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勃湾区坚持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构筑“小三角”区域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快建设高效、务实的阳光政府,全力打造“数字海勃湾”,着力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我区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
按照“统一规划、加强管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具体实施中,我区认识到,搞好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完善硬件设施。对此,2006年以来,我区投入专项资金,共为各部门、单位更换增配计算机1500台、可管理交换机70台,并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线路和无线通信为辅的大容量传输网络,实现电话、宽带覆盖全区。同时,实现了区党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主要事业单位、64个居(村)委会的三级联网和统一接入百兆互联网的目标,并完成了与市党政信息网的对接工作。在软件建设方面,我区根据项目需求先后建设了党政电子邮件、网络防杀毒管理、基层信息管理、环境监测等应用系统。
(二)整合行政资源,构建政务公开信息网络平台。
我区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通过整合全区行政资源,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一是加强综合门户网站建设,夯实电子政务基础。2007年,我区在原海勃湾区政府公众信息网的基础上,整合了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务、事务信息资源,建成了海勃湾政务网,将区属各部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部门的信息公开、办事公开等内容加入到政务门户网站中,逐步完善综合门户网站体系。二是丰富政务网站内容,强化政务网站服务功能。我区在海勃湾政务门户网站的基础上实施了政务网站群建设项目,陆续建成了多个部门子站,不断完善信息公开渠道,以“走进海勃湾”、“信息公开”和“互动服务”三大板块为主题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时,针对广大市民、外来投资者等不同对象开设了个性化服务和互动式服务。截至目前,我区政务信息网共发布动、静态信息近3万条,日平均访问量2000余次;公开回复社会公众各类问题近千件。三是强化监督考核,提高电子政务运行质量。我区对政务网站群建设、信息内容发布、更新维护时限等提出明确要求,定期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
(三)推进阳光政务,构建便民服务平台。
为了贯彻自治区、乌海市关于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便民服务的精神,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由市、区、街道向社区(村)深入。今年,我区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加大政务、事务服务工作力度。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114阳光政务便民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将市、区两级99个政务公开部门和非紧急救助单位的139条热线号码资源、政务公开资源整合后对外提供服务。社会公众通过拨打“114”或登录服务中心网站就可以反映生产、生活中的诉求。服务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原有热线号码多、不利于公众记忆等问题,解决了社会公众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办理的问题。各成员单位明确分管领导,设立专人、专线,严格按照承接、登记、办理、回复四个程序进行诉求办理,及时为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政务咨询、办事流程导航、监督投诉及其他便民服务。同时,服务平台还调动了200多家签约服务商为公众提供家政、中介咨询、代购代理等服务,进一步整合了行业资源,开拓了社区服务市场。为了保证服务平台及各成员单位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市、区两级监察部门和信息化工作部门对服务平台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社会公众诉求得到及时有效的办理。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措施,114阳光政务服务平台在推进市、区、街道的电子政务与便民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应用”、“一个平台,多项服务”的目标。
(四)推进新农区建设,构建农牧业信息网络平台。
2006年以来,我区组织实施“信息入乡”工程,加大信息面向“三农”的服务力度,努力扩大农村信息化覆盖范围,以团结新村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示范点,以点带面,着手建设农牧业电子信息服务站。农区居民可通过网络查询获取农产品供求、农业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气象预报预警等信息。2007年,我区又为20个行政村配备了20台电脑,联通了互联网,并接入全区三级电子政务网。至此,我区率先在村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实现了村村通网络的目标。
二、信息化建设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为推进信息化建设,我区成立了区委副书记、政府区长任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了“数字海勃湾”的发展目标。同时,组建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等日常工作。2007年,我区又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党政实绩考核,对全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审批。
(二)资金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近年来,我们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投入及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一是从2005年开始,我区将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累计投入800多万元,用于电子政务的软、硬件建设。二是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与乌海网通公司合作,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共同开发建设了114阳光政务便民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多元投资。
(三)专业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需要人才保障,专业人才对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我区不断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公开招聘或到高校选聘等方式,为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充实专业技术人员6名。同时,抓好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分应用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目前,全区已有400余人次参加过电子政务培训,为农区培训了近百名网络信息员。
(四)为民服务是信息化建设的宗旨。
为民、便民、惠民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区注重需求导向,突出便民服务,率先建立阳光政务便民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对农区居民的信息服务工作,并将政务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充实完善政务公告、政务信息、便民服务等多个栏目,增设“互动服务”专栏,不断拓展服务渠道,充实服务内容,努力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三、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打算
我区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实现“数字海勃湾”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是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大、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等,对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是完善我区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统筹安排,全力推进。二是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将电子政务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提高质量,丰富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三是深入推进企业、农牧业、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工作。四是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的作用,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五是要不断扩大政务、事务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切实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实用的政务、事务服务,让全区人民感受到开展信息化工作带来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