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福建漳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考
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战略物资,确保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漳州古来就是“鱼米之乡”,昔有福建“乌克兰”的称号。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漳州已由原来的粮食主产区转变为粮食主销区。为此,本文就如何构筑漳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问题作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供同行研究时参考。

  一、当前影响漳州粮食安全的内外因素分析

  1、从国内粮食产需形势分析。当前,国内粮食形势总体上依然不容乐观。虽然全国粮食连续三年丰收,产不足需的矛盾得到缓解,但由于我国耕地面积继续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我国人均耕地和人均拥有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均值的45%和31%。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的余地越来越小,单产水平继续提高难度较大。我国现阶段的粮食亩产不到300公斤,中低产田占到2/3,单产上不去,只能靠多种,现有耕地的生产潜能已基本得到发挥,靠天吃饭的脆弱性增长与人口消费的刚性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全国粮食产需平衡日益趋紧。种种情况表明,我国的粮食供需形势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逆转。

  2、从国际粮食供需形势分析。这几年来,国际粮价始终在高位运行,按照联合国认定的粮食安全线标准是人均500公斤,我国的标准是人均400公斤。目前,全世界每年的粮食产量大约在18--20亿吨,仅有2--3亿吨粮食在市场上流通。我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之多的发展中大国,把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建立在依靠外国进口上,是十分危险的。

  3、从漳州粮食产需形势分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漳州粮食产需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有效维系漳州粮食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漳州地处祖国东南一隅、面向台海一线,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灾害频发,保障军需民食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漳州粮食自给率只有50%左右,200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仅为88.6万吨,粮食自给率降到47%。这几年粮食缺口一直靠省外调入弥补,粮食市场对外依存度日益加大,粮食净调入量逐年增加,年“引粮人漳”的数量都在15亿公斤以上,一旦全国、全省粮食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漳州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近两年来,中央为了保护粮农利益,稳定粮食收购市场,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储粮在粮食主产区进行托市收购,掌控了大部分的市场粮源,由于这部分粮食销售的时间、数量都由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再b口上跨省区粮食物流通道经常受到铁路网运力瓶颈制约以及专用线、车站货位仓库不足,铁运集中到货,出货不及时等问题突出,限制了入闽进漳铁路粮食运量,这些制约因素给作为粮食主销区的漳州在采购粮食、进行粮食储备轮换等方面都带来了困难。去年底的市场粮价上涨和某些品种价格波动就很说明问题。

  二、构筑漳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考

  构筑漳州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思路,就是要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目标,立足“又好又快”发展主题,充分发挥港口、区位和市场三大优势,加快推动“一区二道三场四系”建设。即:推动建设“一个园IX’’(漳州招银港粮食物流园区),拓展“二条通道”(以招银港、石码码头为中心的港口运输通道和以漳州站、郭坑站、高速公路为主的铁公运输通道),发展“三大市场”(粮食批发市场、饲料批发市场和边贸粮食市场),健全“四大体系”(应急体系、储备体系、质量体系和信息体系),着力打造闽东南重要的粮食物流集散中心。

  (一)加快招银港粮食物流园区建设。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是省外和进口粮人闽的主要海上通道,全省最大的粮食散装物流已在招银港投入使用,其粮食物流中转枢纽已基本形成,粮食物流总量达到国家粮食物流节点的要求。目前,招银港年粮食流通总量为110万吨,主要是大豆、玉米、稻谷、小麦等粮食品种,已成为我省最大的粮食进口流通通道,粮食物流经招银港疏运的总量已占进漳粮食总量的50%左右。该港的粮食物流园区占地21亩,有一个5万吨级兼靠7万吨级的粮食专用码头,粮食物流设施集仓储、配送、拆拼、代理等于一体,具备粮食接卸中转能力,有八个总仓容为10万吨的散粮筒仓和5万吨的平房仓以及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堆场。目前,园区内有中储粮漳州直属库、漳州百佳实业有限公司、福建田源生物蛋白科技有限公司、金钱实业有限公司等涉粮大型企业。2005年进口总量111.07万吨(其中大豆65.31万吨、玉米41.2万吨、小麦4.56万吨),2006年进口总量116.65万吨(其中大豆59.8万吨、玉米55.41万吨、小麦1.44万吨)。漳州招银港粮食物流园区已纳入《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2006--2015年),粮食物流园区散粮中转库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粮食现代物流节点,厦深铁路、龙厦铁路和连接港口的疏港铁路线、滨海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之中,漳州招银港作为闽东南重要的粮食物流集散地的地位将更加突出。要紧紧抓住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发展临港工业和港航物流业的重大契机,大力支持招银港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港区内重要的粮食物流节点设施建设特别是散粮中转库建设,继续保持和发挥粮食集散中心的作用,加大对招银港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大型涉粮企业进驻园区,使之成为海西区最重要的粮食物流集散中心和“北粮南运、引粮入漳”的重要港口枢纽。要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功能,进一步辐射周边区域性市场,特别是扩大其辐射腹地,带动漳州粮食物流市场与江西、湖南、广东、台湾等地粮食市场的互动与对接,加快市场物流、物流节点与市场配送三者间的有机链接,特别是实现粮食物流“四散”,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要加强与区域内的浦口粮食批发市场、闽南饲料批发市场以及区域外周边市场如厦门、泉州粮食市场形成功能互补的协作机制。要充分利用疏港铁路线、摈海高速公路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港口疏运和分流能力,增强粮食物流中转效率。

  (二)拓展“引粮入漳”物流通道。一是加快建设跨省区和区内主要粮食通道。要紧紧抓住国家和我省加快粮食现代物流通道建设,借助漳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依港立市,发展港口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一历史性机遇,建设粮食水路入漳通道、铁路入漳通道和市内连接重要港区、粮食批发市场的铁路、公路跨区域疏运通道,形成几个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的粮食接卸口和码头泊位。拓展以招银港、石码码头为中心的港口运输通道和以漳州站、郭境站、高速公路为主的铁公联运通道,加快物流节点建设,形成“港口+铁路+公路+大型粮食中转库+粮食批发市场+粮食物流园区”的分工明朗、聚集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粮食物流通道格局。要大力发展水路运输,逐步调整运输结构,进—步调高入漳水运份额。重点建设漳州招银港区粮食专用码头(小麦、玉米、进口大豆)和龙海石码粮食专用码头(稻谷、大豆)以及沿海一线的重要港口粮食专用码头。二是积极推动粮食物流节点建设。重点加快沿铁路、公路和港口一线的粮食物流节点建设。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多元投资、资金配套、政策扶持、税费优惠”等形式,引导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特别是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在主要粮食批发市场、粮食加工产业聚集区、主要粮食物流通道接卸口及进出口港口等关键节点建设中转粮库和接卸配套设施。加紧增建和扩建、改造粮食快速中转仓容和装卸设施,促进形成聚集高、供应能力强的粮食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粮油配送中心,建成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要全力支持市、县一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改善粮食储存和中转设施。三是加紧发展散粮运输方式。散粮运输方式将是未采粮食物淹的重要形式。要加快发展散粮多式联运,以水路、公路联运为突破口,完善港口、铁路、骨干中转储备粮库和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相关接卸配套设施,逐步推广散粮集装箱、散粮汽车、散粮船舶运输方式,在主要粮食物流集疏运通道(港口、码头、站点)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大型中转库、批发市场、加工企业)上实现无缝化的粮食运输方式,提高“引粮入漳”通道的中转疏运能力和物流效率。

  (三)发展区域性三大粮食市场。重点是进一步发展我省浦口粮食批发市场(大米为主)、闽南饲料批发市场(玉米饲料为主)、诏安边贸粮食市场等三大主体粮市,积极推动市区和城镇的供应网点建设。同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主动融入经贸部门开展的“万村千乡”工程,推动“放心粮油”进农村,鼓励和推动“放心粮油”骨干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建设“农家店”,构筑“放心粮油”进农村的营销网点。(四)健全粮食应急、储备、质量和信息四大体系。

  1、健全粮食应急体系。我市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漳州市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方案》(试行),成立了多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市政府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强化日常值班制度。各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粮食安全预警应急系统,基本形成了市、县(市、区)二级联动的粮食安全预警应急网络,有了一套较为系统、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和操作方法,经受住了2003年10月以来几次较大的全国性粮价上涨风波的考验。2006年我市又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粮食安全应急预警方案,基本建立起一个比较有序、顺畅的粮食安全应急系统。但是如何形成一个协调、快速、有效的粮食安全应急机制,还有许多工程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因此要根据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加快制定紧急情况下的粮食应急供应预案,重点是选择建立一批粮食应急供应点和应急加工企业。要进一步强化部门合力,促进部门协同、细化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要继续加强粮油市场监测体系建设,立足于“粮食主销区、市场对外依存度高”这样的一个市情,全方位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逐步形成市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机制,建立主要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构建面向社会的粮油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多方努力,形成一整套包括“从农民粮食生产动向,到天气农时、收成情况、出售意向,从铁路、船舶运力状况,到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收购动向,最终一直到粮食市场和消费变化情况”等多方面、多渠道的监测环节和信息链条。突出加大对铁路、车站、港口码头的粮食批发价格监测力度,重点做好较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浦口粮食批发市场成品粮’批发、市区大型超市粮油零售价格以及边贸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工作以及全市7个粮食价格定点监测点和250户农村固定粮情调查点的数据采集工作。

  2、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一是增加粮食储备规模。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确定的“销区6个月、产区3个月”的口粮销量,增加我市粮食储备规模。同时根据粮食供求形势和政府财力状况的变化,加快建立补充全市粮食储备和必要的应急成品粮储备,进一步优化全市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搞好轮换经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调控效率。要加强储备粮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储得实、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二是调增粮食风险基金。从各县(市、区)现有的储备粮数量、年粮食订单数量、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数及考虑到应对急需等诸多因素,建议重新核定各县粮食风险基金规模,以加大对粮农直接补贴和支持市、区两级粮食储备轮换,稳定全市的粮食市场。三是进一步改善粮食仓储设施。要抓紧解决现有仓库破旧、仓容过小、布局分散、设施落后的问题。各级政府要把建设粮食储备仓库纳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建设用地、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中心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配套,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加快县(市、区)中心粮?库建设,改善粮食仓储设施。要支持和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投资、投建粮食储备仓库和主要的粮食物流节点,形成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的多元化与市场化。

  3、健全粮食市场信息体系。要大力加强“数字粮食”建设,提高粮食市场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发挥市场信息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逐步形成市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机制,建立主要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构建面向社会的粮油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建设粮食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省市县三级储备粮信息平台、军粮网络管理信息平台、粮食批发市场交易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五个信息管理平台,并在这五个信息管理平台间形成互动机制,实现粮食信息资源共享。

  4、健全粮食质量体系。一是加强粮食质量监管。要强化粮食市场监管,认真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制度。重点监管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认真开展“三项”检查整治行动,即:库存粮食质量抽查、粮食收购质量检查和军供粮油质量检查。要加快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和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全市性的粮食交易、检测检验、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建立原粮基地、原粮采购、质量控制、运输配送、产品销售、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等方面,实现市场营销服务资源共享。要加快制度建设,重点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如下几项制度:收购和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出库质量出证、索证及检查验收制度;粮食质量抽查制度;原粮产品标识、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制度;粮食质量定期报告、粮食质量信息发布和通报制度。二是尽快健全粮油质监机构。目前漳州市只有一家具备法律授权的粮油质检机构——市粮油质量监测站。该站人员老化、人手不够、经费短缺、设备落后、技术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加快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建设,重点是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加大投入、改善设施、提升技术。为此建议适当增加该站的人员编制,用5年时间每年拨给该站不少于1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所需的粮油质量检测、卫生检测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三是推进“放心粮油”和品牌粮油工程。要针对漳州粮食行业发展的实际,以市粮食行业协会为依托,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进一步加强对各个级别和层次的“放心粮油”、“放心粮油企业”、“放心粮油消费’’以及“放心粮油消费示范店”跟踪管理,重点抓好全市48家“放心粮油”和“放心粮油企业”以及14家省骨干粮食加工企业和21家骨干粮店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要加强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粮油企业信用级别评审机制和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引导粮油生产和经营企业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形成诚实生产、诚信经营的发展氛围和创业环境;要重视发展粮食科技,把科技贯穿于粮食储备、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引导粮食企业特别是民营粮食企业引进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更新工艺,推出更多更好的“放心粮油”品牌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陈清标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