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海市公安局按照公安部、公安厅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公安信息化作为推动公安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来抓,将公安信息化作为解决警力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和战斗力的治本之策,以公安信息化为载体,改变传统警务工作模式,推动全市公安工作实现跨跃式发展。
乌海市公安局在建设上构建了以“四大网络”为主体,以“三大应用平台”为核心的的公安信息化体系。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完成了公安信息四级网建设,对全市67个基层网点全部实现百兆光纤接入,实现数据、语音、视频三网融合,二是建立了以350M集群通讯系统、专网电话、短信平台等为主要内容的点、面结合的通讯网络;三是建立了电子警察、城域监控系统、金融报警、GPS卫星定位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管控网络;四是以指挥中心数字化综合接处警平台、GIS地理信息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指挥网络。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服务实战、规范执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要求出发,开发建设了以“警务信息综合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三大平台为支撑的信息化高端应用体系,全面提升了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
警务信息综合平台是整个信息化应用体系的业务工作数据保障平台,主要承担信息处理和公安业务工作,体现了大整合、高共享、流程化的搭建理念,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审批、网上考核,有力促进了警务机制转变,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全市公安机关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警用地理信息平台(GIS)是整个信息化应用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主要是将各类基础业务信息在地理图上立体直观反映,实现人、地、事、物的立体关联,为人口管控、治安管理、警力部署、巡逻布控、安全警卫等警务实战提供直观、准、实时的服务。
情报信息研判平台是整个信息化应用体系的网上作战平台。主要对各类情报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发布研判指令和工作指导,服务指挥决策和实战应用。各级领导通过研判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指挥,基层民警依托研判指令,精确开展打防控管工作,实现精确打击、精确防范。
三大平台相互嵌入、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形成了完整的信息化应用体系,为决策指挥、侦察打击、治安防控、执法办案、队伍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强大支撑,全面提升了公安工作水平。
公安工作信息化为决策指挥、破案打击、治安防控、执法服务、队伍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带动警务机制创新,促进了公安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了公安工作整体水平。我们认为,主要是实现了“八个促进”、“五个提升”。
一是促进了组织指挥科学化。依托“三大平台”,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全市社会治安走势,也能具体掌握某些犯罪活动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公安机关正确把握各个时期公安警务的重点、警力资源的投向,提高了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是促进了打击防范精确化。公安信息化应用系统为实现“从人到案、从物到案、从情报信息到案”的多元化破案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公安机关真正做到了及时打击、主动打击和精确打击。
三是促进了警务工作扁平化。打破了各警种工作各自为政,信息孤立的传统模式。各级领导可通过平台直接掌握基层一线民警的工作情况,减少了中间环节,便于指导基层实战。
四是促进了公安机关管理服务便捷化。户口迁移、各种证照办理,实现一站式、流程式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受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五是促进了执法办案规范化。通过信息化,案件网上流转,网上审批,民警办案的程序被“固化”成信息流程,既有效地解决了执法办案规范化问题,又通过平台加强了执法监督,由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事中监督。实现了办案的公开、公正,有效地解决了在办案过程中少数民警不作为、乱作为、办人情案的问题。
六是促进了警务工作高效化。依托信息化,侦察破案实现信息导侦、网上作战、精确打击,一个人几分钟完成过去需要几十人几天、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更准确、更及时、更全面;治安防控通过旅店业信息系统、视频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开展网上清查、网上巡逻、网上管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七是促进了公安队伍正规化。网上工作就是一个学习过程,打破了过去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现在在这个平台上工作,流程是非常明确的,各个警种怎么工作,都非常清楚,照流程办下来你就是个合格的警察,不知不觉地就把公安各警种业务工作熟悉并掌握了。由于在网上接触的信息量大,促进了民警个人素质的提高。
八是为电子政务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全市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应用,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市公安局研发使用的实有人口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给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使用。
通过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了我局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水平。
一是破案攻坚的能力逐步增强。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全局刑事案件破案绝对数、抓获的刑事案件作案成员数同比上升,命案连续三年实现了“两降一升”的目标,现案破案率保持在50%以上,我局百名民警刑事案件破案数、打击处理人员数、治安案件立案查处数都在自治区各盟市名列前茅。 2006至2007年,通过科技手段破获的刑事案件1555 起,占破案总数的44.8%,抓获犯罪嫌疑人1100名,占抓获犯罪嫌疑人的69.4%。
二是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得到提升。全市共安装视频监控探头5017个,其中在市区主要街道、城区出入口等重点部位安装的220个探头,监控手段在服务社会、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等公安实战方面发挥了明显效益。2007年,全市安装视频监控的地区,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减少了7.5%、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减少了6.8%、侵财类案件发案数同比减少了14.4%,安装GPS的车辆没有发生被盗抢案件。
三是执法办案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依托警务综合平台建立了网上执法办案系统,各类案件全部实行网上流转、网上审批、网上监督,从接报警和立案开始,将各个环节上的案件信息录入计算机,全程网上流转,各种法律文书制作全部微机自动打印,局领导可以随时调阅、监督基层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变以前的事后监督为全程监控和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彻底解决了程序违法问题,降低了执法成本,执法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平台量化工作标准、形成考核数据,直接对基层民警每天活动进行评估,实现网上记分考核自动排名,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基层工作情况。通过警务音视频督察系统,实时记录并存储民警执法办公活动过程,拓展了督察执法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力规范了民警的执法和服务行为。
四是基层管控水平得到加强。我们把科技应用贯穿基层基础工作全过程,着力破解人口和治安管控两大难题,依托警务综合信息平台,推出了派出所人口管控“八明白”、“四比对”、“两采集”工作法和治安管控“两及时”、“四到位”工作法。推广派出所人口和治安管控工作法以来,派出所对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明显提升,全市通过在工作对象管控发现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7人,破案48起;通过对暂住人口信息查询比对抓获违法犯罪人员12人,列管为工作对象59人;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内部单位案件等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3.2%。
五是行政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在基于互联网的乌海公安门户网站上开设了“警务动态”、“警务公开”、“警营文化”等咨询栏目,提供26项咨询服务、16种表格,涵盖了出入境、治安、户政等各项公安业务,成为市民了解警察、警察服务市民的“警务窗口”和桥梁纽带。网站自2006年5月重新改版以来,点击率近23.9万次。
2006年至2007年,先后有全国各地100多个市县公安机关来我市考察、学习、交流科技强警建设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科技强警建设步伐。2006年,我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金盾工程”一期建设先进集体,被市政府评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公安部确定我局组成宣讲团专门赴吉林省宣讲信息化建设经验,在2007年全区“三基”工程考核中,我局名列全区第一。2005年至2007年,我局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自治区公安厅评为工作实绩突出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区公安科技评价一级单位”;2006、2007年,我局连续两年被自治区政府评为“人民满意的行政执法单位”; 2008年乌海市被公安部、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强警师范单位”。
我局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心,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同志、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同志亲自深入我局实地检查,提出具体指导意见,乌海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多次召开会议专题听取信息化建设情况,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级领导的关怀,为我局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结我局信息化建设,我体会,主要是解决好“四大难题”、落实好“五大措施”。
(一)一把手挂帅解决思想认识难题。乌海市公安局把信息化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市局党委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指挥全市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工程。各分局层层建立了以一把手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机构,并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工作实绩考核目标,明确提出,凡借口拖延工程进度的,严肃追究一把手责任。我们还确定2004年为“信息化建设年”,2005年为“信息化应用年”,2006年为“信息化应用强化年”,2007年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
(二)市场化运作破解资金短缺建设难题。市局党委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协调优势,为解决资金问题,根据建设项目分门别类,首先把服务类项目推向市场,走“市场化运作”之路。市局与多家公司合作,采取公司投资,责任共担,利益分享的方式,解决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坚持“四统一”、集约化解决资源整合难题。在整个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为了避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的现象,市局党委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要求,建立大集中、高共享、流程化的数据信息中心和自动化办公流程,实现各警种应用系统的有机衔接和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为实现信息主导警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计算机培训解决应用难题。从2004年开始,我们组织开展了民警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训,要求民警汉字录入达到每分钟40字,电脑知识达到“五会”,即:会操作、会浏览、会查询、会维护、会应用。自乌海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开通后,我们要求全体民警对警务平台应用必须达到“三熟”,即:熟悉系统、熟练操作、熟知要求。目前,全局90.5%的民警已经通过了信息化应用操作技能测试,共举办信息化应用培训班100多期次,培训民警1500多人次,民警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工作需要。
警务信息化使我们的思维方法、工作方式、警务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推进信息化应用中,我们坚持领导干部带头,集全局之力,聚全警之智,强力推进。
(一)强行入轨,强势推进。依托信息化应用系统,将各项公安业务工作全部实行网上流转、网上审批、实时监督,通过领导带头用、培训教着用、机制逼着用、奖惩激着用的措施,信息化应用取得长足发展。现在,“上班先开机,工作必上网”成为民警工作的基本习惯、网上作战、网上管控成为基层所队打击犯罪、管理治安的基本常态。
(二)服务实战,创新机制。市局指挥中心建立了情报信息研判网,建立了市局、分局(支队)、派出所(刑警队、巡警队)建立了三级研判机构,对各类警情进行分析研判,市局指挥中心建立了社会治安“红橙绿”等级防控机制,通过定时对警情的监测分析,及时启动和调整防控等级,精确指导警力投量和投向,让警力跟着警情走,实现精确指挥、精确打击、精确防控,用“大情报、大信息”支撑 “精确行动”,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规范业务、夯实基础。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释放警务资源,改造警务流程,创新警务模式,提高警务效能,充分体现了手段方法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结合,破解人口和治安场所管控两大难题,创新了人口管控“八明白”、“四比对”、“两采集”工作法和治安场所管控“两及时”、“四到位”工作法,将信息工作基础化、规范化、标准化,大力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四)强化监督,公正考核。通过警务综合平台,实现对基础业务工作的量化、标准化,将监督检查实时化、规范化,通过对民警每天活动进行考核评估、自动排名,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民警工作情况。依据民警网上绩效考核排名,市局管理部门可以直接确定年度评先创优人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民警的工作热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五)推广应用,提升水平。目前,全市金融系统、旅店业、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全部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在市区主要街道、城区出入口安装了监控系统并接入指挥中心,正在集贸市场、公众聚集场所、大型企业等大范围推广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市局将数据纳入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全面开展研判,并建立了各具警种特色、专业特点的科技暨信息化作战模式,网络警务成为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等公安工作新的增长点,在服务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等公安实战方面发挥了明显效益。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我们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实战应用需要,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公安工作水平,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