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陆续有读者反映,一些部门、单位向社会公开的办事电话经常“打不通”,或者打通了也“无人接听”,还有的公开电话推三阻四,“解决不了什么问题”。7月2日至8日,记者分头拨打了政府网站公布的部分公开电话,发现———少数部门公开电话“不管用”
多数电话接听及时
记者拨打的多数公开电话有人及时接听,对记者的咨询能耐心解答,并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在记者咨询的问题超出公开电话受理业务范围时,接听人员也能提供其他号码让记者作进一步了解。
7月4日15时13分,记者拨打12348司法服务热线,询问如何申请法律援助及是否有条件限制等问题。一位姓周的工作人员接听了电话,对提问作了详细答复。并表示,如确有申请法律援助需要,可以安排时间当面咨询并提供服务。
7月8日8时45分,记者拨通了12333劳保咨询热线,转入人工服务后,电话那头的一位女士说,12333虽然是特服号码,但不是24小时开通,只限在上班时间提供人工服务。记者向她咨询了养老保险异地转移事宜,对方耐心解释说,办理养老保险异地转移十分简单,只要到转入地的劳保部门出具同意接收手续,回到所在地即可顺利办理。
7月4日16时11分,记者拨打了自来水公司的维修电话86364165,询问自来水表到家中的一段水管坏了怎么办。工作人员听后表示,这段水管不归自来水公司管,“从水表开始就属用户自己。除了特殊情况,我们不负责修理。”该工作人员建议记者自己找维修工,“我们这边给你安排的维修工,也是有偿服务,还是你自己找吧。”
“您好,这里是文化局公开电话,负责文化经营项目的咨询、投诉、建议。”4日16时,记者拨打市文化局公开电话86393151,一位女士接听了电话,缓缓地说道。记者询问网吧证能否转让。她告诉记者,按相关管理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涂改、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网吧证转让属于违法行为,不可转让。”
7月2日20时32分,记者拨打12319城市建设投诉热线。记者向接线人咨询了周山河街区建设相关事宜,他说,12319热线只受理道路、排水、供气、路灯、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报修和投诉。周山河街区建设的具体情况他也不清楚,他建议记者向规划部门了解街区规划建设情况。
7月4日16时,记者拨打城管公开电话86552822,反映市区某地拆违工作进展较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主要受理违章搭建、环境卫生以及违反《市容条例》等违章行为的举报,对拆违具体情况不了解,让记者打电话到经办科室,并提供了市拆违办的电话号码。
一些电话“老打不通”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也有一些电话“老打不通”,少数电话甚至多次无人接听。
7月2日20时,记者拨打物价局12358消费投诉热线,根据电话提示,记者按“0”号键进入市区物价热线,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21时14分,记者再次拨打12358并转入市区分线,仍无人接听。3日16时40分,记者再次拨打该热线,还是无人接听。4日15时43分,记者再一次拨打该号码,市区物价分线依然无人接听。记者按“1”号键转入高港区物价分线,一位女士接听了电话,她告诉记者,消费投诉热线主要受理与价格相关的各类问题咨询、投诉和举报。在市区发生的价格投诉,需向市区物价分线反映,高港区物价分线不能跨地受理。直到8日9时,记者才拨通12358市区分线。
7月4日13时20分,记者拨打12315工商投诉热线。刚转到人工服务,系统就提示:“接线员忙,请等待。”记者重复拨打了多次,语音一直提示线路繁忙。随后,记者根据语音提示转入法律法规查询,热线提供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告等多种类别法律条款的语音播报。当天下午,记者反复拨打该热线,但一直没能进入人工服务。
8日9时,记者再次拨通12315热线,人工服务依然持续忙碌。经过数次拨打,终于在11时30分顺利接通了人工服务。一位女接线员说,无法进入人工服务,主要是因为热线繁忙,打电话人数太多。她说,目前,12315热线只受理流通商品质量投诉、举报,不接收其他工商服务的咨询。
7月2日23时05分,12365质监局打假举报热线,“这里是泰州质量监督局打假举报热线,投诉举报请按‘1’,防伪查询请按‘2’,三声‘嘀’音后将转入防伪物流系统。”按“1”进入投诉举报后,记者选择了人工服务,可语音提示“人工服务请拨打2101199。”而早在2007年8月,泰州市的固定电话号码就已升至8位。
7月4日15时35分,记者再次拨打了12365,咨询相关产品质量问题,接线员对问题一一作了答复。当询问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收费问题时,他说,这类问题已经超出了他的业务范围,具体情况他也不清楚。
少数电话“不太管用”
在拨打的电话中,少数“24小时电话”下班时间接听不太正常,或接听后对反映问题迟迟不作处理;有的电话未能按其公开的受理范围提供解答,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6月30日,一位市民向本报热线反映,“莲花六区49号楼下车库有人加工铝合金,噪音很大,向环保部门反映多次未有处理结果。”7月2日22时53分,记者以市民身份拨打12369环保投诉热线。电话接通后一直无人接听,后转到语音信息,“现在工作人员无法接听,请留下你的联系方式。”
次日12时39分,记者拨通该电话,反映情况后,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受理过这个投诉,因工作人员到现场后未找到铝合金加工点,所以没有处理。“你要具体到是哪一个车库,我们才能找到啊。”记者询问该热线是否24小时开通,该工作人员很肯定地告诉记者,“是的。”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莲花六区49号楼下,十分清楚地看到第一间车库前,有一块红色的招牌,上写“专业定做不锈钢、塑钢”,而在招牌的旁边则摆放着一些成品的架子和窗子。7月4日6时47分,记者再次拨打该热线,表明自己昨日曾反映过的情况,该工作人员记录下记者的联系方式,表示会尽快安排工作人员去现场。直至7月8日上午,环保局工作人员仍未和记者联系。
7月8日15时27分,记者又一次拨打该热线,询问处理情况。工作人员一开始的答复竟然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去过现场,没有找到这个加工点。”记者说,这个情况已多次反映,并且明确告知了地点。工作人员说,“我们之前曾经处理过一次,之后去没有找到。”记者说,现在这个加工点还一直存在。工作人员说,“晚点会和工作人员联系,安排去现场看看。”
按政府网站公开的内容,地税局公开电话受理范围是地方税收政策咨询、案件举报、投诉及涉税事项。7月4日,记者拨打市地税局公开电话86606099,询问办理税务登记需要什么手续。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答复,他们不负责办理税务登记,对具体需要哪些手续不清楚,“可以向市或者海陵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窗口咨询具体手续、程序等。”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公开电话不能成“摆设”
本报评论员
一些部门(单位)的公开电话“很难打”,有的“24小时热线”下班后就没人接听,还有的公开电话打通了也“不管用”……这组稿件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公开电话是机关部门了解社情民意的一条重要渠道,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一座重要桥梁。同时,公开电话又是机关部门的一扇“无形的窗口”,群众往往正是从“打电话”之类的细节,来评价机关作风和部门形象的。群众有了难事、“闹心事”,之所以想到拨打公开电话,是因为他们相信公开电话,相信公开电话所代表的那个部门,寄希望于公开电话为他们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因此,公开电话“不管用”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
说到底,公开电话难打、打了“不管用”等问题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少数部门(单位)、少数办话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过关、作风不过硬,也反映了这些部门的领导对公开电话的漠视。
解决公开电话难打、打了“不管用”等问题,绝不是“小题大做”:因为,公开电话办好了,可以钝化矛盾,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公开电话办不好,甚至成了“摆设”,久而久之就会“失信于民”,甚至有损政府威信和形象。因此,一方面,有关部门(单位)要真正把公开电话“当一回事”,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公开电话随时处于“无障碍运行”状态。另一方面,要围绕办好公开电话,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把那些懂政策、会办事、“能做主”的同志充实到办话岗位,切实提高办话水平和办话质量,把公开电话办成群众满意的“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