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江苏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朱步楼

  不仅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有学上,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上好学

  通过多方面促进均衡的努力,减少“择校热”现象

  今后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创造和增强教育的软实力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实现江苏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审视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刻分析我省教育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实现了两大跨越:

  基础教育由普及9年义务教育到普及15年教育的跨越。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5.2%,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1.1%,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7%,全省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达121所,在校生157万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38.5万人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江苏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有力支撑。

  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特点

  当前,我省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教育诉求。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已经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义务教育、从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全面普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现在,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都存在“择校热”的现象;每年高校录取的新生中,本科院校有5%左右不报到,高职高专有10%左右不报到,这些不报到的学生都是复习来年重考知名高校和重点高校。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致力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把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上来,不仅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有学上,还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上好学。

  数量、规模问题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问题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总量和规模已经为“学有所教”创造了重要条件,但教育质量和结构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适应: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较大;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比较突出,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教育质量提高不快,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冲动仍然很大,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引领科技创新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贡献率还不高。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在质量和结构上下功夫,促进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硬实力问题基本解决,增强软实力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教育自身发展来说,综合实力可以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学校的校舍、设备、活动场所、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属于“硬实力”,教育理念、教师素质、学科专业、科研能力、学校制度、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办学特色等属于教育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没有硬实力的强大,软实力没有发展基础;没有软实力支撑,硬实力也不可能持久。由于近些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的“硬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相对来讲,“软实力”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今后,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创造和增强教育的软实力,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将教育放在社会建设五有目标和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题是“全面、均衡、协调、优质”。全面,就是要完善教育体系,构建面向所有适龄人群的国民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公民、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面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体系。均衡,就是要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差距,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努力建设覆盖全民的公平教育,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协调,就是要协调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调整各类教育内部的关系,促进各类教育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优质,就是要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们对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以服务学校为重点,学校各项工作要以服务教育教学为重点,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人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强大合力。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继续推进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在学科、专业、课题设置和招生规模、人才聘用等方面给学校更多自主权;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加快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做好“四个统筹”: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扎实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采取这种办学方式成本低、风险小、成效大。这是以改革促发展、以体制创新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路子,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和完善。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为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强力支撑。

  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按照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师资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总体要求,将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办学条件差距,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实现县(区)域内学校教师和校长定期流动制度,通过多方面促进均衡的努力,减少“择校热”现象。

  着力提高各类教育质量。以质量立教,以质量立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把江苏建成区域性的高水平教育中心。要建立质量保障制度,完善教学评估工作,并使之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不断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以科技前沿、国家和江苏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引导高校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和培养学生,真正实现技术与资本的有效融合、成果与市场的紧密对接、专家创造性与企业家积极性的有机结合,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以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创建一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县(市、区),带动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江苏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