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5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税收管理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由手工操作时代跨入了信息化时代,管理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随着金税工程三期的实施和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的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信息化程度越高,越是要加强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信息化离不开以统一、规范为特征的标准化。
  当前需要走出七个误区

  先进技术可以跨越式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则需要循序渐进地转变。毋庸讳言,由于现代管理理念的缺位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作用等原因,当前,有少数单位和部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税收管理实践中就如何应用信息化的问题,需要走出以下七个误区。

  第一,要走出信息化等同于计算机化的误区。近年来,各地围绕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在经济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做了大量工作。但也有一些单位把信息化等同于计算机化,把大量财力投入到装饰考究的机房和添置高档先进的硬件设施上,以为人手一台计算机就意味着实现了信息化。这种“形象工程”使税收信息化走了形、变了味。因此,有必要强调信息化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信息化首先要求的是工作流程化,明晰了流程,再进行分解,形成标准。标准化后的信息进入计算机和网络这个载体进行管理,得到预期的结果,这才完成了工作的全过程。

  在这里,计算机和网络永远只是一种工具,只有把这种工具与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实施科学化管理。资本外化的是物,但是藏在资本背后的是人跟人的关系。在商品生产中,商品惊险地一跃,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本身。信息化同样如此,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仅仅把信息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做,硬件的配置日益现代化,而设备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却很低,那么造成的浪费就不仅仅是这些设备,更为严重的是耽误工作、贻误事业。如果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上不警惕这个误区,那么,在未来的建设中,可能仍然会重复过去曾经发生过的错误。

  第二,要走出数据缺乏、标准缺失的误区。这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税收信息化应用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基础数据采集的完整、准确以及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数据缺乏,好比一座崭新的房子,里面空荡荡的没有家具;标准缺失,则会产生大量的无用信息。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是逐步拓宽基础数据采集面,加强与其他社会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广泛利用第三方信息。当前,我国各个公共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相对独立、比较完善和准确的信息,如工商登记信息、公安户籍信息、车辆年检信息、房产管理信息等。湖北省地税部门要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这些第三方信息来充实自己的数据库。不能继续沿用自下而上的手工采集信息等传统方式,而要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实行自上而下的分解、比对与自下而上的采集、核准相结合。过去,因为没有条件,不能这样做,只能“自己动手,普查税源”。而现在,全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我们可以积极地加以利用。

  当然,信息化必然要求标准化,它排斥和拒绝随意性。《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如果把标准建立了,人们就会注意质量。”由于各部门间信息系统使用目的有别,数据标准不同,口径存在差异,利用第三方信息必须经过一个筛选、比对,亦即整理改造的过程,使之成为地税部门实施税源管理和征收管理所需要的标准信息,实现基础数据向有用信息的转化。这就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分解比对、自下而上的采集核准”方式的依据所在。用这种方式产生的标准信息,拥有较高的质量,如果持之以恒地抓上两三年,应当可以走出数据缺乏、标准缺失的误区。

  第三,要走出重建设、轻应用的误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投资概念,相应的资金投入是必要的;后者则是一个管理概念,在应用上,仅有资金投入还不够。很多地方进行了一些建设,但是应用不够,信息化的质量大打折扣。而税收信息化的关键恰恰在于应用,特别是紧贴税源管理、紧贴征管实际的信息增值利用。经过一个时期的建设,当前各级地税机关的信息化硬件配置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应当而且必须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应用水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把每一项工作都理清,把每一个节点都找准,把每一个流程都固化,把每一个界面都理顺,使税收管理符合信息化的要求。这样,投资的硬件才会有用武之地。

  同时,就信息化建设投资来讲,还要研究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方法,在硬件配置标准上下功夫,在网络合理利用上下功夫,在应用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在社会信息共享上下功夫,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有效投入。比如采集第三方信息,完善的电子政务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实现全面共享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地税部门为了推进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可以一步一步地应用各个系统来寻求第三方信息,获得基础数据后由省局层层分解到市局、县局,一直到税收管理员,进行查找、核准、固化。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人手一台电脑才成为必需,适当的宽带资源才不至于浪费,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才会是有的放矢。如果使用其他部门的付费信息,也可以视为一种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投资可能比购置成百上千台计算机更有用,更物有所值。

  第四,要走出税收信息化等同于税务部门内部事务管理的误区。税收信息化与税收征收管理密不可分。税收征管需要信息化的依托,信息化也通过与征管实践的有机结合,为自己开拓出应用之路。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部门的中心工作,征收管理的基础是税源管理。因此,税收信息标准化管理的核心应定位于税源管理,而非税务部门内部事务管理。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构建以税源管理为核心、涵盖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务内部事务管理的全省统一的地税门户信息系统。税务部门内部事务管理只是为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和征收管理提供保证,如果模糊了征收管理,就会本末倒置。征收管理的对象是税源、是纳税人,税务部门内部事务管理是为税源管理服务的。要通过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对税源实施有效的、及时的、准确的监控,及时纠正征管各个环节的偏差。这样就能真正做到依法征税、公平税负,就能更好地规范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舍此,一味地强调内部事务管理,再精细的管理制度也无异于缘木求鱼,形同虚设。

  第五,要走出税收信息化与税收业务脱节的误区。税收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为税收业务服务,即按信息化应用的要求对业务进行整合,使先进技术真正成为税收管理流程再造的驱动力量。信息化之所以与税收业务脱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过去在线运行的软件不够人性化,过于繁琐,专业性强,使很多人难以掌握,让信息化变得曲高和寡。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按照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让软件可用、能用、管用,让信息化真正贴近基层地税部门操作人员。实际上,在日常工作中,对于门户信息系统的原理,大多数人不用深入了解,只要会用就行。另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干部综合素质较低和“偏科”现象,搞技术的不懂业务,搞业务的可能不懂技术。这既导致了业务与技术割裂,也产生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此,要勇于正视,通过加强培训等方式来加快二者的融合。同时,也可以换个思路来考虑。随着软件外包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门户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后,除了核心软件,其他的辅助应用软件都可以采取外包的方式。提出业务需求,借助社会力量,导入专家机制,是推进税收信息化与税收业务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第六,要走出应用软件缺乏整体规划的误区。能够有效推动税收工作的应用软件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突破口,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规划。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可能造成浪费。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在业务需求的提出、确定,系统的开发、应用中过分强调专业化,只重视单个系统的建设,而对系统间如何协调沟通、共享信息考虑较少,导致许多系统各自为政,系统间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难以共享。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应引起注意。在今后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在整体规划和统一组织下,自上而下地进行。应按照金税工程三期的规划,遵照总局颁发的数据标准,先由省级局开发统一的门户信息系统,然后再从市局到县局按照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应用,同时实现与统一门户信息系统的数据层面的整合。

  第七,要走出忽视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的误区。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的改变,要从信息技术的角度重新审视税收业务流程,运用信息管理的一般原理分析税收业务的本质意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重构征管业务,建立符合信息技术要求的统一规范的业务规程、流程。忽视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很可能造成简单地模仿手工操作,难以体现信息化对税收业务流程的优化。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这个过程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据不少基层单位反映,现在有些检查考核不合理。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考量,不合理的根源之一就在于缺乏固化的业务流程,没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实现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有效对接。因此,梳理业务,优化流程,是推进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与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同样,税收信息标准化只有与正确的理念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了解和掌握技术层面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并善于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一)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是一门科学,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探索规律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用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来分析,反对无用论、形式论、速胜论和孤立论。

  第一,坚持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现实和未来。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绝不是凭空而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整合、提高。因此,对传统工作方式绝不能简单地摒弃,而要科学地扬弃。无论是金税工程三期,还是湖北地税门户信息系统,实际上都是通过对传统工作方式的梳理,把一个个流程分解为一个个元素,然后将之固化。这个过程就是扬弃。地税部门在进行业务重组、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地扬弃。不能简单摒弃,全盘否定,或主观臆断,凭空想象。

  第二,坚持联系的观点。就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而言,联系就是要横向联网、纵向“串户”。横向联网,就是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系统联网,通过互联,互相支撑,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地实现。纵向“串户”,就是要整合地税系统内的现有信息资源。由于各业务部门需求的复杂化与多样化,目前在湖北省地税系统内部确实存在着很多信息“孤户”。虽然每个“孤户”的正常运转都在支撑着一定的单元,但由于系统是孤立的,无法发挥协同效果。如果这些资源不能整合、串联起来加以应用,就很难实现信息标准化。

  第三,坚持辩证的观点。辩证就是分析,分析就是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比如,税收信息的标准化,就犹如企业建立的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采集大量的数据,在数学模型的支持下,进行深入分析、逐步筛选,从而形成固化的标准,然后再按这个标准来对照执行。标准是一个参照系。就税收信息来讲,进入系统的所有数据,都有一个筛选、比对的过程。有专家指出,整理改造后的数据才是标准信息。整理改造的过程,是分析和寻找规律的过程,也是标准化的过程。湖北地税门户信息系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来设定应用软件,当采集所有纳税人的信息后,符合标准的进入系统,不符合标准的就被挡在门外。这一过程实际上等同于设定了信息采集的标准,在拓宽数据采集面的同时,将有效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使数据真正转化为税收征管实际所需的信息。

  (二)建立TRP管理理念。TRP就是税收资源规划,借用的是企业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理念。TRP是一种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管理理念,以优化税收管理和服务、合理配置税务资源为目标,全力构建全新、科学、和谐的税收管理体系,避免在优化整合过程中大动干戈和推倒重来,实现发展动态平衡。从管理内容上讲,TRP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为契机,实现八个整合,即信息数据整合、网络架构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税收业务整合、组织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内外网站整合和业务流程整合。从应用层次上讲,TRP以业务流程管理和税务资源整合为灵魂,综合使用网络架构、数据库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网络通信技术、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面向电子税务领域提供的数据采集、整理、管理、交换、查询、统计、汇总、分析、报表或其他相关智能应用。

  推行TRP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实现四个预定目标:一是加快税收业务整合和工作流程再造,淡化部门概念,在纳税服务方面实现“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和“一户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发挥办事效能,实现管理规范化、业务处理程式化、信息交换标准化。二是加快信息数据整合和网络架构整合,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信息增值,建立集中共享、安全可靠的信息管理体系。三是加强组织机构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强化职能区分,明确工作责任,激发工作热情,降低内部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建立结构合理、责权有据的责任追究体系。四是加强内外网站整合和社会资源整合,通过权限管理等措施,加强税务系统内部各单位和社会各部门已存在的应用系统的联系,消除应用碎片和信息孤岛,建立互联互动、信息共享的内外管理体系。

  (三)树立信息技术促进廉政建设的观念。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不仅可以强化税收征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税收成本,而且可以加大监控力度,促进廉政建设,有效防范腐败,是真正意义上的源头治理和防范。这是因为:如果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建立起完善的税源管理机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压缩“寻租空间”,避免种种“暗箱操作”。因此,要通过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加大税源监控力度,从设计上体现公平,从管理机制上突出公开。公平加上公开,减少税务干部走上错误的道路的可能性,这不正是对地税干部的有效保护吗?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干部对信息化管理表现出一种抵触情绪,虽然有这方面知识欠缺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本能地惧怕某种利益的丧失。这也正好证明了信息标准化建设所具有的内在的反腐保廉的作用。

  (四)强调核心的观念。核心观念也可以说是全局观念。税收信息化建设强调全局观念,就是要有利于全局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有利于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有利于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按照这一原则,各级地税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上,应站在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要从全省乃至全国的整体发展态势着眼,从宏观上紧跟形势,按照“一体化”的原则进行长远规划,避免短期行为,不搞各自为政。要分清并且把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元素、流程和环节,将尽量多的项目、系统以及业务需求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这个前提下,按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各自不同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把各自层面上的工作做好,这就是全局观念、核心观念。绝不能好办的、有利的事情各个部门抢着办,不好办、没有利的事情大家互相踢皮球。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关键

  大量的实践表明,技术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推进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首要解决的是领导和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推进的过程中,既要有热情、有兴趣、有创意、有能力,也要有静心、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

  所谓有静心,就是面对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这项革命性的工作,身为领导者必须静下心来慢慢学习、消化、理解,“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老老实实地学,恭恭敬敬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知识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虚的态度”。要学习新知识,静不下心来是不行的,是学不进去的。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日常事务性工作很多,更需要静下心来,尽快早学一点、多学一点、学好一点,力求弄懂、弄通,力争成为内行。

  所谓有耐心,就是按照规律,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分解,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去梳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固化,积小胜为大胜,积以时日,计日程功。推进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地税干部在传统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根深蒂固,面对的问题“剪不断,理还乱”,千万不能心烦意乱。要有紧迫感,但不要浮躁。

  所谓有恒心,就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遇到困难不回头。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积累,逐步推进,通过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更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尽力做自己能做的,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能创造什么条件就尽量创造什么条件,关键在于常抓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地抓落实。

  所谓有决心,就是要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形成合力,共谋发展。创建标准化的信息,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问题,尤其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对认准了的事情毫不动摇,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矛盾就解决什么矛盾,千万不能上下之间、内部之间相互埋怨。只要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即使暂时出现了问题,通过上下齐心协力地解决,就能不断推动完善。

  上述“四心”,归结起来,就是切忌浮躁激进,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杜绝形式主义,不要图虚名。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今后一个时期的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中,要坚持“四个一”的工作思路。

  第一,实行“一把手”工程。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是一场变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同时,它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覆盖各级地税部门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需要全系统整体联动,协调配合。此外,它还需要有长期持续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正因为如此,必须将信息标准化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党组集体管、“一把手”亲自抓的局面。“一把手”工程的核心是建立、完善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一把手”抓和抓“一把手”是保证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的关键。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不仅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信息化技术,为广大干部树立榜样,更重要的是,“一把手”要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的信息化推进工作,突破认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局限,自觉地服从于全省地税信息标准化建设大局,合理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已经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且实行第三方考核。湖北省地税部门也要把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纳入对各级地税领导班子和“一把手”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

  第二,强化“一体化”建设。要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着力增强效率观念和应用观念,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坚决杜绝一个系统多头开发、相同模块各自开发的现象,切实杜绝急功冒进、政出多门、重复建设造成开发资金的浪费,尽量减少数据链、信息链运用过程中的转换驿站。为此,要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在全省范围内达到上下传递畅通。要使用统一的核心软件,建设统一的信息门户,保证税收征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交换性。在此前提下,各地可按照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必要的扩充和应用,开发满足各地在业务操作层面的现实需求的外围系统。要依照统一的网络安全要求,把系统生成的汇总信息列入统一的密级管理,杜绝因漏洞可能发生的泄密现象。要配置统一的硬件设备。经验证明,设备不匹配,参数不一致,配置不兼容,“西装与草鞋搭配”、“土铳与导弹并存”不仅滑稽可笑、不成体统,更重要的是破坏形象,影响效率,造成浪费。

  第三,营造“一起动”的氛围。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机关处于决策、指导和实施的主动方,基层单位由于受工作特点和环境的限制往往相对被动。因此,加强机关与基层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必须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各级信息中心和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顾全大局,形成合力,从自身职能出发,该提出的业务需求要切合实际地提出来,不封闭,不设卡,为推进信息标准化建设创造宽松的环境。就省局来说,要特别注重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思路,制定措施,统一调度信息标准化建设所需的资金、人力、设备等资源,精心规划,精心实施,努力实现信息标准化建设中“人”与“机”的最佳结合,税收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最佳结合,税收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最佳结合。要提倡“从我做起”,反对“以我为中心”;提倡“从现在做起”,反对“只做好现在”。上下一心,整体联动,这是信息标准化建设必需的氛围。

  第四,贯穿“一条线”的思路。税收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成败与否,就要看是否涵盖税收工作的各个业务板块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中是否始终装有信息标准化这根弦,上下级在信息标准化建设上是否是“一条线”,这是关键所在。各级地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决策和管理时,要主动将本部门的业务置于信息化的运行平台,要体现操作计算机化、流程规范化、数据网络化、管理智能化的要求和内涵。在信息采集时,系统能够产生的信息,绝不让纳税人反复报送;在汇总报表时,能利用后台自动生成、汇总报送的,绝不能让基层层层上报,最大可能地实现“两个减负”,即为纳税人减轻负担,为基层工作减轻负担。基层单位在依法征税和依法行政时,该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报表,尽量淡出手工操作;该用电子网络传输的信息,除档案需要,绝不使用纸质介质。要通过在思维方式、岗位职责中植入信息标准化理念,潜移默化,促进工作方式的转变,形成行为习惯,彻底清除在纸介质条件下理解信息化的思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