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给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8次学术年会的贺信中,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强调:“‘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回顾过去10多年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应用、资源建设、标准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和相应的管理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十一五”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如今,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良好的起点
“地网”、“天网”、重大应用、资源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关键词是构成我国教育信化现实图景的重要因素。
“地网”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被称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当中的“地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网,也是我国第二大互联网,始建于1994年。
目前,CERNET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Gbps~10Gbps,地区网传输速率达到155Mbps~2.5Gbps,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座城市,联网的大学、教育机构和科研单位超过1800个,用户超过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公益性计算机互联网。
CERNET也是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建设的先行者。近几年来承担了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NSFCNET、863-IPv6综合实验环境、CERNET-IPv6试验网、中日IPv6合作研究等一批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试验和研究项目,推动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技术进步。2004年1月,CERNET与美国Internet2、欧盟G嶢NT等全球最大学术网共同宣布,开通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服务。2004年3月19日,连接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NGI核心网CERNET2试验网开通并开始提供服务。目前,已有近100所高校接入了纯IPv6技术下一代互联网。
“天网”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被称为“天网”,2000年10月开始正式运行。作为交互式远程教育服务网,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接收人数逾200万。拥有8套数字电视、8套数字音频广播、25套IP广播,正在播出教育政务、西部扶贫、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同步课堂等各种信息,在教育政务信息化、扶贫基础教育和远程教育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网”和“地网”的连接形成了无缝的、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截止目前,90%以上的高校已经接入到我国的“天网”和“地网”上。还约6%的中小学(38000多所)、约35%的中职学校(近6000所)基本建成校园网。在校园网上开展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办公自动化、教学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
重大应用
在此教育网络之上,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和高校长期从事远程教育、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承担国家863项目、科技攻关的项目,解决了一批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问题。
基于“天地合一”的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各校进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共有30多门互选课程,近4000名学生参与,选课近7000门次。目前,该应用已经开展到国内外,实现了中国、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国家远程教育的课程互选、互认和资源共享。选课的学生和门次在不断增加和发展。
在重大应用方面,还建设了67所远程教育学院、2800多个校外的学习点,累计注册420万人,90%为在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符合我国国情,是利用最底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扩大受教育面的现代、便捷的方式。
此外,备受瞩目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预计投入120亿元,于2007年底完成,覆盖所有农村中小学。截至05年底,6.7万个农村小学教学点、16万所农村小学、3万多农村初中建设了光盘播放点、计算机教室或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
资源建设与信息化人才培养
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近800门)、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10个)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
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建有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还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举办各种师资培训。
当然,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投入不足与应用水平的问题,人才与技术的问题,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等等,需要在下一步的规划中加入关注和解决。
中长期的构想
2006年上半年,教育部领导做出重要决定,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整合教育发展的一个牵引和龙头,并指出了指导思想,明确了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体制创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推进、资源共享、深化应用为原则;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标准化为保障,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核心,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为重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为增长点;不断提高教学、科研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带动教育现代化;面向全民提供教育和培训服务,使广大人民具有随时随地享有优质教育的更多机会和丰富的个性化选择。
总体目标
2010年,要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要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现阶段凸现的矛盾与问题;资源整合与应用集成水平要有明显提高。
2020年,真正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包括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部分领域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社会发展要依靠教育,教育的发展要推动社会进步。具体体现在遍及城乡的学习、培训和信息服务中心;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体系;建设和发展新型教育信息化模式;全方位、深层次的共享与合作;透明高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系统。在此框架之上,还要进行涵盖从来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公共资源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开放型、学习型支撑平台,全国的终身教育平台。
重点建设任务
主要有:建设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开发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数据库,搭建现代远程学习支撑服务平台,开发各种中间件,开发各级各类应用系统,创建面向用户的主动服务、智能服务环境,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
需要着重建设的几点
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省、市、各级教育网络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运行与管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前进方向。
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根据“2006年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研讨会”精神,要求各地各校加快建立教育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增加教育电子政务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电子政务的开发能力和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员培训和工作交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电子政务专业和管理队伍。
加快主干网、省网和城域网建设
根据“全国高校校园网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各地充分认识网络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抓紧规划、逐步建设和完善满足本地教育信息化需求的省级教育网和城域教育网;按要求接入CERNET;保障经费投入,稳定运行管理队伍,共同建立长效建设与管理机制。
加强高校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是高校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促进信息资源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校园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高校的条件保障与政策措施
在高校校园网的具体建设中,要求各校落实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强调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中长期教育信息化规划中,要切实重视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内容,并且将人才的培养培训及各种应用予以落实。
落实组织机构
各校应建立建制独立的网络中心,具体负责校园网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
网络中心应保障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编制,包括科研编制和实验室编制,保证校园网的安全运行、服务;保持校园网的技术先进性和持续发展。
校园网应由学校重点投资建设,接入CERNET的费用、网络中心的运行维护费等应纳入学校常规财务预算。
加强校园网管理
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高校稳定,校园网用户须归口网络中心统一管理,采用同一出口,统一接入CERNET。
各校应高度重视,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明确,制定与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和应急工作预案,确保安全运行。
加强宿舍联网管理,将学生宿舍纳入校园网建设规划,并实施有效管控。
丰富网络应用,采取激励措施,着重建设教育信息优质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和应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信息技术各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网络本身的安全,以及网络上信息的安全。所以要认真领会中央“关于做好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做好校园网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总结校园网管理当中的经验,开创新思路、新局面,利用互联网去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引导学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