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杉报道)近年来新疆运用有效手段不断消除城乡 “数字鸿沟”,切实推动了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
据了解,2006年新疆已实现了100%行政村通电话目标,从2007年开始新疆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积极推进自然村的 “村通工程”和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应用方面。经过区内各电信运营企业的共同努力,全疆约有9000多个不通电话的自然村中,已有1000多个开通了电话。同时,在“村通工程”建设中,新疆电信行业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实现网络通达农村乡镇、村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信息平台,联合相关涉农部门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如新疆电信的“信息田园”、新疆移动的“农信通”、新疆联通的“农业新时空”等,为新疆建设新农村,推进农村信息化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到目前,自治区已实现第一批3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宽带并设立信息服务站,新开通宽带行政村426个,新开通乡镇宽带点45个,越来越多的农村信息服务站在南北疆各乡镇村悄然兴起。
“上网查询农产品市场信息,还可以学到不少农业种植技术,农村信息化让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自从昌吉州玛纳斯县乐土驿镇周家庄村民刘文刚家安装了中国电信宽带后,全家人就被信息化的魅力所感染:父亲刘正中时不时在网上关注棉花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母亲刘玉兰从电视(IPTV)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节目中找到了劳动之余的快乐,而20多岁的刘文刚则尝试网上炒股的乐趣。
据中国电信昌吉州分公司有关人士介绍,在“信息田园”基础上,中国电信推出了“IPTV农村电视上网服务”等一系列“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使农村、农民和农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获取了更多的信息。随着村里宽带上网的人家越来越多,在电信公司帮助下,周家庄村有了自己的村级网站,村里的大事小情、与村里有关的农业技术信息和农产品价格,农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通晓一切。周家庄村信息化服务站的信息员郑晓超告诉记者,他每周都要更新一次信息,在网上发布20条农产品新信息,供农民们参考。
如果说实现“电话入户”只是农村通信的“扫盲工程”,让宽带进村,实现农村地区的宽带覆盖,则代表着农村通信进入全面提升阶段。
在库车县齐满镇渭干村,村民们从农村远程教育网上学会了果树修剪、栽培、管理,以及蔬菜种植,禽类、牲畜的养殖等技术,出现了不少的种棉大户、葡萄种植大户,成为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村。
过去,依米提·依明家的15亩棉花每年只施一次肥,远看棉花长势喜人,近看每株棉桃只三四个,亩产总是在70—80公斤徘徊,一年的收入还不到1万元。自从齐满镇的各村相继装上了宽带,开通远程教育,依米提·依明通过观看棉花种植与管理的电教片,发现自己以往的种植方法不正确,他按照所学采用了宽膜种植技术,并改进田间管理,到年底一算账,依米提·依明的15亩棉花足足比上年增收两万多元。他不禁感叹着:“真的不敢相信,棉花产量比往年高出两吨多!”
伊宁县设立的三农信息服务中心牞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中存在的信息不灵、渠道不畅等问题。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各类特色农产品协会、合作社的成立,农民从单一找市场变为集体找市场,在他们从市场的弱势地位逐渐变得强势的同时,也使得许多特色农产品产生了规模集约效益,而信息化的运用则更放大了这种规模集约效益。比如,拜城县拜城镇副业队生产的油桃,以及玛纳斯县兰州湾镇种植的月季花,大部分都是通过互联网预订销售出去的。“以前销售花卉许多成本都打在租摊点和运输上,既费力,赚钱也不多,现在我通过网络拿到的订单量就占到销售的60%,同时买家直接到地里来拉,因此省了不少租摊点和运输的费用。”兰州湾镇二村的花卉种植大户张玉说。
事实证明,农民们在尽享“信息魅力”的同时,思想开放起来,有了新的发展观念,甚至很多农民走出偏远的乡村到外面的世界寻找和创造财富。
“现在的单一通信服务方式和业务种类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必须为农村提供多元化的综合信息服务。这对我们电信企业来说,既是义务,也是责任。”中国电信新疆公司总经理肖金学说,中国电信新疆公司正在全区各地广大农村建设200个综合信息服务点,“我们要真正‘生产出’农民需要的信息服务产品,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使农民朋友通过信息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益,让他们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必将强化农民市场嗅觉和市场联动能力,增强风险抵抗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农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尽快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