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霄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演讲
来源:腾讯 更新时间:2008-06-18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李志霄

  6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和中国计算机报社联合承办的“200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开幕式暨软件产业创新与融合高峰论坛”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隆重召开。

  图为: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李志霄

  以下为其致辞全文:

  下面我们有请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李志霄教授,就《跨越源界限?开创新纪元》做演讲。有请!

  李志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其实我们搞IT的人都知道,IT有很多领域,如操作系统、硬件、CPU、应用软件等。按照厂商为单位,现在大家看到这张图,每个领域都有多个领头的厂商,加起来有几十家厂商在这个图上。今天各厂商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那就是怎么样在自己的领域或跨领域之间,在他们的平台上的数据、函数,能够让别的系统以及这个平台上所有的用户来共享。目前值得让人高兴的是在互操作性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不好的消息是互操作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什么是互操作性?用户是信息、数据的主人,是拥有者,可以控制、创建,可以把它拥有的数据和别人共享,还有供应商创造新的解决方案,用这个新的方式与客户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信息系统怎么建,就是把老的已经存在的气象、地震、环保、公安、军队、交通的信息整合起来,联动起来,那么基本上就是根据应急指挥所需要的工作流,把已经存在的垂直应用系统联动起来,但是怎么联动,当然需要专家去设计,但是信息基本上都是存在的。

  软件有一个特色,软件是没有尺寸的,我们讲的是可塑的。软件是没有尺寸的,所以软件是可以翻译的。软件跟铁轨不一样,软件没有尺寸,软件要求可以翻译,软件确实可以翻译,可以转换。这是互操性带来的很大的机遇。互操作性一方面是技术的互操作性,指的是异构系统之间,网卡、网线连接起来,然后可以把技术连接起来,这个叫做技术的互操作性。还有就是数据展现还不够,数据还要能够彼此理解,那么数据彼此理解,就需要语义的互操作性。数据的互操作性,指的语义的互操作性。人的互操作性首先人必须要能够在系统上,能够互相理解。技术的互操作性已经完成了。然后语义的互操作性也完成了,然后基于系统和语义的互操作性来完成跨组织、跨法规的工作流。我刚才讲的赈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赈灾指挥中心怎么样把已经联结在一起的七、八种垂直应用系统,彼此之间的表格可以互相理解,根据赈灾的需求可以联成一个工作流。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人的互操作性。互操作性需要连接系统,连接人。人怎么样连接,需要技术的互操作性,需要有语义的互操作性,才能够跨工作流,才能跨系统的执行工作流。

  根据这个场景,我们知道互操作性为什么如此重要,首先从技术来讲,今天技术是异构的,我们第一张图可以显示出来技术的异构性,还有我们说网络服务。今天的信息化朝着服务发展,那么创新的服务很难不跨系统。赈灾就是一个新的服务。就是一个迫切需要的新的服务。但是赈灾必须要能够跨系统,赈灾的工作流一定能够跨系统。今天炒的很热的话题,面向服务的架构基本上是实现互操作性的一个的最好的架构。

  社会的因素使工作和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移动办公的内容越来越多,还有市场的因素,今天的跨国企业基本上员工都遍布全球。所以说互操作性日益重要。所以互操作性需求就是基于功能和业务需要的自由和选择。还有数据的可移植,然后敏捷、敏捷,敏捷,减少单一供应厂商的垄断,还有单一的强大的创新系统。创新的应用一定要跨系统,我需要移植数据,需要远程呼叫,需要中介,这些都需要数据的无缝地跨系统的流动。互操作性是一个大题目。牵扯到的主要的技术,首先就是数据的格式,然后描写数据的数据,就是源数据,然后是系统与系统之间沟通所需要的通信协议。大概是三大主要的技术。

  微软当然是IT的主流厂商,微软在互操作性上基于三个技术,已经有了10多年的努力,第一个方向就是在产品里面尽量完成互操作性的需求,第二听取社区的反馈,社区包括合作伙伴、最终用户以及竞争对手。还有通过不同级别的技术准入,与第三方共享知识产权,不同级别的技术准入。还有积极参与到互操作性的组织,有专家参与到IT标准的制定。

  微软的一把手,巴尔默先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需要向全世界宣告,要对微软过去十几年的努力和想法做一个总结,做一个计划,做个蓝图,向全世界宣告,他公布了互操作性的原则。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微软是IT的主流厂商,微软的产品还有平台,遍布在几乎所有的企业的IT平台上面,那么在微软的平台产品上,有大量的函数,有大量的数据,这些函数需要被呼叫,被访问,这些数据也需要被访问,被移植,那么怎么去做,所以就宣布四个原则。什么是微软平台,微软平台基本上由六大产品构成,桌面的操作系统、服务的操作系统、数据库、邮件的服务器、门户的服务器以及办公软件的应用,这六大产品代表了微软的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以后的所有的版本要保证开放式的连接,保证数据的可移植,在微软产品上的数据可以移植到别的平台上,然后要提高对标准的支持,然后要加强开放的参与与互动。因为他是一把手,很简洁地表达四个原则。开放的连接使得软件开发商、商业用户,竞争对手与微软的产品更好地协作。我刚才说用户是数据的拥有者,永远希望他的数据不管在哪个平台上。如果是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文档,500年后的后人还可以打开,利用500年后的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器都可以打开这个连接。数据的可移植性,赈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余震的信息,一定要知道交通的、气象的状况,一定要知道疾病分布的状况,才能做好赈灾的工作,数据的可移植性需要一个标准的数据的格式和标准的界面的格式。因为IT平台是异构的,IT的厂商之间,还有用户之间,一定要有开放的参与和互动。所以我刚才说过,微软在IT的业界,确实可以说是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微软的产品在IT的平台上占用很大的一块。这个平台上,有大量的应用、大量的数据、大量的函数、大量的文档,这些文档、信息、函数需要拿出来共享,我们要保证的数据的可移植,需要几套支撑的技术、开放的接口以及对标准的支持,还有与业界的互动,微软有义务这么做,也有权利这么做。微软这么做,可以让微软更开放,产业界齐获益。在我们的互操作性原则上,整个产业全部获利。

  我们希望看到互操作性的一个场景就是异构系统之间,基于XML来互联互通。在文档应用程序系统当中实现数据的互操作,在数据获取、可重用的信息,今天IT建立大量的资源,我们的重点是怎么样重复利用它,服务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建立智能的应用程序提高数据的质量。

  今天就跟各位报告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