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面临质变机遇
来源:腾讯 更新时间:2012-04-15

6月19日下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袁野于第六届大连软交会上与腾讯科技展开独家对话。袁野表示,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量变。并为下一阶段的“质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他认为,新的“十一五”规划重点不单纯是追求量变的速度,而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下一步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做大强做大,首先是做强,其次是做大。只有做强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

腾讯科技:您认为信息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之后,是否符合了政府当年规划的目标?目前又是如何来推动信息化的发展的?

袁野:政府目标应该是达到了,原因就在于当初做规划的时候,经过了认真仔细的研究,并且目标的实现也有把握。

我去过欧洲考察感触很深,不管是欧洲哪个国家,吃、住、行方面都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要说通信基础设施中国的水平丝毫不差于这些发达国家,但是信息化整体指数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原因何在,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信息化应用不够深入、广泛。中国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前三甲,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信息化的产业基础很好,基础设施方面的“基础”二字,在国际上属于前列水平,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包括法律体系、法律环境不断的完善,比如说前不久出台的相关条例,原国务院信息办牵头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隐私法等都在制定之中,政策方面也会越来越好,我们把应用做深、做广,我想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到信息应用上,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广泛、深入的结合渗透,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信息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强大能力。我们过去一直提综合国力,现在是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我们为什么要做应用示范推广,是因为无论是做市场经济、还是搞信息化起步都比较晚,我个人感觉到中国的企业大多数还没有发展到依靠信息化手段去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基本是把信息化认为是一种手段。其实信息化不是工具层面的事情,信息化水平要提高,我个人感觉更多的还是体制、机制。所以说我们讲了这么久的“信息化”,大家对信息化的认识高度“不可谓高”,但是对信息化的实质认识有多深,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中国来看,大中城市信息化设施水平已经是相当高,应用方面起来的也比较快,但是在农村地区、边缘地区,应该还存在不小的数字,消除鸿沟应该是党和国家要做的重点,在未来信息社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措施,今后经济建立在全球化信息上,在信息化时代,我个人感觉贫困首先应该产生于信息的占有,消除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一个重要的手段。


所以我们做“信息大篷车”就是想通过组织政府的行为,希望唤起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能够把信息化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推到农村去,推到十分渴望信息化的角落去。

 


腾讯科技:政府希望推动信息化,但是最终做的事情还是需要企业自己做。此前,国内大企业的ERP这些大单被国外企业瓜分了大部分,您认为在信息化当中占主流的是国内的企业还是跨国性公司?

 


袁野:市场化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唯一的道路,可以说市场永远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市场化就没有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由80年代最初几十亿产业规模,发展到数万亿,已经成为国家第一支柱产业,发展速度之快应该说是一个小小的了不起,基本保持了30年的高速增长。


我们也在总结我感觉市场化道路是一个成功重要的经验,市场化、国际化是最成功的经验,走到今天,人们仍然不能偏于这两个方针,政府的规划也好、完善法规也好,只有一个目的,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把环境发挥好了应该是市场机制唱主角的时候,你刚才讲的情况目前本土做信息技术类的企业,在与国外跨国公司,旗舰企业,竞争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落于下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这就反映出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够,我个人感觉国家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始终坚持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转型提升。首先要做强,继续做大,光大而不强我们的产业是缺乏持久的能力。

 


腾讯科技: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是紧密相关的,信息安全又必须是自己的企业来承担这样的工作和职责,既然是由跨国企业唱主流的情况下,您预计什么时候有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开始反超、成为主流?


袁野:信息化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信息安全”问题,离开了安全,网络也好、信息技术也好不是可信、可靠的。回过头来看,信息化某些领域应用比较滞后,也跟信息安全没有彻底解决有关。全球化而言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安全这个题没有解决掉,信息安全是企业自己去完成的事情,我不完全认同,政府要做很多工作,基础公共性工作要政府来做。政府做完以后,基本上要退出、由企业来唱主角,这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领域,政府是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


IT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由于存在这些风险,市场前景不是很明朗的时候,政府应该率先有所作为,比如先进性技术开发,政府始终没有有所作为,信息安全涉及遍布全球,政府一定要营造跟国际对接,良好合作的平台环境。信息化本身就不可能闭关自做,我认为信息化是本土IT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点。把握好了这个战略要点会发挥出本土企业贴近市场,了解国情方面的优势,我们是可以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大有作为。


至于你说多长时间反超,我不敢轻易断定,我想作为政府部门也不敢轻易断定,我们只能说是希望通过政府来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把活力激发出来,引导全世界共同加大投入,可能会很明显的缩短赶超。


第二点我认为跟在别人后面,永远是“亦步亦趋”。能够把握新的机遇,站在新的起跑点上,抢到一个很好的态势。我们有可能会打破原来跟随发展的道路,我们经常谈赶超,我觉得本身就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刚才说的发挥长项,在新的起跑点上提前占位,取得先发优势,这中间存在一个问题,由于信息化本质就是开放全球性的,为了搞所谓自己的东西,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推动发展,创新的目的不是要独立搞一套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搞创新既要坚定不移的立足,也要有所作为,要掌握关键的自主知识产权,但同时做IT行业一定要注重与国际接轨。换言之今天的自主创新,特别是IT领域自主创新,一定是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

 


腾讯科技:您是第三方的研究者,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信息化是占突出地位的,在上一个规划当中,信息产业规模得到迅猛发展,新的规划当中,我国信息产业又能得到什么样的递进?

 


袁野:我觉得现在是一个“质”的变化,还是要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看待这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规模太小,不仅与国际差距很大,在国内而言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远远偏低,应该说完全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离信息时代越来越遥远。


现在讲后工业化时代,重要的特征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互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走了一条在市场化和对外开放两个重要驱动力之下,我们走了规模快速开放的发展道路。所以说产业规模是迅速扩张,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比如说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大国大市场的资源,确实实现了飞速发展,但到今天从规模上看,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已经稳居全球前三甲,在许多重要产品领域,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再走规模性发展路子,应该说不仅空间小,而且碰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方说资源能力是一个全球性的制约,制约对中国而言尤其重要,粗放型、扩张型的产业发展能源、建立在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代价为发展模式.


我们都在打形象的比喻,我们要出口1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件波音客机,在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科技的产业,在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唱主流的平板电视,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在比较惨的时候,大屏幕电视卖的不到100块钱,当时是上万价值的产品,利润之低,无法想象,不仅远低于国际水平,也低于国内水平,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所有人高度关注的事情。


我们没有掌握核心的知识产权、我们现在的发展往往受到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方面的打压,我们遭到了来自知识产权方面强烈的阻击,低端领域是动辄反倾销遏制,这个模式一定要解决掉.


前一段时候的发展为“质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量变到质变大家已经很清楚,“十一五”的重点不单纯是追求量的速度,而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这与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突出“好”字是一脉相承的,下一步信息产业发展,我们也提出做强做大,首先是做强,其次是做大,或者说做大是做强的基础上,只有做强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否则,仅靠劳动力成本,土地供给的优势,靠能源消耗能源支撑规模迅速扩大是不可能持续的。(文/徐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