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十万军人火速驰援,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最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在抗击汶川大地震灾害中,中国军人用大写的爱,使灾区人民增强了信心,感受到希望,增添了力量。
超越人伦之爱:中国军人的大爱是一种牺牲
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市聚源中学大楼被夷为废墟。总参驻成都某研究所19名党员官兵组成救援突击队,震后3小时就到达聚源中学现场,争分夺秒拯救生命。但谁能想到,这支救援突击队中,有5名官兵的家就在地震重灾区。
灾难来临,许多牵挂亲人的普通群众通过不同方式向灾区进发,去解救自己的亲人。在都江堰打工的汶川两姐妹说:“就算是爬,也要赶到汶川去。”因为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的亲人在汶川,越走,就和亲人离得越近。亲情之爱,人伦之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之爱。在灾难面前,许多普通人放大了人性亲情之爱。
对于中国军人来说,又何尝不想放大这种人性亲情之爱,就如一位军人在即将奔向灾区时于网上发出请求:“谁能给我怀孕的妻子送点吃的!”但这位军人和许多部队官兵不能前往自己的家乡,去救助自己的亲人,只能按照上级赋予的使命任务去战斗。作为军人,他们只能在铁的纪律约束下表达另一种爱,一种大爱,这就是舍小家,顾大家。
建军之初,人民军队就制订了铁的纪律,这个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是围绕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而来。部队官兵每时每刻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强烈的自觉性去遵守。
家在绵竹金花镇的战士李少杰,爷爷、奶奶同时遇难,父母受重伤,他所在部队就在这个镇上执行抢救任务。但灾情紧急,李少杰顾不上去祭奠亲人、看望父母,他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引导部队抢救埋压在废墟下的人们。
“我们首先必须执行任务,其他的事以后再说。”家在汶川龙溪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长余志荣,率领团队在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间翱翔,飞遍每一个地震灾区,却一直没能和家人联系上。
据统计,仅在空降兵救灾部队里,就有上千名官兵家中受灾。但官兵们异口同声地说:“灾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做的工作越多,亲人们的损失就会越小!”
背负着人民的希望:中国军人的大爱是一种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
5月16日,安县高川乡。成都军区某装甲团上等兵严情勇为营救受困群众下山,强忍病痛,坚持战斗三天三夜。由于突发嵌顿性腹股沟疝引起大网膜穿孔,严情勇晕倒在山路上,才被发现急救。在这三天三夜里,是什么支撑着严情勇?他说自己只有一个信念:为了灾区群众,坚持,坚持,再坚持!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正如传唱数十年的军歌所描述的那样,在重大灾难面前,人民子弟兵总是挺身而出,赴汤蹈火,用血肉之躯奋力抢救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保护群众的生命安全。远的不说,近10年来,从1998年抗洪,到今年初抗冰雪;从2003年抗非典,到此次抗震救灾,人民子弟兵用行动把“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誓言,化作一座座丰碑。
5月12日发生地震时,正在绵阳探亲休假的第二炮兵某旅干部孙涛、谢金燕夫妻在成功避险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救助受困群众,他们把刚满周岁的孩子交给母亲,大喊一声:“有没有党员,过来商量一下救援问题!”不一会儿,社区里20余名党员就聚集在这对军官夫妻的周围。
夫妻俩分头带着救灾小分队穿梭在遍地瓦砾的街区抢救伤员。5月15日晚,谢金燕因过度劳累,发起高烧。孙涛关心地对她说:“孩子昨天就病了,你明天就留下照顾孩子和妈吧。”谢金燕满口答应,但第二天孙涛前脚刚走,她就扎上红丝带,带着几名志愿者加入到护理伤病员的工作中。
在灾区,一支退伍老兵救灾突击队尤其引人注目,这一支30多人的老兵志愿者队伍由来自北京、湖北、福建等12个省市的老兵组成。5年前由国旗班退伍的杨真渠说:“服役的时候我们是人民子弟兵,退伍后我们依然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人民解放军又是一个工作队。
随着战斗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一些国家的军队相比,有一个明显区别,就是这支军队不仅仅是一支战斗队,而且更是一支工作队。这是这支军队的光荣传统。这支军队无论走到哪里,首先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要指示和决策部署带到哪里;这支军队对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大大超过了许多国家军人的职责范围。
救灾先救人。在救人任务完成后,人民军队就由战斗队全面转为工作队。部队官兵协助地方党委和政府做好领导工作、组织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受灾群众克服困难、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二炮某工程技术总队一边搜救受困群众,一边组织部队帮助绵竹玉马村27户村民抢收120亩小麦,收获8000余公斤,为受灾群众夺得一份“救命粮”。
在“进村入户”行动中,空降兵某八连进入什邡金花镇金山村。在搜救任务完成后,官兵们马上帮助受灾群众展开灾后重建工作,官兵们针对帐篷紧缺等实际情况,不等不靠,发动群众就地取材,从废墟中挑选出可用木材,搭建临时住所。
有的部队官兵,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随身携带的干粮送给受灾群众。有的部队三四名官兵才分到一瓶水,也要省下一些给受灾群众。
子弟兵的行动,大大鼓舞和增强了受灾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
不辱使命:中国军人的大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从汶川大地震发生那一刻起,中国军人一场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全面展开:震后13分钟,全军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启动;一天之内,多军兵种远距离同步开进;4天之内,10多万大军冒着强烈余震、大雨和山石滚落的袭击,强行进入重灾乡镇。
快速反应,是一支军队指挥中枢的命脉,是一支军队能否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中国军队的快速反应和远投能力,让一些国外军事专家和媒体感到吃惊。
去年夏天,在“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演中,人民军队第一次实现了大规模、整建制、多军种、远距离跨国机动——铁路运输1万余公里,空中输送航程2700公里,堪称万里大机动。从挥师军演现场,到进发地震灾区,相隔不到一年,人民军队远程快速机动投送兵力的能力已大幅度提升。
在抗震救灾中,人民军队开展大规模联合救援行动:从军种分,有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加上民兵和预备役人员,涵盖共和国武装力量的6大支柱;从兵种分,有侦察兵、通信兵、工程兵、防化兵,还有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空降兵、运输航空兵。各军兵种联合作战,大大提高了抢险救援效率。
航空兵驾驶直升机,穿越高山、峡谷和云雾,将近百台大型机械吊运到最惊险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上;武警水电部队官兵驾驭着这些装备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就在2000多万方土石垮塌形成的堰坝上,开出长700米、宽50米、深8米的泄流槽;泄洪开始后,工程兵、炮兵又发挥各自威力,排除一个又一个泄洪障碍。最终,多军兵种联合作战,成功解除了蓄水量达2.5亿立方米的大型堰塞湖的崩塌险情。唐家山堰塞湖安全泄洪,保证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震后第一时间,我军就派出专业救援队。5月12日下午,由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与国家地震局和武警总医院专家组成的专业救援队已集结出发。这支救援队拥有与国际救援接轨的专业设备、技术和理念。
在军队各救灾医疗队、野战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军医背囊、多功能野战医疗方舱、“数字化机动医院”、借助远程医疗网进行高难度手术等现代卫勤的十八般武艺尽数亮相。
为防止次生灾害,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大批专用野战车辆开进灾区。各式防疫车、洗消车,对重灾区进行全面消毒。
为使受灾群众走出悲痛的阴影,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及时派出心理专家小分队分赴各重灾点,对群众进行心理干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军队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不同的使命任务。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中国军人与时俱进,凭借着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练就的硬功,用自己不断提升的能力,又一次把对人民的大爱落到了实处。
大爱无言。中国军人的大爱倾注于震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记者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