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北大法学院王锡锌、沈岿、陈端洪3位教授,收到了北京市发改委和市交通委对《公开首都机场高速路收费信息的申请》的答复。答复中,未对教授们提出的“贷款总额和收费资金去向”这一核心问题给予直接答复。(据《京华时报》)
两部门对教授们的答复,让人感觉在“打太极”、踢皮球,因为对于高速公路的收费和运营,两部门负有监管之责,既然监管,当然应当了解所有情况,包括“贷款总额和收费资金去向”。现在两部门以不了解真实情况来推脱,要么说明其平时工作就马虎大意,要么说明两部门有“难言之隐”。由此观之,如果这些部门和单位准备坚决踢皮球,除了上法院起诉,还真拿他们没办法。
不过,即使去法院起诉政府部门不公开信息,法院似乎还没有受理相关案件的道德勇气。据报道,24日下午,全国首例市民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的行政诉讼案原告——湖南省汝城县原自来水公司5位退休职工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52天过去了,依旧没有得到法院的立案通知。自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群众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热情高涨,各地频现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看到法院受理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关报道,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立案遭遇瓶颈。
司法是守护社会正义的底线,如果司法机关在这样重大的关头不能站出来维护社会正义,勇敢地吃第一只螃蟹,支持社会大众对于政务信息公开的诉求,那么信息公开这个目标在短时期内将难以实现,从而无法督促政府走向阳光行政。司法机关之所以不敢第一个吃螃蟹,也有踢皮球的嫌疑,表面的解释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公开内容太过原则性,操作性不强,更大的原因大约和其多年来受制于行政机关的体制性弊病不无关系。
如果政务等公共信息一直处于不公开状态,那么,秘密行政将一直存在,权力将难以在阳光下运行,腐化问题将会仍然躲在秘密行政的阴影中,威胁公共权力的纯洁性,阻碍社会公正的实现。要结束行政部门对政务信息公开踢皮球的局面,不能光靠上级行政机关的压力,更要在制度层面设定不公开信息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司法机关要本着守卫社会正义底线的良知依法行动起来,促进信息公开的逐步实现,惟有在制度层面督促信息公开的原则深入“官念”,民众的知情权才能得以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法律设定的轨道上运行的目标才能实现,社会才能在司法的守护下实现公平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