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本届政府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总体全面达小康的宏伟目标,深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项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有效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新的发展形势,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出色承办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总体全面达小康目标顺利实现。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2002年翻了一番。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00元,比2002年增长106%。积极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五年共建成经济适用房647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45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提高到2007年的98%和98.1%。解决了17万名困难企业职工,以及“无职业、无保障”群体、城镇低保户、被征地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人均期望寿命77.6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19.8万个,实现6.9万人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3%。以市为考核单位的省定全面小康社会指标顺利实现。

  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28.5亿元,年均递增2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0.2亿元,年均递增24.3%。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杜绝新上高耗能、重污染的项目。2007年,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396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60.8%提高到69%。强化优势产业集聚,2007年,预计平板显示等十大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4080亿元。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增强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建设2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消费市场持续繁荣,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4亿元,较2002年增长1.2倍。着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构建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34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8%。实施软件产业倍增计划,2007年实现软件销售收入360亿元,比2002年增长7.6倍,成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49︰48.4。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成544家国有企业和146家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工作。推进南钢、熊猫集团等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上市公司由2002年23家增加到2007年47家。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市场化融资力度加大。推进非税收入收缴、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制度改革。要素市场蓬勃发展,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3%,比200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年均增长28.1%。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引进71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外贸出口总值预计达205亿美元,是2002年的3.4倍。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4.3分。实施“绿色南京”战略,五年新增造林面积8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新增各类绿地12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推广清洁生产,2007年共有8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推进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南京化纤厂等10家重点污染企业搬出主城区,按照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易地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建成江心洲、城北、城东三大污水处理系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8.5万吨。全面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内河、湖泊水质明显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2007年全市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12天。

  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五年投入建设资金1550亿元,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建立科学的规划编制体系,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施“一个疏散,三个集中”的空间布局调整,推进河西新城和仙林、江宁、江北新市区建设。部署并推进“跨江发展”战略。调整江北地区行政区划,有效整合发展资源。开展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内、外秦淮河一期整治,实施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长江路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成长江三桥、新火车站、宁常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地铁一号线和主城东西快速通道。实施公交优先发展。加快供水、供电、供气、防洪等设施建设,市政保供能力显著增强。探索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数字化等管理新方法,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统筹城乡发展成效显著。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预计郊县生产总值达122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郊县工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增加值占郊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7.3%。积极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高效农业面积逐步扩大,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农产品安全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五年共培训农民23.5万人次,每年转移劳动力5万人以上。积极扶持低收入纯农户增收,全市15万低收入纯农户连续两年人均收入增长超过30%。农村八件实事累计投入54.3亿元,率先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措施,全面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稳步推进乡镇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有效缓解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构筑以城乡低保、医疗、教育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优抚对象补助、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着力建设全国教育名城,坚持推进素质教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实行教育向农村倾斜,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实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以及药房托管、惠民医疗等措施,突出基层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大力推行奖励优惠政策,五年来全市年均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文化南京建设取得新成效,获得国际、国家级艺术奖115项,在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明孝陵成功申遗,南京云锦、金陵刻经、秦淮灯会等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了两届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和五届文化艺术节,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共享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平安南京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市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列全国同类城市之首。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协调,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目标。完善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民族、宗教、人防、侨务、档案、妇女、儿童、老龄、慈善、地方志、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增强各级政府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推进政资、政企、政事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共削减行政审批事项902项。以电子政务为载体,全面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推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运行。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和公示制度。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完成依法行政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任务。强化政府立法,五年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17件,制定政府规章45件。建设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综合防治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五年共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792件、政协提案2878件。

  五年实践,我们丰富了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探索并走出了一条符合南京发展实际的道路。我们体会到:只有下大力气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只有不断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显著提升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富民优先,才能推动和谐南京健康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开放与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旺盛活力;只有突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才能形成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

  五年成就,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和省各驻宁单位,向所有支持南京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南京在前进的道路上仍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科学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科教人才资源尚未充分挖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多;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等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新一届政府即将组成。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的发展,我们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使南京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新一轮的发展,要继续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以及市人大十三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使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发达程度、城市现代化建设、群众幸福感、文化建设、生态保护水平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一是开创高水平小康建设的新局面。按照新形势下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切实抓好总体推进工作,力争率先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目标。继续坚持富民优先,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重点解决好环境、居住和交通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市民的便捷感、安全感和舒适感。推进小康建设由重点突破阶段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由指标实现阶段进入巩固提升阶段,由总体全面小康阶段进入更高水平小康阶段,真正建成不含水分、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高质量全面小康。

  二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新一轮更好更快的发展。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提升装备制造业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全市产业发展协调组织推进机制。推动全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

  三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展。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健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和政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的绿色之都。

  四是加快省会城市功能品质的新提升。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提升城市建设理念。放大城市特色优势,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实施城建惠民工程,着力提升城市的建设、文化、生态、生活以及管理等品质。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特色。

  五是共创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着力完善城市的生产、消费、就业和服务功能,大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集聚力,强化南京区域中心地位。努力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市场建设等领域的共赢合作。积极创新大城市管理体制,健全区域发展组织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区域长效利益补偿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南京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力争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我们相信,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南京的科学发展,通过五到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显著提升南京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南京的区域竞争力,显著提升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南京的城市创新能力。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启动之年。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更加严峻。国际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资本市场形势变化等因素对生产、消费和投资都将产生影响,土地供给、银行信贷和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的政策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对外经贸政策还处于调整适应期,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抓住新一轮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开放,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取得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建议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与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6%和2%;环保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3%;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2.7%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2008年的重点工作

  面对新的目标和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着力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调高调轻调优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健全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双向互动机制,确保应用技术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0%。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突出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全面推进徐庄、吉山等一批软件产业基地和载体建设,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努力打造理念先进、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的产业空间。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和领军型人才集聚培养,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自主创业,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切实抓好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50亿美元;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460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光电等产业,增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能力。稳步提升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机械装备、钢铁等优势产业,依托产业基地,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十大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升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鼓励跨国公司和外地大企业集团以独资、控股和购并等方式投资先进制造业。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

  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新跨越。把加快发展服务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要取向,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大品牌。提高服务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水平,服务业从业人员、利用外资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以上。加快丁家庄物流中心、龙潭港保税物流中心、中邮航集散中心等物流基地建设。加大对南京港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设龙潭港区四期、五期等重点工程,积极打造下关滨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促进百货家电、超市等行业连锁经营业态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做强做精新街口、湖南路商圈,重点打造河西商务集聚区,加快建设仙林、东山、浦口等商业副中心。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二)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环保优先,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使南京成为本地人引以自豪、外地人羡慕向往的宜居城市。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物耗低的产业,促进企业原料、能源、水资源等综合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加快石化、冶金等行业技术改造升级,继续推进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主要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推进重点企业燃煤脱硫工程,完成华能电厂、梅山钢铁公司并加快建设金陵石化、南钢等企业脱硫减排工程。今后对所有新建项目,一律实行严格的环保评估和审查,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对现有企业达不到要求的,有计划地予以淘汰。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全年植树造林面积10万亩。重点建设与保护全市67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继续推进宁南等16个郊野公园建设。完善主城绿地系统,老城新增公共绿地20块。继续实施沿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雨花台、幕府山和栖霞山风景区环境质量。推进玄武湖公园北扩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对莫愁湖等公园、景点进行提档改造。倡导生态文明行为,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使每个市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受益者。

  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水、大气、土壤的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郊县生态环境整治,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关停136家小化工企业,启动梅山化工总厂、金陵塑胶等6家污染企业搬迁。加快推进河西广播中波发射台搬迁。实施新一轮“2234”治水工程,继续建设城东二期、仙林等污水处理系统和开工建设桥北、板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全市城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以上。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确保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推进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以及南河、城东引水工程建设。强化对建筑、市政、拆迁和渣土运输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城市二次扬尘污染,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力度,确保全年良好以上级别天数稳定达到310天以上。

  (三)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国资委出资人职责,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和外省市大企业的战略重组。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营造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和发展环境,继续为民营企业引资、引智搭建平台。新增私营企业1.5万户,新增注册资本300亿元。促进中小民营企业与大型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产业化配套,拓宽民营资本发展空间。制定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发展各类投资基金。

  实现对外开放高端化。用好已有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功能区资源,积极争取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加快龙潭保税港区及禄口空港保税物流园的申报工作。加快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建设,推进人才培训中心建设。加快江宁滨江开发区建设,推动沿江开发向纵深发展。以重点企业集群为依托,加快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重点产业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的资源整合,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按照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突出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外资项目。积极引进科技型、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外资产业集约发展水平。提高软件研发和现代物流业的引资规模和质量。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自主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实施出口竞争力提升策略,加大对出口名牌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品牌企业自主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加快区域协调机构组建步伐,强化城际交流,力争在公共服务、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创新郊县工业园区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继续推进重点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新建配送中心16个。积极推动旅游农业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农业功能,优先发展产业高效、功能合理、生产安全、装备先进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色蔬菜、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做好低收入纯农户增收,重点扶持见效快、带动力强的项目,确保低收入纯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稳步推进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改革,新成立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20个。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健全利益递增机制,提高农民土地收益。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以131个新农村典型示范村为着力点,提升全市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严格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政策。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三城九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主城对接,完成60公里镇村道路建设任务。完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完成12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农村河道清淤、村庄环卫设施配套建设和改厕工作。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进一步加大农村新八件实事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广电、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规范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深入推进村企挂钩,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

  (五)继续加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力度

  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引导作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使城市宜居、宜业、宜商、宜游。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继续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城乡建设布局和产业布局。建立并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执行与调整规定。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一步推进河西新区建设,建成南京会展中心一期工程,完善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加快南部地区路网建设。着力打造仙林新市区、中心商务区和科技产业园区,加快仙林国际医院等项目建设。完善仙林、东山、江北新市区综合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形态。

  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纬七路过江隧道、长江四桥等跨江快速路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绕越高速公路东南段、宁杭高速二期、六合至江都等高速公路,实施江南沿江、江北沿江等干线公路建设。继续推进铁路南站、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启动铁路南站片区的整体开发工作。推进地铁二号线一期、一号线南延工程,建设地铁二号线东延仙林段。完成纬三路老城段快速化改造、全面开工纬七路东进西延工程。推进六合新机场及外部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新购、更新符合环保要求的公交车1200辆,建设虎踞北路等一批公交枢纽站,完成5条公交专用车道建设。高标准配套建设水、电、气等公用设施,增强城市保供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

  做好历史文脉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基地,确定一批市级传承人并予以扶持。建成江宁织造府、朝天宫片区、颐和路第十二片区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梅园新村历史片区、门东南门老街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大报恩寺景区。完成堂子街太平天国艺术壁画馆二期、瞻园保护与建设,以及朝天宫古建筑群维修等工程。推进南朝陵墓石刻保护工程,实施杨柳村古建筑群维修保护等工程。挖掘和整合秦淮河、中山陵、明城墙风光带等文化及旅游资源,放大已建成设施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魅力。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数字化和精细化水平。强化区县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市区考核联动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整治车辆乱停乱放、街巷占道经营和小区违章建筑。推进智能交通的应用和产业化,倡导多元交通、绿色出行,切实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努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完成“城中村”改造建设任务。完成200条背街小巷出新、900幢房屋整治、80个老住宅小区出新。建设7个餐饮污染控制示范街区,完成68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六)努力提升城市人文品质

  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增强南京软实力,加快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建设步伐。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采取有效措施,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文化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技工教育规模,探索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才市场化引进方式,在企事业单位以及部分有条件的地方试行特殊政策。加强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养基地等载体建设,强化园区的人才集聚和企业孵化功能。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盟,支持重点行业、企业以及企业家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同建立科研基地、合作开发产品,促进人才智力和项目的转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教育名城,切实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抓好10个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和10个特色化精品型职业学校的创建工作。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向农村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完善助学体系,扩大助学范围,营造公平的教育发展环境。继续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工作。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构建和谐校园,做好学校安全管理、校园美化绿化和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品牌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十大特色街区建设,组织实施文化产业十大会展活动,举办第三届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发展影视动漫产业,加快“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加大对创意产业园区的扶持力度,明确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办好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和第三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提高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渡江胜利纪念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推进郊县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举办第八届南京“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实施精品战略,繁荣艺术创作,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迎奥运为契机,引导更多的群众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区县体育中心建设,完善全市体育设施体系。做强竞技体育,力争实现我市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的目标。

  积极构建和谐社区。创新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探索“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居民自愿参与”的社区管理新模式。健全社区民主选举制度,完善社区自治功能。理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解决社区负担过重问题。多渠道解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矛盾。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成四级联网的社区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社区服务领域,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社会化。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

  (七)切实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

  把富民优先、普惠百姓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立足点,认真落实“五有”要求,使全体市民更多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援助困难人员就业0.8万人。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开展创业。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行为。全面贯彻《劳动合同法》,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努力控制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不合理上涨。确保粮食供应安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失业、工伤及特殊群体等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扩大保险覆盖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5万、150万、200万、145万和130万人。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员给予生活救助,切实做到困有所济、残有所助。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重病救助制度。开工建设5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和3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储备1000套廉租房。全面开展重点危旧房片区改造。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探索社会捐助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预算管理、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运行体制改革,使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推进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购销制度改革。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基地。继续实施人口计生“和谐家园”工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落实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深化平安南京建设。规范城乡社区警务工作,完善治安巡防机制,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范和打击犯罪的水平。健全应急信息预警机制和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指挥和处置机制。加强紧急报警与社会求助分流处理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队伍建设。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强警,提高公安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关心支持驻宁部队建设,继续开展政策、科技、智力拥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防设施的建设。完善信访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依法解决群众诉求,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八)塑造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事项,推进区县政府综合性服务中心和部门行政许可方式的创新完善。认真做好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工作。以建成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为重点,完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行政执法事项网上公开运行。全面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以及问责制度,健全专家咨询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实施《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大力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做好侨务和民族宗教工作。继续支持审计、监察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相对集中许可权和处罚权改革工作,推进相关领域综合执法试点,全面推行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建立依法行政示范点制度,扎实推进基层依法行政工作。继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有效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廉政工作。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营造崇廉尚廉的文化氛围。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长效机制。深化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招投标制度,推动招投标监管制度创新。逐步推进职务消费改革,继续推行市级机关车改试点,加强公务用车改革的后续监管。不断深化市级预算部门和单位公务消费支付方式改革,规范结算报销方式,积极推进公务费用电子化管理。

  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培训。提倡公务员勤于学习、善于调研、勇于创新。推进公务员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强化公务员规范化管理。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使用机制。加强公务员效能考核,强化公务员作风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化。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工作,继续办好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办理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

  各位代表,回望过去,倍感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更觉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十七大精神引领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埋头苦干,为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