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新的实践,把改革开放作为新的革命推向深入,深刻把握和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论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表达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加紧密地结合运用于新的实践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同本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序言里就要求各国的共产党人,对于《宣言》中一般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的主要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显著特征,因此,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应该看到它对生产力落后的不发达国家具有指导意义,要坚决遵循贯彻;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由于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与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存在发展程度高低不同的差别,那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时,就绝不能生搬硬套这些基本原则,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根据这样的要求去做的。毫无疑义,我们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则,但不能囿于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而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形式;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但不能囿于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而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至于“一国两制”更是这样,大陆地区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在港、澳、台地区则允许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些调整创新,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教条主义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导致走入死胡同,遭致覆亡;而充满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于实际,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正朝气蓬勃,风光无限。
把坚定的基本原则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观,必须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科学。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当成僵死的教条。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个国家都有本国自己的特色。要用发展了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发展着的本国特色,用发展了的本国特色充实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不能把某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当作万古不变的标准,随意剪裁乃至扼杀丰富、生动的本国特色。
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加紧密地结合运用于新的实践,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兴旺发达的标志。如果丢掉基本原则,就将丢掉方向、丢掉灵魂;而如果失却中国特色,也将失却活力、失却生命。正因为这样,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越走越宽广,就取决于我们能否更好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不断地使基本原则深深扎根,持之以恒,坚如磐石;又要不断地增添特色、完善特色,使之枝繁叶茂,万紫千红。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革命推向深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把改革开放视为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是对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思想的直接继承和丰富发展。这一论断再一次深刻阐明了,当我们继续向前发展时,要把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作为拓宽拓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相适应的一面,也有着不相适应的一面。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在具体制度中有许多僵化的东西,则不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改革就是在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的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以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源泉动力,第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改革,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继续深化财税、金融、预算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第二,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要继续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要切实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还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第三,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通过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第四,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要通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要注重改革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报障体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从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深刻把握和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当代中国是一个转型社会,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从闭关自守的封闭社会转向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社会。我国所进行的上述社会转型,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国际进程发生的。全球化在经济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集中表现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任务。但是,完成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任务,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而要实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促进非农产业的成长,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农村工业的质量,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农村工业的集聚效应。还要处理好工业化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运用新科技的手段,突破能源原材料市场之瓶颈,从而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中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迈向信息社会仍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向信息社会转型的任务,确定把“工程带动,应用主导”作为推动我国信息化的重大举措。推进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就是加速社会转型,同时还要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建设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共享,使整个社会适应数字化生活方式,解决从经济、政治到文化心理的调适问题,任务十分艰巨。
城镇化使我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6%上升到“十五”时期末的43%,城镇人口从4.59亿增加到5.6亿。城镇化带来了我国人口的大规模迁徙。1994年,全国外出农民工4400万人,相当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2004年已超过30%,约为1.46亿人。多渠道的就业方式,也使城镇人口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就业方式日趋灵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这些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我们要妥善处理诸如就业问题、卫生医疗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等等。
市场化带来了我国经济利益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对市场化改革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市场化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统筹协调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难度也在加大。同时,在市场化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式,另一方面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也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和认真处置。
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各利益集团参与成本的多少和所获收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规则与制度安排,即取决于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全球化,从而也决定了支撑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必然也是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较低,从而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承担更少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则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经济全球化也使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外围而遭受到更多的不平等待遇,同时面临全球的金融投机和风险。
在科学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我们要全力以赴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针、对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要像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们的共同幸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有效遏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趋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政治建设方面,要适应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在文化建设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更加重视民生,缩小和缓解城乡、地区以及个人之间收入差距,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党的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现在,继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任,又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激励着我们以更坚韧的毅力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奋发进取,勤奋工作。我们一定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本文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作者:许耀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