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审计 更新时间:2012-04-15
石爱中在2008年第9期《中国审计》就内部审计工作的新理念问题,发表了题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新理念”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出我们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工作的重点,同时也不能忽视现在内部审计发展的潮流。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不仅要有新的审计理念,还要在审计工作方式和组织方式上做相应改变。此外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是同一专业领域,只是工作范围不同。内部审计的地位是独特的,应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
关于内部审计发展的潮流与方向,他指出19世纪内部审计内容主要是合规性,20世纪前中叶财产安全性成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20世纪中叶出现了经营审计的方式,到20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于科技的发展,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内部审计的关注点转向控制与风险管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了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体现当代内部审计的潮流。他说内部审计关注的三个重心,一是风险管理,二是内部控制,三是公司治理。这时内部审计的概念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感念完全不同,基本脱离了财务与资产安全范围,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重心向企业管理的下层沉淀,关注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关键环节,而不是浮在表面。这种思想和潮流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得到体现,而且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本世纪开始以后,尤其是新的一届内部审计协会换届以后,重心也开始转移,开始推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的第一个重心是关注风险因素与机遇。第二个重心是关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第三个重心是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运行效率。以上三个重点就是方向与潮流。
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观念,他主张,内部审计应从外生介入性转入内生融入性。内部审计如果要想做上述的三项重点工作,必须融入所在的单位,不能把审计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审计不仅是施控者,还是控制系统的一项要素;不仅是组织的一部分,更是组织的一项元素或基因,组织各部分中都渗透审计的影响。内部审计触及整个工作思路、工作程序和环节,触及整个组织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报告的全过程,触及组织的结构、组织的所有程序和环节,甚至触及到组织人员的结构与素质。要通过一定的内部审计设计将审计功能嵌入到组织的方方面面。
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与组织方式。他认为,内部审计在工作方式和组织方式上可以做的工作有:调查、评估、咨询、研究,因此相应的方法就应该大量引入,调查方法,评估方法,咨询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比重就会逐渐上升,狭义的查账方法比重相应下降。如果现在我们大量运用过去认为不是审计所应采用的方法,就说明我们进步了。所以内部审计要大胆地采取非审计的组织方式,采取非传统的审计方法。从观念上要将审计重点放在风险、控制、治理、制度、政策、程序这些层面。
关于内部审计的管理。他介绍了一些新的观念。第一,树立审计职能的营销观念。这是将企业管理的观念引入到审计中来。内部审计需要自我推销,推介审计产品。第二,创新审计环境。即主动改造、影响所处的环境。主动改变审计环境要抓住几个环节: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产品质量,其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其三,要运用现有资源去推进不利环境的改善,其四,要增强融入程度。第三,创造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也是有限的,但是潜力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创造审计资源。创造审计资源途径很多,如借用其部门的人员、数据资源、中介组织资源等等。第四,开发审计技术。信息化的道路是必然选择选择,内部审计也不例外。整个单位的信息化是审计信息化的前提,审计信息化对单位信息化又有很多促进作用,这是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关于与国家审计的协调问题。他提出,当国家审计与本部门处于审计被审计的关系时,内部审计的地位是独特的,应发挥十分重要的协调作用。首先,内部应是第一道防线,进行自查自纠。其目的与国家审计一致,都是为了规发和改善部门的管理。其次,是现场审计的配合,配合得好能够大大提高国家审计的工作效率,减少现场审计工作时间。再次,是双向的解释与沟通。最后,在后期的整改工作中,内部审计也应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他强调,部门关注的风险是行政风险,行政诉讼败诉的事情还是有的,内部审计在整个领域里是不是能够发挥作用,大家要去研究。还有信息风险,特别是中央部门。这是个重要的风险领域,内部审计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