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连日暴雨,泉州安然度过。这其中,我市一套全国领先的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和实时采集雨水情、汛情等信息,为防汛指挥调度和抗洪抢险救灾提供源源不断的防汛信息,成为防汛抗灾的“尖兵”和“耳目”。
视情而动:为确保群众安全赢得时间
13日,实时雨情系统显示,南安金鸡、凤巢、后桥等地从8时至19时雨量突破100毫米,达到大暴雨标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据此迅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危险区域的群众做好撤离安置工作。凤巢所在的东田镇政府用无线电广播迅速将雨情告知群众,让群众做好防御准备。14日2时到3时,凤巢暴雨如注,一个小时雨量达74毫米,导致许多房屋被淹。东田镇政府立即启动预案,迅速转移了1500名群众。由于及时预警并转移人员,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正是由于有了这套科学系统的预警,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赢得了时间。
不仅是雨情、汛情,我市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平台还集成了防汛工情、防汛物资、抢险队伍、防汛预案管理等一套防洪减灾专业软件系统,将全市有关防汛抗灾工作领域的信息一一呈现,极大地提高了我市防洪减灾整体能力和科技水平,为全国同行业树立了标杆,吸引了中央气象台以及浙江、江西、广东、湖南、深圳、海南等地防汛部门的观摩和效仿。
防灾减灾:信息采集覆盖全市
据悉,我市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始于“九五”期间,1997年开始筹建泉州市晋江洪水预警报系统,2000年1月“泉州市水利防汛信息网”在因特网上发布,继而全市各级水利系统先后建立了各类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质水量监测等分系统。其中,发挥着最关键作用的“泉州市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于2002年建成,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多年来,我市按照“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思路,大力开展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了一套逐步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防汛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并建成了多个水利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利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金鸡拦河闸、北渠供水工程、南高干渠、晋江下游防洪堤、山美水库等重要防洪工程单位也建立了汛情视频监控系统、闸门自动化监测系统等。
预警到乡:基层建立防汛系统
从今年起,我市在乡镇开展了“预警到乡”体系建设和建立防汛指挥决策系统。
在南安康美、安溪城厢、永春桃城等试点乡镇,试运行的“预警到乡”体系已经开始发挥它的效用:进入汛期以来,该系统在第一时间采集到汛险情信息,以最直观、快捷的方式和最有效的手段发布和预警,大大提高了基层组织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实现了“信息服务于民生”的建设。
未来3年,我市将设立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建立乡镇的防汛信息接受和发布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主动接受获取各类防汛信息,采取多种方式向辖区乡村有关人员发布灾害性预警信息并下达各项指令,并将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乡镇,以便省市县能实现异地双向点对点会商交流,让基层单位应用先进的水利防汛信息化成果。□本报记者曾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