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南虎照事件,喧嚷历时8月,社会耗费甚巨,终于水落石出。舆论虽然不愿止步于虎照为假的简单谜底,希望有更深入详尽的内情披露,但囿于既存现实,得到这一结果已属不易,适可而止成了今日新的现实主义。然而,事件绝非周正龙杯全民竞猜大赛,倘若仅得一个粗糙答案,社会未免得不偿失。为日益娱乐和戏谑的公共事件,找回其应有的严肃,检点出有益的议题,社会赖此日增月进。
华南虎照事件,实质上是一场拼信息、要真相的社会运动。围绕一个公共事件的真相,政府如何作为,公民如何协作,社会如何自我净化,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比拼中得到演练。角力虽有一时强弱,各方也有一时胜负,但社会进步不是脸面之争,整体而言,它验证了中国社会获取真相的能力在与时俱进。这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总体素质,无论政府还是公民,都无外于且贡献于这种成长过程。
信息公开是首先可以得到检验的标准。华南虎照的前前后后,其实就是一个政务信息采集、加工、公布、强化、纠正的完整过程。不过,就这一过程来看,其公开程度有限,开放验证不够,甚至因为主导者的扭曲加工,以及不正当利用,导致了公共事件的严重遮蔽,最终酿就一起信息公开的著名反例。而信息最终得以纠错,并没有体现出制度纠偏的及时有效。以当地官员的话说,政府错过数次纠正机会,一步一步发展为公共危机,致使公信力尽失。于地方政府,事件更像是以包溃脓出的下下策获得了解决。
就此而论,政府信息公开,并非只是通常所认为的,只是对普通民众监督政府有益,而对政府部门全无一利。以华南虎照事件来看,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也是政府内部避免某些部门或官员谋私攫利、绑架公信的制度设置。舆论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汹涌表达,倘若当时能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所明确的参与渠道,又或有严格执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则地方某些官员沆瀣一气、绑架公信的可能性将要小得多,也绝不至于造成几个官员就令地方政府公信尽失的可怕局面。
因此,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行为契机,以华南虎照事件为实例,所谓拼信息、要真相的社会运动,绝不能仅仅解读为公众对政府的一种监督、一种威压,它同时还是政府内部自我净化、有效监督的一种方式。通过有效的信息公开,将使政府内部的健康力量得到生长,使徇私舞弊的不健康力量得到遏制和消除。因而,尽力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健全条例所承诺的各种参与方式,也是政府自身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目前来看,已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仍未能完全冲破陈旧的行政习性。《法制日报》近日报道,全国首例市民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的行政诉讼案,作为原告的湖南汝城5位退休职工在焦急等待了52天之后,依旧没有得到是否立案的通知。信息不公开的行政诉讼案在立案环节遭遇了瓶颈。而如果司法救济滞后缺失的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一方面将严重挫伤高涨的公民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使立法专家所谓的信息公开倒逼机制形同虚设。政府信息公开之路,可能重入华南虎照事件的虚耗和覆辙之中。
信息社会的客观现实,促使社会利益各方,无不胶着于信息的争取和掌握。即使在政府体系内部,信息的公开畅达,同样关乎官员队伍的管治和社会治理的成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试图打破政府-公众这样单边封闭的信息传播,通过引入可能的公众参与,打造一个更具开放性的信息体系。惟有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才能激活信息公开的全新机制。所谓倒逼机制,不只是公众倒逼政府,也是政府倒逼官员,政府和公众都将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