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身份卡成了“双刃剑”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澳大利亚没有全国统一的居民身份证,被普遍接受的身份证件是驾驶执照。澳洲驾照上有持照人的照片、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发照单位、准驾车型、驾照号码及有效期和持照人签名等,足以证明持照人身份。

  自今年7月英国伦敦地铁遭连环恐怖爆炸袭击后,有消息说澳联邦政府已将国民身份证方案提上了议事日程。

据说这种“国民身份卡”将集以往各种身份证件之所长,并应用生物统计学的手段,将大量的个人数据,包括姓名、住址、职业、出生日期、身高、肤色、血型、病例档案、信用卡号、社会保险号、医疗保健卡号、个人税号、犯罪记录以及持卡人的声音、虹膜、容貌、指纹以及其他个人生理数据扫描并存储于一个嵌在卡上的微型芯片内;与之配套,同时设立一个由联邦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管理,联通全国六州两区的庞大的超级数据库,以存储支持系统运行的巨量个人信息。

  实施国民身份卡的倡导者认为,这将有利于防止盗用他人身份的违法活动,遏制和防范恐怖犯罪活动。除用作身份证件外,国民身份卡的功能尚有很大外延余地,与相关数据库联接后,它还可以用作信用卡、借记卡、付费卡甚至出入证等,集各卡功能于一身,十分方便。而持反对意见者则质疑,“一卡在身,走遍天下”谈何容易,这“一步到位”的构想实在有些超前。他们担心,将大量的个人数据汇总集中到一个卡上,并建立超级数据库,可能反倒为恶意窃取他人数据的黑客提供了方便。就连联邦总检察长拉多克也公开表示了对国民身份卡安全性的担忧。他说,设立一个超级数据库存放全国公民的个人信息,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讲实在不稳妥。

  澳有关专家认为,国民身份卡没有那么神奇的功效,既不能防止类似美国的“9·11”事件,也不能防范伦敦爆炸案;倒很可能适得其反,为犯罪分子盗用他人身份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专家说,将生物统计学应用于身份识别系统,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但目前仍有较多漏洞。譬如,人的容貌和声音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改变,而通过外科皮肤移植也可改变指纹。更重要的是,实行和维持这一系统的巨大花费可能远远超出它所带来的便利,“很不划算”。

  为提高入境安全检查水平,澳政府目前正逐步为公民换发采用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护照。但有报道说,这种“高科技护照”已经遇到了麻烦——护照信息扫描仪工作时发出的电磁波,只要使用相关的便携式仪器便可在方圆10米的范围内被轻易截取。

  权威人士透露,政府一直在酝酿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该方案是一系列安保举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是联邦政府至今尚未明确表态。

  有证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盗用他人身份从事犯罪活动的现象日益增多。最新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个人资料被人以电子手段窃取,在网上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的违法活动在过去18个月里上升了1200%。在澳大利亚,每年涉及冒用身份的犯罪活动所造成的损失最高已达40亿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