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勘探开发信息化建设侧记
来源:中国石油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工作机房里,一排排监视器与大型计算机相连,由50多台工作站构成的一个“大脑和神经中枢”,储存着大量数据和运载信息,石油勘探研究人员只要通过键盘操作,屏幕上就会立即显示出需要的结果。

  这是记者今年6月底在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看到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之一。

  信息技术(IT)这把利器,在油田勘探开发提速、提高运行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和经济价值。

  IT技术的兴起,为油田勘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疆油田主要负责准噶尔盆地及其外围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集输等业务。但历经了50多年的开发,新疆油田老区原油产量递减逐年加快,稳产难度越来越大;新区的勘探开发面临着众多世界级难题。

  IT技术的兴起,加快了现代化进程,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速度和效益。

  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离不开现代化制胜利器——信息化建设。为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疆油田就迈开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新疆油田的信息化之路,不仅仅是引进新兴IT设备,更重要的是系统地解决了IT资源的整合问题。

  到2006年6月,新疆油田建立了勘探协同工作环境,标志着具有世界超一流工作环境和超一流软硬件平台的协同工作环境在克拉玛依建成。

  信息技术的协同工作环境如同木桶理论,在整个环境中,无论服务器、带宽、软件、工作站终端,都不能有一块短板,否则将影响整个环境的工作效率。针对发展实际,新疆油田于去年年底果断出手,购进160台惠普xw9400工作站,把新疆油田的信息化建设推向了一个高潮。

  IT利器的广泛应用,赢得了高效和时间

  “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我们只能通过野外勘探队去获得地面第一手资料,再由地质工程师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绘制成图,然后进行地层分析,找出圈闭的可能存在位置,最后进行钻井、开发等。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所有的这些工作都由人工来完成,效率之低可想而知。”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所负责人贾明辰告诉记者。

  为让记者对这种“落后”有个明晰的概念,贾明辰说:“以往勘探开发研究院有7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每年只能完成一两个地震带的勘探。而现在在拥有信息技术协同工作环境后,人员只增加了50个,每年却能完成150多个地震带的勘探。”

  勘探开发研究院信息中心工程师于会松告诉记者:“以前研究一个勘探项目需要半年时间,拥有协同工作环境后,三五天,有时甚至半天时间就能摸清、查明一个勘探项目。协同工作环境不仅带来了工作上的高效,更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力量。例如,一些技术细节需要深入探讨,就可用远程控制软件轻松联络异地的技术人员共同工作,效果同在本地一样。”

  在勘探研究所机房内,正在工作的多力坤工程师向记者介绍:“上世纪90年代油田就开始使用工作站产品,但速度很慢,处理剖面图要用分钟来计算,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现在,这批新的工作站的处理速度已基本没有延迟。”

  说着,他在工作站右边屏幕上点击了一下二维地震测线,仅几秒钟,左边屏幕的地质剖面图就完美地呈现出来。随后,多力坤指着那50多台工作站告诉记者,单就这批惠普xw9400工作站来说,与以前的工作站相比,它不仅速度快,噪音低,散热性能也非常好,极大地改善了办公环境。

  IT利器开路,油田勘探开发渐行渐远

  据了解,在“十一五”期间,新疆油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通过实施加快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人本战略,继续保持油气产量增长势头,力争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600亿立方米、新建原油生产能力200万吨以上,到2010年实现年产油气当量2000万吨……

  要实现这些目标,IT利器必须更加锋利,新疆油田的勘探开发也必将渐行渐远。

  窥一斑而知全貌。从新疆油田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石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事实也是如此,到今年6月底,中国石油已基本建成统一的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从传统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企业的转变。

  信息化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动力。
 

 记者 蒋万全 刘宪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