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气质量报告开始 浅谈电子政务建设
来源:互联网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3
环境管理利用电子政务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有着许多有利条件。环境保护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造福子孙后代公益性非常强的事业。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给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只有电子政务能够超越时间、空间、部门的限制,全方位地实现政府与社会、企业和公众间的互动,更好地满足这一需要。
按照环保系统政务信息化的需要,我们把重点任务确定为四个平台、两个体系,即推进政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共享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和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我们已经建成高效安全的总局内部办公网和综合办公平台,初步形成以国家环境信息中心为网络中枢、以省级环境信息中心为网络骨干、以城市环境信息中心为网络基础,覆盖全国30个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北京市)和111个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局以及83个自动水质监测站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部分国家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总局与30个省级环保局公文无纸传输。
自2003年起,我们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作为电子政务的重点,通过资源整合,突出环保特色,跟踪环境热点,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信息服务,网站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目前,我们通过网站除了及时公布国家各项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报道重要的环境管理信息等方面,还向社会发布84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68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全国主要水系82个重点断面的水质监测周报,并在夏季提供16个沿海城市的28个海水浴场水质周报,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电子政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涉及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只有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设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才能协调各方、加快建设进展。我局于2004年5月17日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解振华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各司(办)一把手都是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主要研究确定环保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大政方针、发展规划和制度标准等,并协调解决电子政务工作中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信息源组织等重大问题。
理顺各方关系,健全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做好电子政务工作的基础条件。我们将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建设职能划归办公厅管理,加强统筹和协调,改变了原来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并在机关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编制在办公厅组建电子政务处,具体承担环保电子政务工作的规划、制度建设、指导与协调工作。
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是做好政务信息化的重要保证。电子政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努力,又需要统一规划、信息共享。为使信息化应用项目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数据共享、确保信息安全,我们在应用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政府网站建设及基础网络建设等方面强调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管理。我们先后制定了《总局电子政务职责分工》和《国家环保总局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调整了各相关部门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规范应用软件开发管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几年来,我们在电子政务上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环保事业发展和公众对环境信息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
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上,我们将改进网站服务功能,提高交互式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办更多的互动式服务的栏目,方便公众通过网站提出意见和投诉环境问题。我们还要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将重要的环境管理事务,特别是行政审批业务的受理情况、办理过程和审批结果更多地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我们正在完善与31个省级环保局相联系的环保系统的政府外网,建设应对环境和放射性污染等突出事件的应急指挥系统,以提高政府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应当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更新观念,加强管理,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