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一单通”难通畅
来源:信息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医学检验“一单通”实施之后效果不明显。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
 

  广州市13家医院协议承诺互相认可彼此部分医学检验、医学影象检查结果,减少重复检查,减轻市民看病负担。但记者调查发现,新政实施两周有余,利好政策却并未让该通行的验单,通行起来。究其原因,除医疗机构未宣传好政策、多数患者不明白、新政无具体实施细则和处罚举措等因素外,患者前往一家医疗机构就医的习惯,也成了制约验单通行的一个主因。即使知悉政策,患者要么不在市级医院间转院治疗,要么嫌带验单跨院通行太烦琐。记者调查医院 光签协议未宣传一单通连日来,记者走访13家市属医疗机构发现,实施“一单通”后,各医疗机构并未在门诊、急诊显眼位置推出专题性宣传栏。“实施‘一单通’多多少少影响到医院收益,无怪于签署协议的13家医疗机构集体沉默。”记者多名医生朋友表达这样的观点。即便撇清使用其他医疗机构出具验单后的医疗事故责任认定问题,经济利益悬在医务工作者身上,其能否真正通行起来,可想而知。“医疗机构表面上不提创收问题,但各科室医、护人员的收入往往和接诊病患的实际花费挂钩的固有模式,这是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有医生对记者如是说。记者与多家参与协议医疗机构的分管副院长、医务科联系发现,不少机构要么迄今没收到有执“验单”要求跨院通行的患者就医报告,要么就是尚处在等待上级行政部门进一步予以明确,或下发实施细则的阶段。医生建议患者最好重做检验即使熟知一单通的患者,真正能受益的并不多。黄先生是因上呼吸道感染,到海珠区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他告诉记者,自己感冒症状早在十天前就发生,在番禺当地医院(并非此次市级协议医院)就诊,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超标。在服用完医院开出的药品症状缓解后,感冒又犯,便到单位附近三甲医院内科就诊。虽然他拿出番禺区医院出具的病例和检验结果咨询,但医生还是以检验时间过长,病情出现过缓解、复发的波动为由建议重做检验,“我觉得医生说得也对,虽然结果显示仍是白细胞指数超标,结论同样是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就医习惯固定难享新政此外,不少患者嫌麻烦以及就医固定医院也是一单通难通行的原因之一。家住海珠区宝岗大道贺伯伯告诉记者,他多年习惯在家附近同福路市红十字会医院看病,真要转去其他医院,有点不习惯。即便是上白云区同和自己儿子家住的那段时间有什么病痛,他仍然选择坐公交车回到同福路就诊。记者调查发现,像贺老伯这样有固定“帮衬对象”的患者,在患者中占六成以上。在广医附一院看感冒的方小姐告诉记者:“应该说,现在只要在等级上评上了三级甲等的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上差异不大,真的要是发现有更大、更复杂疾病,要找也会找省人民医院、中山系医院等规格更高医疗机构,到时‘一单通’能通起来吗?”市民VS专家设立统一检验中心?影响手术建议:针对各大医院仪器设备参差不齐,医生技术良莠不齐,一定程度上“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形成阻碍。有市民建议是否可以设一家专门检查医院,所有检查由该医院承担,保证质量、技术同等,检查结果出了事故容易算在谁头上。回应:中山二院医务科副科长褚忠华质疑道,医院急诊科需要立刻手术前,大多会做很多检查,而这些检查需要快速出结果。如果设立检查医院,对急诊病人手术检查,就需要送到统一医院,再将检查结果拿回本院;若遇上交通拥挤,大大阻碍检查结果出来的时间,影响手术。只留急诊检查设备?体制不允建议:如果保留医院急诊科所有检查设备,其他门诊、住院检查交给专门检查医院,是否可行?回应:褚忠华解释,这样将大大加大医院成本。如果医院保留急诊检查的完整设备,已经能够承担门诊、住院病人检查,如果设立急诊检查只为急诊,养人、养机器的压力很严重。“如果交通、信息化到一定程度,或许可以考虑,但目前体制还不行。”褚忠华说,医院现在都是拼综合实力,不可能又回到“诊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