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彦凯
随着电子政务的稳步开展和社会、公众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中办、国办于2004年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战略性转型,即从信息技术阶段转向信息资源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追求效益阶段。面对当前重硬轻软、纵强、横弱,标准化水平低,组织不尽科学、分类不尽合理,系统架构相对封闭而相关立法又滞后等等现存的问题,如何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提升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做起:
一、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
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电子政务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关键,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贴近应用,为实现政务资源的公开和共享而努力,把为企业服务、为公众服务、为机关服务放在重要地位。宏观上讲,政府信息资源是一个大而全、大而精的政府信息数据库,涵盖内容如下:
1.政务信息,如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决策咨询、战略发展、两会报告、政务活动等;
2.社会信息。如经济运行、招商引资、热点透视、社情民意、税收征管、统计报表、财政预算、市场供求、金融投资、公安执法、教育卫生、科技人才、劳保医保、求职招聘、购房租赁、出行参考、旅游观光等;
3.办事信息。如各政府组成部门的职能职责、机构设置、行政审批事项及程序、驻外机构等;
4.要素信息。辖区的各类生产、生活资源要素的分布与储备状况,行政组织及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库等;
5.城建信息。城市规划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动态信息(城市地上建筑路桥布局与地下网、管、道、线的分布和结构)等;
6.基础库信息。各种信息资源库是电子政务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目前,以政府公文和政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办公业务资源数据库已普遍建成,国务院一些部门也各自建成了业务数据库,“十五”期间,我国部署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以及宏观经济等4个数据库建设工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数据库实战性差,尚需在适应电子政务的深层次、广领域的需求上下功夫。故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数据库建设中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全网共享的原则,对于每一个系统应做到统一设计、分别建设。
二是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改造,增加新内容,对各单位已有的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建成统一的服务于办公业务网的数据库群。
三是通过适当集中的办法,在一个区域,建立高水平的、全区域机关共享的政府数据中心,向各部门集中提供应用和服务。
四是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库的目录体系。
五是建设支持政府决策工作的国民经济综合数据库、社会和历史数据库、自然资源数据库。
六是着力生产精品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
七是政府信息资源库建设应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政府自建;二是走市场集成和联合建设的道路。
二、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拥有大量业务和社会需求的信息资源,但其中大量的历史文档、资料、图片、声像等尚未数字化,目前可用于网络化办公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及其产品十分匮乏,不仅如此,现行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的任务也十分艰巨。我体会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起:
1、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把政务部门现存的各种资料和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各单位面对海量的历史欠账可采用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目录后全文的逐步过渡的策略。如国务院办公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将重要文档经电子扫描后制成光盘充实在档案系统数据库中,既保护了重要历史文档(不用翻阅原件),又有利于提供利用(查询检索方便快捷);又如天津市人大办公厅2006年将建国以来的全部文档,通过机器扫描和人工录入(外包方式)双管齐下,实现了数字化,大大方便和满足了对历届人大人事变更、立法过程、代表的组成与各类活动的查阅和相关信息资料的利用。
2、在进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时,注意考虑电子政务的信息需求,把有价值的文献和音像资料数字化。如“城建档案馆”就十分需要数字化的城市地理息信、地下管网(上水、下水、强电、弱电、煤气)、地上建筑、规划布局、园林绿化的信息和城市大型拆迁与新、扩建前后的航拍和数字化的影像资料。同时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文档接收模式(纸介质)和期限(省级机关的档案保存到十五年后交馆),要纸、磁介质并收,现行的数据文件可先入库,提早发挥效益,超前“服役”为公众提供当年文件的服务,这样一来可改变和提升档案部门的形象和地位。如天津市政府办公厅与市档案局合作将政府办公系统软件与全市档案系统软件对接(这需要双方开发单位合作提供软件接口共同协商规范标准),实现了数字文档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机关文档质量,减轻了政府工作人员立卷、归档、交馆的劳动强度和市档案馆的文档接收效率与利用率。
3、关死后门新帐不可再欠,下定决心老帐逐步清还,即凡是现今工作运行中产生的文档,要做到全部数字化;对历史上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加快数字转化的进程,从实际应用上看,新产生的数据利用率高,所以,依照保存年限由近及远的原则逐年推进,以此不断丰富数据资源。
4、配置转录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如汉字扫描仪,其对原打印文件识别率很高很实用,再如数码相机可一步到位实现图形信息的数字化。
三、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
众所周知,如果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开发标准不规范,会给开发利用工作造成诸多不便。以史为鉴,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工业化。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标准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它是实现信息交流、沟通和共享的基础。在电子政务的所有标准中,信息资源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先决条件。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资源共享,都需要有标准可依。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标准化工作滞后于电子政务建设速度。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标准,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行业标准。但是我的体会,众多的标准缺乏关联性和可操作性,使政务部门和相关开发、运营服务商无所适从。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现正处于启动阶段,为了保证标准的质量,加快标准的制定速度,提高标准的适应性,在制定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洋为中用,加强对发达国家电子信息资源标准化工作及实施过程的研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其经验教训。
2.从国家层面要加快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的理论研究,确保标准制定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权威性。
3.加大吸引社会专业力量参与的力度和积极性。虽然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标准采用的是总体组制定规划和其他单位参与的方式,但进展相对缓慢,国内有实力的单位参与的还不够。但在吸纳企业起草标准时要把好关,防止简单的将企业标准变为行业标准,造成产品的行业垄断问题。
4.加强对现有信息数据库,特别是信息数据交换格式的调研和规范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对已有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5.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政务信息工作中存在着源头性、基础性信息质量不高的现象,如最近在北方一个七十万人口的县,他们进行新农村合作医疗人口普查中,公安与医保部门各自掌握的人口数据比对后,发现相差七万人(1/10),这种状况能不影响决策质量吗?在电子政务时代,信息的数量大、传递速度快、涉及的范围广,任何信息的失真、误传,都会给决策造成不利。所以,建立科学的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控制体系包括数据质量的内容、分级、评价指标等。这里的关键是实事求是,保持严谨性和实时性。
6.信息资源标准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现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而标准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应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前瞻性研究,明了信息资源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标准能适应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7.信息资源标准应不断完善。任何标准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标准需要不断修订、增补和完善。这样,信息资源标准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8.标准一定要适用,要繁、简适度,贴近需求,具有可操作性。
9.遵循和嫁接已有的标准。标准的制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先设计、谁做大了,谁就有可能成为标准,所以有关数据和数据库的标准,国际上、行业上都有先例,因此,国际上已有的标准就要向国际上靠,行业上有的就要向行业标准上靠,实在没有了再研究制定新标准。
10.越是最原始的、越是简单的,越是最科学的。如在数据标准不确定时,数据以文本(TXT)格式存储入库最实用,即在操作时将已校对完毕,尚未做排版处理的TXT文件先存入数据库中,而需要对内服务领导、对外服务公众时,调出来再做包装(按各文种的法定格式排版后输出)。
四、要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供应
要想做好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而且还要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1.摸准需求。信息不都是财富,也有包袱;信息不都是营养,也有垃圾。对用户而言,他关注的只是与其有关的信息。要按服务对象的需求办事,才能事半功倍。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层面:一是领导:二是机关:三是公众。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除了被动的满足需求外,有时需求是可以主动加以引导的,就像商品广告可以引导部分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样。怎么理解呢?就是说我们搞信息化工作时要有前瞻性,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同时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探讨未来可能发生的需求,并加以引导。如通过对发达国家的需求考察;通过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研究;通过对文件的落实;通过对先进地区典型案例的分析;通过对社情民意的收集等,客观地预测出一些新需求,提供一些新栏目,来引导用户开拓视野和思路。
2.找准产地。就是准确把握每项政务信息的源头,这很重要,因为源头单位就是政务公开相关栏目的维护者和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依靠和管理对像。如法律和法规信息的源头是在各级有立法权的人大部门;国民经济相关数字出自统计部门;企管信息由工商部门掌握;房产资料城建房管部门最清楚;政府公文出自各级政府等。
3.选好班头。就是明确各单位和系统的政务信息的组织人和组织单位。政务信息的组织,是一个跨部门跨系统的系统工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行政协调是很难做到的,比较成功的做法是由各级政府授权办公厅(室)为牵头单位组织、协调、管理、督察。
4.用好政策。就是抓住机遇,用好用足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件讲话。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实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条例体现了一个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从客观上提升了政府各部门主动公开所撑握的公共信息的法制观念,促动了内因,所以当前各地都在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组织落实之中,据我了解都在集中力量做政务公开目录的审定工作。
5.搭建平台。就是组建供应渠道,即积极搭建应用平台,如供协同办公用的内网网站和供公众查询的政府门户网站平台,创建应用栏目,并做到实时的维护和响应。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硬件设备的选择上,避免过分强调技术越先进、功能越全就越好的倾向,坚持满足当前、适当超前、成熟可靠的原则。二是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三是严格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原则。四是实施“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策略,政府提出网络建设计划和要求,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五是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严格采取防范措施。
6.普及技能。就是人人会用,当前数字化办公的阻力来自多方,但公务人员中相当一批人现代化办公技能欠缺,完成不了机上读(上网调阅查询)、写(汉字录入)的基本功能是主要障碍之一。试想连文档都不能数字化,数据库如何搭建呢?政务信息资源的供应不就成了无稽之谈,此现象决不能再姑息迁就了。
五、用有效需求引导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
人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有很强的目的性,目的来自需求,电子政务建设也概莫能外。纵观电子政务建设的历程,凡是需求把握准确者易成功,凡是主观臆断者易失败,凡是需求调研欠火候者易变成用着不爽、弃之可惜的“鸡肋”。搞信息化工作的同志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实践证明,有需求才会有动力、易成功,例如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务公开引发了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高潮;公共安全提升了应急指挥系统的筹建规模和速度;信用体系拉动了社会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城市地下空间系统促使了自来水、煤气、电信、网通、排水、电力、人防等部门数据的整合。所以我们在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者中,都要注意以需求为本,不搞花架子,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效需求,才有可能把信息资源的建设做好、做实,并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需求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开发促进应用,成功的应用又引发了新的更大更系统的需求,从而建立起信息有效需求的滚动机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天津市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