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基本经验
来源:成都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从2003年10月全面铺开至今,已经整两年了。两年的成效如何,有哪些基本经验?这是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成都行政学院课题组通过调研,对此做了系统回答。本刊上期(9月26日A9版)推出了该调研报告的“成效”部分,现刊登其“基本经验”部分。

  (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理念具体化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成都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规范化服务目的不是为了政府自身的改革,而是为了推进成都市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让广大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和实惠: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和集中服务等措施,广大群众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高效、便捷、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等措施,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4元,增长了7.8%,农民人均纯收入4072元,增长11.4%;通过改进决策机制和建立公共决策的调查制度、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措施,使广大群众切实享有了法律赋予的参与社会管理等权利;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仅2004年就培训农村劳动力43.6万人次,169万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通过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使23.36万名已征地和1.84万名新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保;通过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全市参加人数达460.3万人,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了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

  (二)始终坚持配套改革、环环相扣,注重稳步推进

  近几年来,成都市连续推出了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这几项改革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市委书记李春城在接受《中国行政管理》记者专访时,系统地阐述了各项改革、建设的目的和相互关系:投融资体制改革是为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传统资本运行方式,营造比东部更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民间资本,拉动投资需求,把政府投资行为市场化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为了配合投融资体制改革,把政府行政许可行为从“审批经济”取向转变到市场经济取向,关键是行政许可行为的透明化、行政许可流程的优化、行政许可权力的缩小化;机构改革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改革,目的既是对政府部门行政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也是政府对公务员实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职能交叉,缩小行政管理范围,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则是从行政理念到运行机制的整体改革,具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全局性的特点,是对以上三项改革的深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三项改革”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打下了基础、准备了条件,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对“三项改革”的升华。它们都是市委和市政府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营造政府管理的比较优势,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

  (三)始终坚持大胆借鉴、勇于创新,善于把相关理论与本地实践结合起来

  借鉴是为了少走弯路,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既要借鉴,更要创新。有课题组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影响,曾建议市政府应该建设“企业型政府”。市政府并没有因其所依据的理论是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完全否定,而是汲取了其合理素质,并根据我国和成都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最终定位于“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可以这么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是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结果。说其借鉴,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到,“建立顾客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政府形象”和“以客为尊”等提法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合理基本内容。说其创新,“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从提出到建设都有着创新。一是行政管理理念创新。这种理念创新根本在于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民本位”思想,强化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二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行政机构、财政体制四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上。三是行政运行机制创新。通过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的创新,加快建立实行阳光行政的运行机制。四是行政服务方式创新。通过流程再造、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和集中服务等具体便民服务措施,向群众提供基本满足需求的、标准化、有效率、高质量的服务。

  (四)始终坚持专家论证、缜密设计方案,积极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的智慧和能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各改革和建设得以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市委和市政府在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这一基本作法。从方案的设计,到实施过程,再到效果的评估,都委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参与。为了保证质量,市政府通过在全国招聘建立总数为300人左右的专家咨询库。并明确规定,凡是重要的政府规章草案、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社会管理事务、大型项目、关系社会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在提交决策机关讨论决定前,原则上都要经过专家咨询论证。市政府在注重使用专家的同时,也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先后3次组织群众对全市行政窗口单位、执法部门、行政机关等进行评风,参评的群众有20多万人次;组织群众就政府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服务理念、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政府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职能定位;市政府还规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在作出决策之前,要向群众公示和听证,征求、倾听群众的意见。如去年成都市修编城市规划、推行公交IC卡、规范中小学教育收费、调整机场停车费和低保标准等60多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均进行了公示或听证。现在,市政府已经建立和完善了专家论证、群众参与和集体决策“三结合”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

  (五)始终坚持狠抓执行力,避免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

  执行力是各项战略决策得以有效落实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只有宏韬伟略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很强的执行力。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始终狠抓执行力。首先,改进政府内部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公开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相关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及时、不对称而导致行动的迟缓。第三,整顿工作作风,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四,强化培训,提高大家的执行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全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大幅度提升。各级基本做到了对上级交办事项能在十五日内办结,因故不能办结的也都以书面形式向上级报告情况并承诺办结时限;市政府及其各部门基本做到了讲实话、报实情,少开会、开短会,少发文、发短文,如召开一般会议不超过1小时、大型会议不超过两小时,政府发文件不超过3000字;市领导做到了带头下基层调研,并带动各级干部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把工作做到基层,实事办在一线,难题解在现场。

  (六)始终坚持阳光财政,依法取缔部门非正当利益

  非正当和非法利益的存在,严重干扰、破坏着改革,常常使改革的效能降低,甚至无果而终。市政府为了给规范化服务型建设创造必要条件,对财政制度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改革。首先,使权力与利益脱钩。各级行政机关及执法队伍的正常经费开支由本级财政全额拨款,绝不允许行政机关及执法队伍以任何名义搞“创收”或从罚没款项中提成作为经费来源或者补充,真正做到权力和利益完全脱钩。其次,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清理、收回所有市级机关部门的“小金库”和90多亿元的国有资产,实行机关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政府部门与所属企业、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在财务等方面彻底脱钩。第三,严格实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取消收支挂钩,加强对资金的统一调控和管理。严格行政机关财务制度,加强财务审计,取消部门“小金库”。第四,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预算、执行和监督制度。财力主要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要之处,向教育、农业、科技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基础性领域倾斜。第五,推行机关“阳光津贴”制度。实行规范、统一、透明的公务员津贴福利制度,制定规范统一的机关办公设施、交通工具等标准,建立统一财务报账制度,消除机关内部待遇不统一、不透明现象。通过上述措施,成都市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公共财政制度,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财政保障。

  课题组组长:肖百冶;课题组成员:李奇、毛正刚、李友民(执笔)、李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