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电子政务快车道?未来市场潜藏动力
来源:互联网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3
驾车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旁边的座位上放着一份刚刚签署的电子政务项目合同,红色的印章还没有完全干透。罗是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一家软件公司的销售经理,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他所在的公司新增了五六项政府订单,这让眉头一直紧锁的公司老板也喜笑颜开。“今年的‘收成’的确不错,前两年的情况可真是有些糟糕。”罗雪军说。
罗对2003年公司裁员的一幕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由于政府客户需求模糊,之后又不断变更,导致公司电子政务项目实施困难,最终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不得不将电子政务部门裁员30%来保证企业正常运转。而当时遭遇类似困境的电子政务企业不在少数。从2003年到2004年,尽管电子政务市场的列车仍然在隆隆前进,但不少企业成为了掉队者。
但经历了两年的行业不景气之后,今年的电子政务出现了复苏迹象。你几乎可以听到整个市场长舒了一口气。罗雪军说:“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这是一段令人清醒的经历。当IT企业的经理们决定重返这一战场的时候,他们会记住这一点。”
曾经艰难前行
电子政务曾经给中国的IT产业带来了美好的遐想空间。包括东软、用友、神州数码、浪潮等在内的老牌IT企业都在这股电子政务大潮中如鱼得水,一批中小型IT厂商也通过电子政务项目迅速崛起。“自从2002年中央政府提出建设‘电子政务’的规划以来,政府行业成了IT厂商眼中一块诱人的蛋糕。”IDC中国软件与服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杜寒静说,“政府每年投资于IT的建设规模以百亿元人民币为量级,无疑给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单越来越难觅的IT业注入一股新鲜空气。”
这块蛋糕的膨胀速度有些令人惊讶。各地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十二金”工程的完善,以及2008年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和之后的上海世博会,都使得这个产业的容量犹如火箭升空般窜升。“三年前,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初期,我经常听到称中国电子政务是‘百亿工程’;后来人们开始称中国电子政务为‘千亿级’工程;现今,人们又把电子政务包装成了‘万亿’工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施雨农教授说。
IT厂商蜂拥而上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大面积出现。一些政府部门发现,自己苦心孤诣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与实际需求有很大偏差,这使得政府官员对电子政务的实际效用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厂商也苦不堪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依然不能让客户完全满足,而项目款项却往往一再拖延无法到账,导致公司银根吃紧。
“浪费大于效益。”针对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状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杜钢建评价道,“成本和效益不成比例,且重复性建设太多,在很多地方,电子政务工程只是被当成了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政府信息化目标导向不清晰,加之多数IT服务商对政府信息化和政府业务的理解不足,造成信息化的需求很难被准确把握。再加上政府部门对项目掌控的力度也有限,跨职能整合难度太大,所以最后建成的系统功能和实际需求有偏差。”神州数码IT服务集团副总裁兼政府与公共事业本部总经理钱卫列对《互联网周刊》说,“再加上政府部门的信息化预算一般都是以自然年而不是以项目来进行的,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项目进行到一半却没有费用了,造成系统建设的拖延。”
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总裁朱希铎对此深有感触。在过去两年时间里,这家公司将赌注压在电子政务上,开发出了面向政府用户的门户平台产品,希望能够藉此找到长久的发展之道。不过电子政务市场的艰难程度显然超出了公司的预料,2004年,公司依然未实现赢利。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会议上,朱希铎对本刊记者坦言:“政府行业实在太难做。”眼下,这家公司已经将战略重点悄然转移到了中小企业信息化上。
产品化程度低也是造成IT厂商赢利困局的重要原因。与ERP等管理软件相比,电子政务的需求更加趋于多元化,因而IT厂商不得不在多个项目之间疲于奔命。浪潮软件副总裁王洪添认为这恰恰是电子政务难的症结所在,他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说:“同企业信息化相比,政府信息化的难度更大, 这里主要是由于政府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企业的很多环节,比如工作流程、机构设置等,都是可以调整的,而这样的调整在政府就显得比较困难。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软件开发商二次开发量比较大,产品化程度上不去,从而也就影响了企业的赢利。”
种种困难让渴望获利的IT厂商踯躅不前。对比2003年、2004年和今年的“电子政务IT100强”名单就会发现,有不少明星般的企业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未来潜在动力
28岁的黎军(化名)是北京通州区一位普通居民,他抱怨说通州附近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供居民使用的体育设施却少得可怜,他将怨言发到了“首都之窗”网站的市长信箱里面,隔了几天,他收到了区体育局的一封回信,信中说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准备采取积极措施来改善。“以前一直以为电子政务只是摆设,看来还真能替老百姓做点实事。”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像黎军这样乐意通过上网同政府交流的居民越来越多,政府官员也比以往更加直观体会到了电子政务的效用。他们发现,电子政务确实正在渗入政府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带来了不小的效率提升,因此不少地方政府机构建设电子政务的兴趣大大回升,其关注点也开始由简单的政府上网往深化应用层面转移。
来自民众的巨大需求使得电子政务市场峰回路转。IT厂商的经理们曾经一度担心2005年的电子政务市场不会比去年好多少,但是从春季开始,他们的电话开始响个不停。尤其对神州数码、浪潮、方正等经历过电子政务低潮的“常青树”来说,新一轮春天又开始了。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这些电子政务排头兵的业绩均保持增长势头,并且利润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这当然要归功于这些厂商的主观努力。它们比以往更加注重系统的实用性,更多地考虑最终用户的使用习惯,这就把握住了电子政务的真正脉搏。神州数码钱卫列说:“政府信息化建设正在朝纵深推进,目前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资源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以打破行政框架,实现不同业务之间、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应用为目标,着眼于建设各种联合办公的综合性业务系统。”
一旦掌握了客户的需求,就相当于找到了打开财富大门的钥匙。尽管开采起来尚有难度,但电子政务这座“金矿”的价值依然不容低估,据IDC预计,未来五年政府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中纯软件和服务的支出会呈1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08年将达到76.4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容量。
外冷内热的电子政务让蛰伏期的IT厂商们重新嗅到了机会。今年的“电子政务IT100强”中不少受访企业都表示,他们正在积极考虑扩大对电子政务领域投入力度,以迎接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产业波峰。
这种变化反映了电子政务领域的一丝乐观情绪,而这种情绪在两年前曾是不断消退的。政府正在进行更加有意义的改革,如果电子政务厂商表现得精明和讲求实际,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在经历了赢利困难和对电子政务本身的信心不足后,旺盛的市场需求重新回来了,在愈发强调和谐社会的今天,务实的电子政务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