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 更新时间:2012-04-14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郑政〔2008〕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好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郑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和20个重大发展项目为抓手,狠抓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跨越式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421.2亿元,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8.9%、第三产业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跃上新台阶,销售收入完成326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24.1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295.9亿元,达到1135.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169元,折合4500美元(汇率按1:7.37折算);地方财政收入净增75.2亿元,达到277.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3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8.3亿元;贷款余额2939.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7亿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88.4亿元、1308.7亿元和1024.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3.6∶54.1∶42.3。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肉、禽、奶和水产品产量分别为30.5万吨、22.5万吨、33万吨和11.5万吨,分别增长8%、10%、15%和14.5%。工业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一是工业行业大部分实现增长。全市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汽车、装备制造、铝、食品、煤电和纺织等30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二是产业园区建设强力推进。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22.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09.5亿元,分别增长33.8%和39.3%。三是重点企业优势明显。全市44户扶优扶强重点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20亿元;新增河南中烟公司、豫联能源、郑煤集团和郑州供电公司等4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全市超百亿元企业达到6家。四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亮点。市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24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153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039.7亿元,增加值达到323.4亿元;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2%。五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66.9亿元,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23.8亿元,增长24.3%;实现利税579.9亿元、利润365.5亿元,分别增长57.7%、66.1%。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一是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认真落实《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郑政〔2007〕33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新华人寿保险河南分公司等14家金融机构入驻郑东新区,汇丰银行、民生银行已获准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郑交所菜籽油成功上市,交易品种达到6个,实现交易量1.86亿手,交易额达5.9万亿元。全年完成金融业增加值141.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8%。二是物流业发展步伐加快。进一步做大做强豫鑫和长通等物流企业,积极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91.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7%。三是会展业发展加速。各类展会展览面积达到112万平方米,成功举办各类大型展会93个。四是文化产业稳步推进。舞剧《风中少林》入选国家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成为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大型舞剧《云水洛神》创作进展顺利。五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炎黄二帝塑像竣工开放,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937.2万人次,增长25.7%;实现旅游总收入285.8亿元,增长24.5%。六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销售面积1097.9万平方米,增长37.1%;销售额392.3亿元,增长69.6%。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86.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4%。七是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78.7亿元,增长1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6。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较快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67.3亿元,增长32.5%。一是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32.6亿元,增长63.2%。二是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民间投资完成784.7亿元,增长58.4%。三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平稳。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98.8亿元,增长30%。四是重点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4.7亿元,增长41.1%。其中,20个重大发展项目完成投资29.6亿元。融资工作成效明显。市政府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全年融资131.48亿元。中心城区保护改造进展顺利。秦岭路、郑汴路—中州大道立交等一批市政道路(立交)工程竣工;花园路、未来路等精品街区整治基本完成;25个城中村改造稳步推进;“两河一渠”截污工作加快实施,铺设雨污水管涵41公里;市区新增绿地66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平方米。郑东新区建设强力推进。全年新开工项目65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6.4亿元;开发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实现通车里程208公里;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1700万平方米,入住人口22万人,"五年成规模"的目标基本实现。区域发展稳步推进。加大对出入市口的综合整治,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到卫星城的快速通道,着力构建半小时经济圈;《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2006-2020)》已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已批准入驻项目36个,总投资192亿元;省政府批准了《郑州国际航空枢纽暨港区建设规划纲要》,成立航空港区管委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加大城镇规划和建设力度,吸引开发商参与县城改造和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功能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3%。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节能工作稳步推进。出台了《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一批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超过4%。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制定了《关于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有力地促进了污染物减排工作顺利开展。全市化学需氧量下降4.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1%。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实施意见》,巩义市、新郑煤炭循环工业园、上街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和新登集团、裕中电厂、河南省花花牛集团、郑州污水净化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被纳入省定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煤矿数量由501家整合为223家,铝土矿数量由78家整合为22家。68家需要技改的煤矿已完成技改任务。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36条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已全部关停;8家燃煤电厂20台机组完成脱硫治理任务;关停小火电小机组14台,总装机容量13.5万千瓦;拆除、改造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27台。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和6个县(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6个县(市)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运营,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3天。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生态林业建设投资4.7亿元,新增造林面积22.2万亩,其中森林生态城造林17.6万亩。完成20个林业生态村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8%。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1.1万吨,比上年增产3.8%,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市标准化养殖小区新增30个,达到20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101家,达到42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新增35家,达到216家,其中省级40家,国家级4家。出口创汇企业新增3家,达到31家;出口创汇额6754万美元,增长19.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年解决36.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集雨水窖1万个;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万户;改扩建农村公路1056公里;解决和巩固脱贫人口温饱问题1万人。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104个示范村全部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94个村制定了村庄建设规划;99个村建立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20个重点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并顺利通过验收。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紫荆山百货大楼由新加坡时计宝投资有限公司成功重组,郑州友谊商业(集团)总公司破产审计评估工作正在进行。郑缆集团与中科英华成功实现战略重组,郑州轻汽国有产权已整体转让海马集团并成立了新公司。省建投与拓洋生物联合收购中原制药厂协议已经签订;郑州一棉、豫丰、瑞龙与福州华冠,四棉与盛润置业,三棉与平原集团,豫欣与国电(香港)投资公司战略合作重组稳步推进。企业上市明显加快。我市又有5家企业在境内外实现成功上市,其中:恒星科技在深圳中小板首发上市,恒发能源在香港借壳上市,鑫苑置业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交易,耕生耐材和中阀科技公司在美国OTCBB系统挂牌上市。通过证券市场,全年直接融资达到39.8亿元。投融资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市商业银行、百瑞信托、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工作稳步推进,市国投公司、城建集团、住宅投资公司、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相继成立。非公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长22.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年直接进出口总额完成31.6亿美元,增长24.7%;市属及以下企业直接进出口完成23.8亿元,其中出口16.5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1家,增长11.9%;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增长63.1%;引进境内域外资金339.2亿元,增长69.5%。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民生改善力度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1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万人。农村引导性培训13.2万人次,技能性培训8万人次。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0.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万人。市内六区城镇居民低保由2006年的220元提高到260元,农村居民低保由2006年的110元提高到150元。六县(市)城镇居民低保由2006年的170元提高到200元,农村居民低保由2006年的80元提高到100元。新建、改建敬老院28所,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1%。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在全省率先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作费,投入2487万元为农村中小学更新配备课桌椅21.96万套。新建、改扩建107中学、互助路小学等8所中小学校。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工作正积极推进,市歌舞剧院改造、市博物馆改造等工程顺利实施,县(市)、区已建成达标图书馆4个、文化馆3个、乡镇文化站6个。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市六院、市疾病控制中心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市七院迁建项目稳步推进,市中心医院、市五院病房楼主体完工,市二院完成整体搬迁,共新增床位2653张;3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成。投入9000万元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全市经济适用住房新开工面积109.3万平方米,竣工76.1万平方米;符合条件的“双困”家庭廉租住房保障率达到100%。“十件实事”件件得到落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92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94元,增长18.6%。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一是资金、土地约束进一步加剧。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资金、土地等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制约更为突出。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国家对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市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强刚性,优化产业结构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我市连续两年没有完成节能目标,要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后三年单位GDP能耗年均需降低5.2%以上,任务十分艰巨。四是稳定物价难度加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攀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迅猛,房价上涨过快,价格上涨压力明显增强。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城区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缓慢、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缺乏发展后劲等等。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主要任务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和实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改革开放和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一致性,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加快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4%和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市属及以下外贸出口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4.5%和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略低于上年实际水平。实现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要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科学发展,重点围绕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狠抓落实。

    (一)着力推动投资持续增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适度超前与加强薄弱环节相结合,继续谋划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促进投资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保持适度较快增长。一是大力优化投资结构。继续按照有保有压、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升级项目。坚决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着力支持改善民生、工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一批重大交通枢纽工程。配合省里做好郑州—西安和郑州—武汉客运专线、郑新黄河大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枢纽工程等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积极开展郑州—徐州铁路客运专线、郑汴城际轻轨、107国道东迁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连霍高速郑州—洛阳段改扩建、开封—新郑机场高速公路郑州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新郑机场候机楼广场、迎宾大道及站坪联络道等配套工程,进一步提高旅客吞吐能力;大力支持新郑机场开辟国际、国内航线,构建中枢航线网络。重点抓好十大城建工程。完成郑州植物园工程和中州大道北段综合整治等工程;加快西四环改造工程、解放路跨线立交(中心区铁路跨线桥)工程、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和火车站西广场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西流湖公园改造工程和陇海路、沙口路高架快速通道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提升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加快推进化工路西延、航海路东延、南三环—京广路立交、南三环—大学路立交、中州大道—农业路立交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电厂路、紫荆山南路等市政道路和一批下穿式隧道及人行过街设施;继续抓好精品街区、出入市口、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整治。同时,进一步加快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王新庄污水处理厂改造、陈三桥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处置利用工程等项目建设进度;搞好河渠治理和雨污水管网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三是继续狠抓跨越式发展八项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河南豫联铝深加工项目、晶诚科技(郑州)八吋晶圆生产线、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13个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大成生物质化工、海马(郑州)汽车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加大郑州煤化工、华润电力登封电厂1×60万千瓦机组、新密电厂1×100万千瓦机组、国电荥阳2×60万千瓦机组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使其早日具备开工条件。针对制约项目建设的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要专人负责、跟踪问效,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四是规范做好项目管理。继续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程序,加强对新上项目准入标准、规划布局、建设用地和环评、安全、能耗等条件的审查。建立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管理档案,做好重大投资项目公告工作;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监督检查。认真总结代建制试点经验,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加大审计、稽查、检查力度,确保政府投资效益的发挥。五是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准确把握国家、省资金投向,尽快谋划、包装一批有潜质的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继续加强与驻郑金融机构的沟通,拓宽银企合作渠道,努力扩大信贷规模;着力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增强融资合力;做好企业上市的培训辅导和协调工作,争取新上市企业达到2-3家,抓住国家关于企业债发行的新办法的有利机遇,争取在直接融资方面实现新突破。六是动态谋划重大产业项目。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整理2008-2012年全市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筛选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节能减排效果好的项目,逐个明确责任单位,及时跟踪进展情况,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成熟一批,开工一批。

    (二)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全面落实《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按照国家、省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的要求,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4%的目标。严格执行能耗准入标准,突出抓好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要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落实电力、水泥、钢铁、耐材、建材、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努力完成14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关停任务。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燃煤电厂脱硫、垃圾处理厂、清洁生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水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沿线的环境保护。继续开展土地“三项整治”,完成已关闭砖瓦窑场的土地复垦工作,清理闲置用地。以开发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大力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基本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矿技改验收,继续深化铝土矿产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试点单位在其实施方案中确定的重大项目的建设。研究出台煤炭、有色、化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实施计划。培育一批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废弃资源分类、拆解、处理基地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抓好东方耐材年产10万吨耐材热工窑炉节能改造、新登集团纯低温余温余热发电、新力电力能量系统优化等一批项目建设。三是强化生态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郑州森林生态城、生态水系和黄河湿地保护三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年完成新增造林26.4万亩,其中,完成森林生态城造林22.1万亩。加快生态水系建设,重点完成七里河、魏河和十七里河、十八里河、贾鲁河下游等河道疏挖,积极开展“西水东进”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着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一是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围绕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扩大装备产业规模、发展新型重大成套装备,增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突出抓好郑州宇通3万台客车产能提升等项目建设,尽早开工建设安彩液晶玻璃基板、河南华晶第四期年产10亿克拉金刚石等项目,积极推动河南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万台大中型客车及1万台专用车项目、郑州日产年产10万辆整车项目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二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推动有色、化工、食品、纺织等行业向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占资源型产品的比重。做好郑州鸽瑞公司镀锌(锡)冷轧带钢、河南朝阳公司100万吨优质合金钢、河南中孚实业电解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开工前准备工作,力争今年尽早开工;加快郑煤机液压支架控制系统、宇通客车快速交通系统车辆、中铝河南分公司氧化铝提产增效等项目的实施。三是做强骨干企业。进一步支持省定百户在郑13户重点企业、省定50户在郑13户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尽快筛选确定我市100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性企业,制定出台支持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年内新增2家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四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在省级、市级百户重点工业企业和50户高成长型企业中建立研发中心。争取新增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以上、省级研发中心35家以上。引导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重点企业研发中心集聚,尽快在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五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好33个重点产业园区(集群)的规划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入驻门槛,增强投资强度。明确各产业园区主体功能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园区经济布局,形成产业园区各展所长、竞相发展的态势。六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进一步加强煤炭供需衔接,强化煤炭安全生产。切实做好电力供需调节,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争取国家、省增加我市计划外用气量,优先保证居民和重点企业用气。

    (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消费新热点。一是加快金融业发展。认真落实《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积极推进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支持东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对19家省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力争有更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郑交所扩大交易品种,力争再有2-3个品种上市交易。二是加快物流业发展。加快中原国际物流园区等一批物流节点项目建设步伐;做好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豫鑫物流股份有限公司配送中心等项目开工筹备工作。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我市粮食加工、仓储企业的战略重组,加快建设粮食加工物流园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形成完善的农资物流网络体系。三是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会展基础设施,提升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整体服务水平。重点抓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10届亚洲艺术节、第1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力争全年展会数量达到100个,展览面积突破120万平方米。四是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大力扶持一批大型文化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组建中原传媒集团、郑州新华图书发行集团、快乐星球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抓好文化精品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的配套服务工程;加大对舞剧《风中少林》和《云水洛神》等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确保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以“小樱桃”和“快乐星球”品牌开发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和全国有影响的少儿科幻影视制作基地。做好黄河碑林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成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精品旅游景点和特色旅游产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做好郑州的对外宣传推介和嘉宾来郑的观光、旅游、接待工作。全年旅游收入增长22%。五是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三个层次的商贸流通网络,加快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和休闲文化娱乐设施。推进专业市场交易园区建设,引导专业市场集约化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本市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改革改制,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商业集团。六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继续贯彻落实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房地产业信息化建设和预警预报体系应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切实稳定住房价格,加大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七是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制订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八是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鼓励餐饮、娱乐、超市延长营业时间,增添午间消费、夜间消费等特色消费时段,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农村消费。创新消费模式,鼓励居民适度超前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规模。

    (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一是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集雨节灌水窖5000个,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0万人;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户,积极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施县乡公路和配套大中桥梁改造,推动村道联网,新建改建乡村公路500公里以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重点抓好2个林业生态县、6个林业生态乡、5个林业生态模范村、32个林业生态村建设。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突出抓好70个重点示范村建设。二是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认真贯彻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补贴政策。启动郑州市畜禽良种繁育和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建设,完善全市疫情测控网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扶持三全、思念、白象等食品加工企业,再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开展横向重组和上下游整合,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沿黄畜牧产业带的开发建设,编制完成并实施《郑州市黄河滩区绿色畜牧产业带规划》。四是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落实新农村建设分类推进的要求,出台村容村貌整治规划,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殡葬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努力建立健全教育、医疗、农村低保等方面的长效投入和管理机制。以给排水、垃圾处理、卫生室、文化大院、超市建设为重点,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与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从整体上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六)着力增强城区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壮大城区经济实力。加强领导,重点扶持,建立完善推动城区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研究发展规划,明晰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强力推进郑州高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郑州航空港区、郑汴产业带和惠济经济开发区等城区经济的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依据国家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修编的时机,加快实施区划调整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城区经济总量扩张,提升城区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继续加快郑东新区建设。大力开展二次招商,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和大企业总部入驻,强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和物流园区建设,促进东区发展实现由建设期向成长期的转变,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高地。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60—7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三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增强路网密度和道路通行能力。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加强公交港湾和公交专用道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巩固“创园”、“创卫”成果,建立市容环保、园林绿化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中村、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出入市口等区域的综合整治。加大户外广告、洗车业、出租车行业等集中整治力度。四是加快郑州航空港区建设。认真落实《郑州国际航空枢纽暨港区建设规划纲要(2007-2035)》,加大项目策划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建设航空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五是切实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郑汴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突出抓好规划、投融资等专项试点,深入推进电信同城、金融同城和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郑汴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争取15条道路、白沙和官渡组团水厂、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积极引进项目入驻,力争20个项目早日开工。六是加快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卫星城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资源要素共享、功能产业互补。规划建设小城镇,突出文化和产业特色,增强小城镇的综合实力。七是继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扶持优势产业项目,切实加强指导支持。引导县(市)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同时,继续加强与连云港市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合作,并不断拓展与其他区域、城市间的交流合作。

    (七)着力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方面。一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调整和重组,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完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非公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完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整合现有县(市)、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探索组建郑州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破解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投资项目审核、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资金参与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水平。四是做好资源价格改革。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五是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机制,着力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按照分类指导、注重成效、积极推进的原则,激活文化产业发展主体,为文化产业新跨越提供条件。六是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建管分离、管养分离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区权限,以制度法规建设为核心,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七是深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要素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抓好交通、科技、粮食、供销、医疗、事业单位等领域的改革。对外开放方面。一是抓好重点区域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郑东新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郑汴产业带的“窗口”作用,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延伸广的项目和企业入驻。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公益性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引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禁止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二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提升出口产品层次,不断开拓新兴出口市场。鼓励企业扩大原材料和关键设备、先进技术进口,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自创品牌、自主销售渠道方面转型升级。力争市属及以下企业全年出口完成19.86亿美元。三是创新招商方式。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和一流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力量和资源实施“招大商、大招商”,确保“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以外引外”。力争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亿美元,利用境内域外资金400亿元。四是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商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活动。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商品营销,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国际劳务合作。

    (八)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一是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社区服务指标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劳动、法律、体育、卫生等各项服务进社区,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老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服务用房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今年秋季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快城镇薄弱中小学改造步伐,装备农村初中实验室50所,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郑州市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市属高等教育办学层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三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地方病和职业病,落实扩大免疫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中心医院新病房楼和市五院病房楼,完成市七院迁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病房楼、市妇女儿童医院等重大建设项目。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乡镇卫生院设备配备。全面实施村级卫生室(所)建设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认真做好计生工作,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在全市农村全面落实新农合制度,不断提高新农合救助水平,参合标准提高到每人10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每人40元提高到80元。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民体育健身和农村文化大院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全市新建改建500个农村文化大院;在20户以上的通电自然村中,争取5万个农户实现广播电视信号“户户通”,逐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加快商城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郑州图书馆新馆(市民文化中心)和郑州市档案馆新馆工程,抓紧做好奥林匹克体育公园、郑州群艺馆、郑州科技馆新馆等重大文化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五是进一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鼓励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增加公益性岗位。认真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12万人次。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就业技能,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认真做好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和残疾人的就业工作。继续整合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创建培训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进程,完善全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城乡人力资源的统筹配置。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建筑、煤矿等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基本纳入工伤医疗保险,尽快实现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全覆盖。努力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确保城镇居民医保工作规范运行。建立健全征缴和清欠机制,继续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征缴工作。认真做好低保提标扩面工作,确保低保金发放到位。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实施好残疾人综合服务体系、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老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逐步提高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健全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机制,重点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努力解决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问题。七是着力稳定物价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市场供给,严格价格执法,稳定价格水平。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建立城市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制度和低保标准与物价动态联动机制。继续降低药品价格和医疗收费标准。进一步扩大单病种限价收费试点范围。八是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涉农补贴范围和规模,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提高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农民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再连续三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规范、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实施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同时,继续强化安全生产,建设公共应急体系,建立信访长效机制,认真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破产关闭、环境污染等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