丧葬服务中心、扩建
 
金色夕阳工程。新建老年公寓13个,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4000㎡。
 
七、邮政
 
城乡邮政网点及信息化建设。共新建城市网点16个(含主局、同期将淹没3个网点)、新建农村网点8个;建成连通全县所有邮政网点的邮政综合办公信息网络。
 
第四十四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受益权。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公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帮助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四十五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刘帅精神、三峡移民精神,开展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营造团结互助、礼貌谦让、诚信正直、敬业进取的社会氛围。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开展“礼仪开县、诚信开县”活动。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度。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整合分散的信用资源,开展企业信用增信工作,建立企业信用体系,重点推进中介行业的诚信建设。探索个人信用体系运行模式,逐步建立个人信用征信数据库。
 
第十一章  深入推进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
 
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构建对外开放格局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合作,引进各类资金参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消除体制障碍,增添发展活力。
 
第四十六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
 
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机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整体推进镇乡改革,强化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维护稳定职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施政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十七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产权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造就一批现代企业管理经营人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坚决落实以放宽准入、公平待遇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措施,破除心理壁垒、操作壁垒等非政策障碍,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等服务,扶优扶强一批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规范经营,健康发展。加强、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督,促使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十八节  深化财政、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增强经济调节能力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公共财政构建,明确界定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合理划分财政收入范围。推行财政激励政策,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县镇乡(街道)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开源力度,不断增加财政收入。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绩效评价机制,集中财力办大事。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破解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投融资难题。
 
第四十九节  坚持互利共赢,努力扩大对外开放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招商引资组织保障,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培育外向型出口企业。努力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投资强度,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合作,搞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注重引进科技型、龙头型项目,增强工业园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第十二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有效实施本《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条件下,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决改变规划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完善相关措施,建立规划实施的协调和保障机制。
 
第五十节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按照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导、行政手段为辅助的原则,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关系。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严格以规划为依据,合理组合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价格等政策,制定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综合经济政策,调节经济发展方向和进程。
进一步扩大内需和消费。全面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预期,促进积累型消费与预支型消费、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协调发展。在国民收入分配、消费信贷、价格监督、带薪休假、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等方面,实施相互协调的综合政策,引导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行为,增强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动机”作用,进一步保持并扩大住房、汽车、通讯等消费热点,培育形成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保健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等多方面入手,启动、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促进规划目标落实。继续加强项目策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滚动实施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推动涉及项目总投资约530亿元的160余个重大项目,力争完成300亿元投资。在继续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投资的同时,加大对重大社会事业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六小工程”等方面的投资。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在经济发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政府投资规模。搞好全县各项建设的统筹协调,提高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减少低效投资和无效投资,促进投资效率不断提高。
 
第五十一节  建立统筹协调分类实施机制

本《规划纲要》提出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方向,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发展重点,是为了给市场主体以明确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履行市场监管职能,维护公平竞争,严禁地方分割和部门保护,不得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
本《规划纲要》确定的保持经济既快又好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成移民扶贫攻坚、推进集约型城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加快推进制度创新,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在完成重点任务方面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本《规划纲要》确定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尽力完成。
本《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划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保护、调节收入分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本《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按进度安排抓紧推进,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做好涉及全局和多领域的改革方案。合理安排改革顺序,加强各项改革的相互衔接,做好综合或专项改革试点。推进改革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第五十二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国家支持

解决开县的问题,加快开县的发展需要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负重自强、艰苦奋斗,尽快形成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加快进入全面持续可协调的科学发展轨道。同时,也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及兄弟区县的大力支持。为此,要针对库区产业空虚、扶贫移民、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等特殊问题,努力争取国家政策的特别扶持,争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争取进入国家、市重点发展区域,争取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开县作为重点开发的中心城市予以综合性支持。总之,要把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国家支持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五十三节  健全规划协调和评估调整机制

强化《规划纲要》的依据性意识,树立依规划行事的行政观念。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县级有关部门要在总体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组织制定和实施县级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要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合力。在制定和实施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各部门要做好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制定具体措施,贯彻落实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在县总体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贯彻好县总体规划纲要的精神。本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镇乡(街道)、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要将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其中耕地保有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搬迁安置三峡移民、静态移民补偿投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镇乡(街道)、相关部门。
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制度。县发展计划委员会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尤其是对约束性指标进行适时监测,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重大项目进行效应评估;县级有关部门也要跟踪分析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反馈意见。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针对规划执行中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和解决方案。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实际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县人民政府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编制的五年规划,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又不够完善的体制背景下编制的五年规划。全县人民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县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励精图治,为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开县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