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在沪推销其“机制设计理论”早报见习记者 黄敬亮图
7月12日,一场有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讨论又添加进了“机制设计”的元素。
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社会科学院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S.Maskin)做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用三个生动的例子再次诠释了其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机制设计理论”,并希望这些枯燥的理论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所帮助。
当他在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瑞商学院合办的第五届SNAI-ASU企业家高层论坛发表上述主题发言时,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坐在台下很认真地听。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其实一开始,屠光绍在做主旨演讲时,就先声明:“我是来做学生的,我有三个问题要提……”会后,屠光绍这样评价此次论坛:“一个非常合适的主题,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在一个合适的地点,有合适的参与者。”
屠光绍“三问”
屠光绍提出的三个问题,紧紧围绕在产业结构调整当中金融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在主旨演讲中,屠光绍首先抛出了“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当中,金融市场能发挥什么作用?金融市场的作用是通过什么机制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我认为这个题目跟上海下一步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是市场体系。上海正从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从工业化为主转向服务业为主。金融市场最根本的一个功能就是资源配置功能、资金分配的功能,通过金融市场能否使资金流向需要发展的产业。是否可以寻找这样一个市场化机制设计,实现金融资源在各个产业领域里的作用。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金融市场是否健全,功能是否完善将决定金融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性。屠光绍解释说,所谓有效就是金融市场要比较全面准确地通过价格机制来反映各种市场信息。
“第三个问题,上海通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的优势,实现自身产业结构优化?”
屠光绍从伦敦金融城带给他的经验出发,认为上海在产业结构里面急需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他说:“金融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前不久,我跟伦敦金融城市长罗永成交流,伦敦金融城金融业的增加值占了整个英国GDP的13%。我说我们很惭愧,上海也搞国际金融中心,但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还不到10%,最高时也不过就是13%。”“虽然我们仍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但是将来发展的重点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在金融业发展方面是重中之重。”
“政府做决策未必最好”
马斯金最突出的贡献是将博弈论引入机制设计。在他之前,机制设计最重要的学者是利奥·赫维茨(LeoHur-wicz),机制设计此前只是从中央计划者(Centralplanner)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在这个机制里面,谁是中央计划者呢?最后怎么执行?于是,你只能寄希望于上帝给予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者,全世界才有幸福?否则就糟了。
而马斯金在这方面有重大的推动,他认为并不需要一个中央计划者。这里谈的博弈理论,都是非合作博弈,就是不合作的Player之间的博弈。就是说,我们不需要一个中央计划者命令人们去怎么做,而是设计好一个机制,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情,在这个机制的引导下行动。
在第五届SNAI-ASU企业家高层论坛上,马斯金建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在大胆放开的同时,也要加强政府监管,“次贷危机就证明了我们(美国)监管失效,如果监管有力的话,一开始这个危机就不应当让它产生。实际上金融业的同业竞争可能导致贷款成本的提高,而这种外部影响会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有的金融行业当中的主体。上海大力发展金融行业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就目前中国市场限制而言,很多金融交易还不能开展。这有待于更加先进的金融工具的开发,也需要金融交易方面进一步放开。”
但是作为一个“否定中央计划者”的机制设计理论大师,马斯金指出:“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重点先做什么先推进什么,应由市场来决定,让政府做决策未必是最好的。对中国来说,产业升级是计划者的目标,真正做成这个事还是要靠经济实体当中的成员扮演,市场会自动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杨国强回应称:“中国的金融业是以国有金融业为主导,跟国际市场对接有着诸多的困难,有体制的因素也有管理、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在自己监管和制度建设方面集中力量推进,然后才有金融进一步开放的可能,要不然金融的开放只是一个表面的行为。”
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白重恩“附和”道,要产业升级,要发展新兴产业,就必须有新兴的金融工具,“这对金融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投资之前很难知道未来的前景是什么,这已经超出了发改委、银监会或者证监会所能掌握的,只有创业投资者自己才能提供。所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起的直接作用应该要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