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导市长的信息化方法论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全国电子政务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全市曾统一暂停过所有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工作;若以资金投入多少为评价标准将排在全国主要中等城市的后列,但若以应用成效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时就会名列前茅。淮南市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别具一格,却又成绩斐然。


日前,中国计算机报社执行总编辑刘保华与淮南市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市长董众兵相聚淮南,论道淮南信息化。

决策之前征网络民意

刘保华:董市长,您好。首先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您在进行政府决策时,通常会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取民众的意见?您会上网了解民意和发表观点吗?

董众兵:在信息时代,网络为民意的表达与聚集提供了一个成本低、互动性强的有效平台,成为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民意表达方式。淮南市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的应用,把“中国淮南”政府网站作为获取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从2002年起,我们逐步把一些与市民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事项放到网上征求市民的意见,比如:“淮南十景”(十大旅游景点)就是通过网络投票产生的。2005年,我们又通过政府文件的形式把这一做法制度化,规定市政府在进行各类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前必须通过“中国淮南”政府网站征求市民意见。

刘保华:当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尝试用呼叫热线、网站等信息化手段促进政民互动,但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据我了解,淮南市在此方面也有探索。请问,作为主管副市长,您对淮南市的应用效果如何评价?有何经验或感受?

董众兵:早在1994年,淮南市就开通了12345市长公开电话热线。2002年电子政务工程启动后,我们及时在“中国淮南”政府网站的基础上开设了市民心声网站,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由“市信访局、市绩效办、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市信息中心统一协调,政府职能部门主动上网回复,新闻媒体跟踪反馈”的运行模式,进一步丰富了热线形式。

从这几年的运行情况看,我感觉市民心声网站在倾听民声、广纳民意、集中民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是成为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平台。市民反映的意见不仅得到及时解决,而且把办理过程和结果置于网上接受监督,特别是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的圆满解决,得到了市民的充分肯定。二是成为反映舆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市民心声网站是一个庞大的民情数据库,通过每周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社会的热点、难点,为制定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刘保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您看来,信息化工作可以如何推进这些机制的形成?淮南市会有什么样的做法?

董众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信息化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近年来,淮南市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围绕三方面推进这些机制的建立:一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利用信息化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二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三是开展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通过信息化消除城乡差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制度重于技术

刘保华:从政府工作构成来看,基本上每个政府部门都会涉及到信息化工作。请问,您个人认为,信息化工作在政府整体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董众兵: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涉及到信息化,信息化工作在政府整体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认为信息化工作主要发挥了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推动了政府公共管理改革,二是提高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提升了政府为民办事的能力,四是促进了资源共享并降低了行政成本,五是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刘保华:一般认为,为了方便为民众服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政府政务业务应该是完整的和一体的,但政府部门是被分割成条的,一个政务类业务可能涉及多个部门。请问,您认为推进跨部门合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淮南市在推进政务业务协同和跨部门合作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董众兵:我认为关键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制度重于技术”的内涵,既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又要结合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制度创新的能动性,把制度创新贯彻到实际的信息化工作中,发挥制度与技术的双重推动作用。

协同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制度。近年来,淮南市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力推动政务业务协同和跨部门合作。一是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在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全面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各部门信息化机构建设。目前全市主要职能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机构,做到分管领导和业务科室都明确到位。二是加强统一规划。2005年我们以信息资源规划为重点,编制了《淮南市政府网站建设指导手册》,2006年又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编制了《淮南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建设规划》。三是加强队伍建设,2003年起,我们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一支服务于全市信息化事业的信息主管队伍。

淮南市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在强调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采取“主导—配合”、“参与—参与”等多种合作形式推进信息共享。如: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就是采取 “主导—配合”形式建设的,该系统由公安部门主导,交通、卫生、公用事业等部门广泛参与,实现集各种城市应急部门的接警、调度于一身,能迅速处理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而淮南市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则是财政、税务、国库、银行等多家单位采取“参与—参与”形式联合建设的综合交换平台,提供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交换和联网核查。

找准主战场

刘保华:在您看来,淮南市城市信息化的建设实践,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有益启示?

董众兵:近年来,淮南市把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发展中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投资省、功能全、效果好的成功案例。我认为我们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淮南市经济总量尚无法和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也十分有限,但这不能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借口。几年来,我们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一年一个重点,一年一个突破,使得信息化建设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是发展才是硬道理。淮南市电子政务建设致力于经济发展和为民众服务两个主战场。经过四年多的建设,一批符合淮南实际的信息化项目已经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

三是坚持科学发展尤为重要。自2004年起,我们按照“分层次、分批次”的原则,开展了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到目前已培训5000余人/次,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的《淮南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建设规划》,有利于建立健全信息信息化建设体系,保障了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发展。

链接

董众兵简历

工学博士,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常委,全国青联委员。

历任中科院煤化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课题组长、能源环境研究室副主任;曾承担“973”、科技部“十五”攻关等国家、中科院、省部级及中日、中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多项,从事煤气化工程、流态化工程、灰化学、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有关洁净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发表中、英、日学术论文五十多篇,申请专利七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