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实现更好地管理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李宝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这么说:“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越来越渗透于高校的各项神经系统中,高校信息化部门管理人员开始了进一步思考。思考之一在于信息化家底的盘点。他们想知道:信息化建设已有时日,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应用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否相匹配?思考之二在于可否通过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毋庸置疑,如同高校的其他事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一整套方法论的支持,只是相比较而言,这些方法还不成熟,一切皆在探索中。

  信息化评价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法之一,它应当合理地评价高校信息化水平,使信息化部门对信息化现状以及信息化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心知肚明,从而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从更高更广的层面来说,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部门都有明确当前现状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发展规划。

  需求产生了实践,一些地区和高校展开了探索。在华南地区,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广东省内的高校先行一步开始探索,制定了参考标准并在大范围内进行了调查,专家深入高校全面实地检查,带动了一大批信息化发展滞后的高校迎头赶上,同时也为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一批高校把脉摸底,推动其更快前进。

  在华东地区,上海市教委和复旦大学合作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及参考权重并对全市高校进行了试评估。

  两个地区的信息化评价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所重视,2005年,由17所高校共同参与的《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研究项目正式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列为年度研究课题,课题组在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中推出了相对比较成熟的一套反映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指标体系,今年,这项指标体系将被大规模检验。

  相关专家一再强调,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是为了对高校进行评估,而是为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化工作的参考依据,并通过调研工作获取宏观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同时提供一些技术方法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信息化建设部门在进行信息化规划、建设时有所借鉴。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无论一套指标体系做得如何完善,也不能包治百病,盲目跟随指标不如没有指标。对高校来说,指标可以用来参照,但在实际建设中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追随数据,更不能被数据和指标限制或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