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报道中政府网站的作用及思考
来源: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更新时间:2012-04-14

 

  自中国的政府网站问世以来,还是第一次经历特大的地震灾害。各级“官网”的表现如何?有哪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妨作一点初步的评析。

  一、政府网站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政府以及受灾地区各级政府网站迅速调整版面,以专栏或首页报道的形式报道抗震救灾的情况。以此次震中所在的四川省为例,除了四川省政务网外,成都市、阿坝州、什邡市、凉山州、绵阳市、雅安市、广元市、彭州市、德阳市等受灾严重地区的政府网站纷纷迅速推出抗震救灾专题,发布受灾状况和救援进展,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全面、真实、及时报道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消息。

  例如,5月14日,第一支救援部队进入由于地震导致交通全面中断的汶川县城,展开救援工作时,汶川通讯开始恢复,同时来自18个省份的医疗救援人员抵达四川参与医疗救护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即时发布消息《18省份1700余名医务工作人员抵达四川灾区》、《汶川获通讯设备通讯开始恢复》、《首支救援部队进入汶川县城》,并通报遇难人数达到14866人,同时发布《紧急辟谣:都江堰没有化工厂爆炸成都水质良好》等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21个地、州、市政府网站悉数增加了抗震救灾的报道,截至5月20日,共发布信息3000条以上(不包括州市下属县市)。以下是部分政府网站信息发布条数的政府网站所发布当地抗震救灾的最新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发布政府公告政府公告是政府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的公文。抗震救灾期间,各级政府网站纷纷发布当地政府公告,公布救灾情况和政府抗震救灾应急措施,如5月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网发布《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告(四号)》。公告及时公布了截至5月14日16时成都市的受灾情况,以及当地政府在抗震救灾方面的工作部署。

  2.摘录媒体报道引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的报道,本地及邻近地区的灾情,以及外界抗震救灾的举措、进展。例如5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引用新华网消息《900余名武警官兵在汶川县城展开救援》,报道900名武警官兵强行军进入汶川县城,展开救援。

  3.刊登自采报道网站工作人员还通过现场调研等方式获得第一手信息,并在政府网站上予以及时发布,如:什邡市人民政府网将来自什邡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信息做成报道《生命的奇迹:记成功营救被困124小时女工卞刚芬》,以现场图片报道的形式,报道河南消防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在四川什邡蓥峰实业总公司穿心店生产基地综合大楼废墟下,经过70多小时,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茶楼女工卞刚芬的事迹。

  4.答复网友来信回答在外务工乡亲来信,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在外乡亲担忧。如5月14日,苍溪县政府网发布了一条标题为《回复在外乡亲邮件:干部进村入户农村稳定》的消息,逐条答复了一位在外务工的苍溪乡亲在发给政府网站邮件中所提到的问题,向外界提供了地震后苍溪辖区内八庙、寨山、东蹊等地的受灾状况。

  由此可见,政府网站在发布抗震救灾信息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信息发布及时。地震当天下午,四川省政务网就及时发布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的消息。此后,各地政府网站纷纷及时更新,以最快速度发布受灾信息,当地自救以及各界关注的情况。其中,阿坝州政府网站在电力、通讯网络全部瘫痪的情况下,利用一条绕过重灾区的备用网络线路和应急电源,持续在网站上向外界披露公众欲知而不得的重灾区的情况,为营救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其次,信息发布数量密集。从上表中可看出,在地震发生不到9日内,10个政府网站发布抗震救灾信息约2373条,平均每天约263条。其中,雅安市共发布消息615条,每天发布接近70条,而在地震发生前的5月10日和11日,当地均未发布政府信息,5月9日也仅33条。

  第三,注重信息反馈。地震发生后,受灾状况和救援进展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在苍溪县政府网站发布的《回复在外相亲邮件:干部进村入户农村稳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二、政府网站在地震危机中的作用

  1.发布救灾信息,弥补传统媒体报道视野局限

  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大报纸纷纷辟出大量的篇幅报道灾情,电视和广播更是全天候直播,向受众传递了丰富而翔实的抗震救灾信息。但是,受到媒体资源的限制,绝大部分媒体都把焦点集中在都江堰、汶川、北川等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而政府网站聚焦本地区灾情和救援情况,弥补了传统媒体报道视野的局限,使得受众对灾情有了全景式的了解。

  此外,正如前文所述,由于8级强地震破坏了灾区的通信设施,阻断了交通,救援队伍和记者一时无法到达灾区,阿坝州政府网站发布的汶川等地的受灾信息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平日仅千余人流量的网站,激增至18万。

  截至5月16日,该网站的浏览量达到3792433人次①。

  因此,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政府网站和传统媒体互为补充,成为下情上传、上下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提供了各项信息。

  2.发布政府公告,营造政务公开氛围

  除了报道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外,各地政府网站还承担了发布政府公告的职能。例如,5月13日至18日,成都市政府先后发布6个政府公告,分别介绍了灾情和政府应对灾害的方案和各项措施,第一时间对受灾群众的饮食卫生安全等问题作出安排。

  发布政府公示、公告、决议、政策等,本是政府网站的首要职能,是体现政务公开的重要平台。在抗震救灾的危机时刻,政府网站及时发布政府的各项决议,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为抗震救灾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务公开的氛围。

  3.引导舆论,及时消除受众负面情绪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少群众难免产生恐慌的情绪,这就在客观上为谣言、小道消息的滋生提供了机会。政府网站及时沟通信息,回答群众询问,发挥了引导舆论、避免负面信息流传、稳定人心的作用。前文中苍溪县政府网站回答在外务工乡亲的询问,便是一例。

  综上所述,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各地政府网站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权威性,补充了传统媒体信息不足的局限,有效地进行了正面信息传播,突出了政府网站在信息发布渠道上的公共性和主导性,使得政府网站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了媒体的传播价值。

三、政府网站抗震救灾报道对于政府传播的借鉴意义

  汶川地震之后,各级政府网站的有效传播,在受众中增加了政府的威信,提高了政府传播的效率。

  通常来说,政府传播是指政府的各种传播行为,如公共信息发布、组织内部信息传达与沟通、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舆论观察、民主政治与公众的政治参与中的信息交流、政府的政府传播活动等等②。总的来说,政府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单向传播模式。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权力系统,传播途径与组织传播渠道相重合,信息流动具有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单向传播模式。

  二是多渠道传播途径。由于我国传播媒体与政党的紧密关系,政府传播除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之外,事实上还通过大众媒体进行。

  三是偏重宣传效应。由于政府位于传播中心,信息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单向呈辐射状传播,最终到达公众,因此政府传播往往带有明显的宣传倾向,传播公共信息的功能偏弱。

  在政府传播体系中,政府网站是重要的一环。政府网站是政府出资,由专门网站护理人员开发、维护,使政府的工作信息化、透明化的一种职能型网站③。它的主要功能为两项:一是通过发布政府信息,实现政务公开;二是政府通过网上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而互联网特有的物理属性,大大降低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政府网站日渐成为政府传播体系重要的一环。

  而汶川地震中,从中央到四川地方政府的各级政府网站,及时调整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方式,发挥了政府在组织相关信息中的积极作用。从政府网站在抗震救灾信息发布上的表现,可以得出两点经验:

  首先,应正视政府网站所具有的潜在公众影响力。因此,在遭遇重大社会变化、重大政策出台等情况下,由于政府网站具有超越大众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容易得到受众的重视。此次阿坝洲政府网站浏览数量激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我国有些地区的政府网站,由于不重视政府网站在政府传播中的作用,很少更新,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有效信息推广的机会。因此,除了重大社会变化、重大政策出台之外,政府网站也应在平时加强公众影响力的积累。

  其次,应转变政府网站的传播思路。由于政府网站是政府出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务公开的平台,因此,大部分政府网站从业人员对政府网站的功能和传播方式具有片面的理解,政府网站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多发布公告,少发布公告背后的新闻;多进行宣传,少开展传播;多群众来信,少信息反馈。这就使得政府网站出现了“信息传播壁垒”,许多重要的信息无法有效、准确地到达受众。各地政府网站应尊重传播规律,利用政府网站的影响力,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纷纷提出了建立“阳光政府”的政务公开目标。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传播平台,更好地实现政府和公共信息迅速有效的传播,此次汶川地震一些政府网站的表现,不失为很好的借鉴。-

  注释:

  ①见阿坝州政府网,http://www.abazhou.gov.cn/

  ②张宁:《信息化与全球化背景中的政府传播》,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4~78页,2005年第1期

  ③强月新、张明新:《“互动性”理论参照下的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399页,2007年5月第60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