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郧县公安局以“十小”警务服务民生
作者:张 华 江永宏
湖北省郧县公安局注重发挥社区和农村警务室作用,注重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做精“小警务”,服务“大和谐”,努力保障和服务民生。
联络“小帮手”编织治安防控网
目前,郧县建有农村警务室26个,社区警务室4个,警务室民警仅有35人。为了弥补警务室民警不足的困难,该局在治保会,调解小组和帮教小组,义务巡逻队、义务消防抢险救灾队、治安信息员队中联络“小帮手”,编织严密防控网。去年以来,全县警务室民警共组建调解帮教小组45个、义务巡逻队400支、义务消防抢险救灾队27支,开展帮教活动36次、义务巡逻523次、义务消防抢险救灾19次、提供情报信息246条。
管住“小混混”优化辖区治安环境
各警务室民警充分利用人口管理系统及警务综合运用平台,对“重点人员”实行建档动态管理,针对不同人员的性格特点、类别,逐一落实帮教、管理、控制等措施。对有违法迹象人员,交流沟通,理顺情绪;对有不满情绪而蓄意制造矛盾的人员,上门疏导,晓以情理;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员,教育引导,帮教监管;对曾经脱离法律轨道的人员,通过帮扶,及时帮助转化,让其重拾自尊和生活的信心,引导其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经过严格的管控,辖区重新违法犯罪率明显下降。青曲镇果园警务区民警发现监管对象孙某判缓刑后,周围人视其为“定时炸弹”,唯恐躲之不及,孙某因此一直找不到工作,生活比较困难。民警根据孙某有修理机动车技术的特长,主动推荐孙某到一家汽车修理部工作,让其由“社会人”变为“单位人”。
化解“小纠纷”甘当矛盾“灭火器”
警务室民警将民间纠纷调解的成功率作为衡量工作能力高低的标尺,力争“大事不出街,小事不出村,邻里纠纷不过夜”。2007年以来,全县警务室民警共成功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51起,有效防止“鸡毛蒜皮”小纠纷转化成治安、刑事案件,发展成上访案件及群体性事件。今年元月,五峰乡安城警务区一老头因与同村少妇开玩笑过火,少妇将大粪泼到老头身上。老头的三个儿子听说后,误以为老爹在家被人欺负,便相约回家为父亲撑腰。当他们回到家中,看见警务室民警将此事处理完毕,双方就握手言和了。
协办“小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县建立了“双出警”制度,当接到“110”指挥中心的警情指令,派出所在组织警力出警的同时,通知警务室民警出警。警务室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抓获现行,维护秩序,保护现场,积极查证,因出警及时,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7年10月,安阳居峪警务室民警驾车下村途中,顺便带上一名没有搭上未班客车的村民,该村民向民警反映,有几个外地“科学家”在其邻居家的地里挖出了数个金龟。此情引起了民警的注意,他们立即赶到现场,揭穿了骗子的花招,抓获冒牌“科学家”,破获系列“金龟”诈骗案,及时为村民挽回了经济损失。
清除“小隐患”预防各类安全事故
2007年以来,全县警务室民警共排查整改“涉稳隐患”32处、“交通隐患”56处、“火险隐患”37处、“涉爆隐患”28处、“涉矿隐患”14处,及时避免“小隐患”演变成“大灾难”。各警务室民警积极配合县局加强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着力消除事故“黑点”和安全防范“盲点”,对小宾馆、小饭店、小网吧等的消防安全,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涉爆”事项的监管,防止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督促爆破员按章操作,督促涉爆单位特别是村干部加强民爆物品的保管,防止民爆物品被盗、流失。
营造“小环境”建立警民鱼水情
警务室民警依靠群众中威信较高的村干部、德高望众的老者、见多识广的退休老干部等的带动,引导当地群众理解、支持、配合民警工作,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同时民警自觉放下架子,主动走出警务室,勤到群众家中拉家常,做群众的好朋友、好伙伴、好邻居。2007年12月,高庙警务室民警在查纠一辆无牌农用车载人违法行为时,驾车人李某不服从交通安全管理,纠集当地群众阻碍民警执法。该村李姓老人与民警颇有“交情”,他闻知此事赶来协助民警工作,经过教育,驾车人主动向民警承认错误,自觉接受处罚。
提供“小服务”全心为民谋便利
警务室民警坚持做到零距离服务群众,立足于警民和谐。及时向老百姓宣传治安势、发布警情通报和宣讲法律知识,以强化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在警务室准备了开水、打气筒、千斤顶等,为过路群众提供便利;民警利用到县局、派出所办事机会,替老百姓代办户口迁移、身份证、审验证件等事宜。针对小孩老人独守“空巢”实际,民警经常上门访问,防止小孩老人受到不法侵害,及时为他们解决困难。今年1月25日,高庙村民郭某小孩患上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送往县医院手术,当时大雪封山,路面结冰,车辆难找。郭某找到当地警务室民警,民警立即找到一辆车,安上防滑链,将患者送往医院。群众称警务室就是老百姓的安全“保护伞”、困难“急救站”。
搞好“小建设”抓好硬件强保障
县公安局推行警务室“三统一”和“十有”的建设标准,即:统一标牌标识、统一警务室命名、统一工作台帐;有房子、有牌子、有制度、有台帐、有办公生活用品、有交通工具、有通讯设备、有信息采集设备、有经费保障、有人做事。有的警务室还配备了电脑,实现了警务室信息化管理,将过去的“口袋”信息、“纸袋”信息转换成电子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重点行业、场所、乡镇推广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重点村推广安装防盗报警器,在重点车辆上推广安装行车记录仪、GPS卫星定位系统,从不同角度、层次增加安全防护屏障。2007年10月,茶店警务室民警针对辖区神河汽车改装集团厂区大、人员杂、经常被盗的实际,经过多次督促,该厂一次性安装了10个视频探头,以后再未发生一起被盗案件,附近企业经民警介绍观摩后,纷纷效仿,大大增强了企业安全防范能力。
重视“小建议”改进提高勤务水平
警务室民警都有工作笔记本,在日常走访、参会座谈时,耐心听取并记录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想方设法解决到位。警民定期相约警务室,反馈沟通,消除误解,融洽关系。去年以来,全县警务室民警共开展“警民恳谈、问计于民”活动24场次,收集可行性建议或意见30余条,目前落实整改到位26条。经测评,群众对警务室民警工作的满意率持续高达99%以上。今年元月,城关镇大堰警务室民警在与警务室附近居民闲谈中,村民说近段时间民警们很辛苦,夜里经常处警。民警问村民是如何知道的,村民说夜里经常听到警报声。民警将村民善意的提醒记在心里,立即改掉了过去处警时“大呼小叫”做法,还静于民。
用好“小权力”树立良好公安形象
警务室民警来到基层开展工作,手中又都有一点“小权力”,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警务室设立了举报箱,聘请了监督员,实行了阳光执法,防止以权谋私、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发生。警务室民警严格执行“五条禁令”、《内务条令》、《局规100条规定》等规章制度,严格工作纪律,交朋友讲政治、讲原则,不与当地“黑恶势力”混在一起,不与“大款老板”过于亲近,不用“四难”疏远普通老百姓,不利用特权“吃拿卡要”。全县警务室民警通过警容整、身份亮、称呼亲、感情真、工作勤、办事公、作风正、服务好、效率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