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良
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确立了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的两网架构,廓清了长期以来遮盖在电子政务网络上的迷雾,但并没有终结这个领域的无休止争论,留下了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网络无所依归的悬念。
经过4年的探索,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特别是政务内网的概念:从横向上看,政务内网由政府一家的网络,发展成为联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系统的网络;从纵向上看,政务内网由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发展成为各级政务部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网络。
换言之,政务内网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网络的网络,是各级政务部门网络的网络,是政务网络的网络。
网络的网络,是我们把握政务内网的特点规律、推进政务内网建设的钥匙。
政务内网 vs 互联网
把政务内网与互联网并列,任何搞电子政务的人都能脱口而出四个字:“物理隔离”,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然而,从网络的网络角度看,两者却有共性存在。
互联网是世界范围的、可公开访问的互相联接的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使用标准的IP包交换技术传输数据。它联接了成千上万个内部的、学术的、商业的以及政府的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服务,如电子邮件、即时消息、文件传输、互相链接的网页及其他万维网文档等。
如果不考虑覆盖范围的差异以及传输数据的内容,单纯从网络本身讲,无论是网络的架构、技术,还是网络上应用的技术类型,以及网络的管理、运行模式,政务内网与互联网都是可以类比的。因为它们都是网络的网络,都要符合网络互联的特点和规律,就像市场经济一样,无论是姓社姓资,都要服从价值规律。那么,互联网作为网络的网络,有哪些本质特点呢?
——无中心。由于互联网是由许多自愿互联的网络构成的分布式网络,因此没有管理实体。1998年9月18日创建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是一个主要由互联网协会成员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它在协调和分配网络标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使它看起来像是全球互联网唯一的中央协调机构,但它的职权范围只限于互联网的域名系统、IP地址、协议端口和参数。当然,为保持互联网的运行,一些标准规范和管控措施是必要的,但并不影响互联网形成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即不被任何个人、公司、集团或组织所占有或控制的理念。
——多路由。多路由是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和技术优势。当一条线路不通时,数据能够自动迂回到目的地,即任何两个节点之间,一般有多条路径存在。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建设,是世界上第一个运营的包交换网络。一种广为流传、近乎神话的说法是,APPANET被设计为能够承受核打击。后来有关事实证明历史并非如此。但互联网在设计上确实强调可靠性和生存能力,包括能够承受大部分底层网络损毁的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即使没有核打击,交换节点和网络线路也不是高度可靠的。
——开放性。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它成功地吸纳了原来存在的大多数公共计算机网络,从而取得飞速的发展和扩张(尽管有些网络,如FidoNet,一个用于BBS之间通讯的世界范围的计算机网络,仍然保持独立)。这种增长归功于没有中心管理,从而允许网络的批量增长;同时也归功于IP协议的非专有的开放性质,它促进了厂商之间的互操作,避免了任何一家公司对网络施加过多的控制。凡是基于TCP/IP的网络,只要申请少量的IP地址和域名,就能轻易地加入互联网;即使是非TCP/IP的网络,通过相应的网关设备,也能实现与互联网数据共享、应用互通。
互联网是怎样建成的?
据互联网系统联盟(ISC)统计,截至2007年1月,互联网上的主机数已经超过4.3亿,是1981年的200多万倍,呈指数增长态势。据Miniwatts营销集团统计,截至2007年3月10日,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1亿,占总人口的16.9%,比2000年增加了208.7%。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没有人去推动,没有人去组织,完全是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互联网作为网络的网络,其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网络互联与合并的过程。ARPANET建成后,与其互联或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包括:美国的计算机科学网(CSNET)、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英国的联合科研网(JANET)、日本大学网(JUNET)、澳大利亚科研网(AA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等等。
同样是网络的网络,政务内网如果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其建设形势应有根本性的改变: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政务内网作为网络的网络,前提和基础是大量的作为联接对象的网络的存在。因此,政务内网建设必然高度重视利用已有网络,而不是另起炉灶。比如,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开始组织建设的全国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简称政府专网),已经联接了全国各副省级以上地方及国务院各部门,意味着政府系统的网络已经初步建成,随时可以和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系统的网络互联。充分利用类似的网络,既能加快政务内网建设步伐,又能保护已有投资,避免浪费。
——更加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内部网络建设。同样基于上述原因,政务内网建设必须更加重视作为联接对象的网络的建设。如果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建成了内部网络,只要在各级政府层面将它们联接起来,就能迅速形成覆盖全国的政务内网。
——提供IP地址和域名分配服务,避免形成管控实体。政务内网作为网络的网络,需要实行统一的IP地址和域名管理,需要类似于ICANN的机构。但与其说是管理,不如说是服务。应避免此类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诉求,对政务内网进行实质性管控;否则,明显违背网络互联内在发展规律。
——提供多路由的网络接入服务。作为联接对象的网络建成后,必须能够方便地互联和接入。需要指出的是,多路由是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和技术优势,不宜强调线路的唯一性。多条路径不仅是网络冗余的需要,也是就近接入、避免浪费的需要(注:大家普遍认为多路径是重复建设。这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另外,接入方式也要简便化。一个现成的网络接入互联网,只需申请少量IP地址和域名,再租用一条合适的线路即可。至于网络内部的IP地址和域名规划,则完全自主。政务内网作为网络的网络,理论上也应如此简便。
——调整各地区、各部门内部网络的安全保护要求。政务内网是政务网络的网络,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理论上不会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攻击,而且用户都是政务工作人员,是“可信的人用隔离的网”。现行的安全要求,使各地区、各部门不愿、不敢或不能加快建设作为联接对象的网络,当然也不可能有网络的网络。
我的政务内网观
综上所述,政务内网是政务网络的网络;大力推进作为联接对象的网络建设,提供更好的网络互联服务,真正体现无中心、多路由和开放性,实事求是地实施信息安全保护,政务内网建设必将迎来自主发展的新时期。
(作者单位:海关总署办公厅政务信息化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