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吃电”根在公共预算约束不足
来源:北京青年报 更新时间:2008-06-15

 

“机关吃电”根在公共预算约束不足
 

  重点关注

  日前,湖北省首次公示了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各厅局耗电不等,以每年每平方米平均耗电量看,高的为80度以上,是普通民宅的3至4倍;低的为60度。按照人均耗电量来看,高的每人年耗电为8833度,低的每人年耗电量在2000度以内。(6月14日《长江商报》)

  每人年耗电高达8833度,即以365天算每天耗电24度多,而去掉周末公休日等时间,办公时间内每人每天耗电或将达到40度以上。是故,互联网上将如此高能耗戏谑地称为“吃电”。显然,行政机关在用电方面的浪费毋庸置疑,而且各单位可比耗电相差悬殊,弹性过大,让人对浪费空间到底有多大更是难以猜测。联系近年来饱受诟病的“三公”消费,此次能耗审计结果更像是揭开了行政浪费的“冰山一角”。

  当然,导致行政机关浪费惊人的结果,或许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正因此,遏制浪费也会有多重入手之处,譬如行政观念的转变、倡导节约的行动、办公建筑的节约型设计等等。但是,从源头上来看,政府财政预算离公共预算尚有距离,是导致浪费无度的根本原因之一。所谓公共预算,即政府财政预算须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并向公众公开接受监督。

  我国目前的财政预算公开还不够详细,查询还不太方便,与公共预算国家公民可以免费或者支付工本费后向政府索取预算及支出信息相比,显然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即使各地两会审议政府财政预算报告必不可少,但由于一方面审议财政预算报告与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进行,没有专门时间审议预算报告使该项审议容易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预算报告大多较为笼统,科目有待细化和附加说明。正如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的:每年安排审议预算报告都形同虚设,且财政预算无论数据还是用途都不具体。缘于此,政府部门的行政开支几乎可以左右圆说,为能耗浪费开了一道看不见的闸门。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入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从法律范畴上讲,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向民众公开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义务。这为进一步细化科目推进公共预算提供了法律支撑。从现实来看,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也将公共预算推到了必要关口。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同时决定中央国家机关公用经费一律削减5%,用于抗震救灾,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会议、接待、差旅和公车使用支出,压缩出国团组等。长期的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大量资金,行政机关公用经费能否得到有效压缩,关键之一还在于公共预算和公共决算。

  一定意义上说,公共预算和公共决算是公共财政的前提和基础。公共财政的成色决定着行政浪费与否和大小。在“机关吃电”这样一个特殊视角之下,应该让公共预算和公共决算更加完善。

  燕农(河北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