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看:龙的精神
常备军:原始部落没有常备军,部落间的战争都是部落成员参加的战争。
禹没有建立常备军,禹的儿子启不仅建立了夏朝,而且建立了由夏王亲自统率的常备军。常备军的出现标志着军队正式成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军队不是国家机器的必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的国家没有军队,现在有的小国家也没有军队只有警察,未来有的国家会逐渐放弃军队,全人类彻底地不可逆转地统一之后发现外星威胁之前人类文明共和国也可以不需要军队。实际上,人类文明共和国将至少保持一支100万人的常备军。聘请雇佣军,寻求他国军事保护和加入军事联盟是替代常备军的三种经典方法。小国弱小的象征性的军队在发生战争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寻求他国军事保护其实是上策。军事联盟中的非主要国家可以通过履行缴纳军费、提供军事基地和生产部分武器装备的义务来换取军事联盟的驻军及其军事保护,从而不再需要常备军。大国承担起安全义务,中小国家逐渐放弃独立的常备军,是人类文明和平地走向彻底地不可逆转地统一的必由之路。但是在霸权横行的20世纪和强权当道的21世纪上半叶,没有常备军的国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没有强大的军队的国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在面临一个大国的入侵时需要仰仗另一个大国,那么这个国家在和平时期就不是纯粹的独立国家。战略位置重要的中小国家不得不与某个大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某些问题甚至大多数问题上协调一致,最多扮演墙头草的角色,否则难以获得片刻的和平时光,甚至被分裂或不复存在。中小国家联合自强是在大国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但中小国家加入某个政治或军事联盟是最现实和最可行的办法。
建制:商王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共3万多人,最大的编制单位是师。西周出现了军、师、旅、卒、两、伍的编制。周王统率六军,诸侯王统率部分军队,西周的常备军共约14万多人。军队建制对作战和指挥都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军队的建制在名称上变化并不大,在人数和武器配备上不断发展和变化。地面力量的主要作战单位经历了100人、1000人、5000人、1万人和5000人五次大的变化。20世纪以来,师一直是地面力量的主要作战单位。21世纪30年代之后,旅和团将成为地面力量的主要作战单位。在自动化光速战争时代,军队建制将模糊化和局部化。在星际战争时代,军队建制又将明确和重要。机器人军队的建制将以5个、10个、50个、100个和500个为单位。纳米级军队可以不需要建制的概念。
车战:商朝后期到战国后期,车战都是主要作战样式。当时,战车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坦克。西周时期,战车通常排列成方阵对攻。战车兵是西周军队的主力兵种。就像战车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样,坦克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坦克是攻防兼备的全地形机动炮台,凭借厚实的装甲、全地形的履带和大口径的主炮,坦克成为陆战之王。但是,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主动防御装甲也将被洞穿,履带的速度将成为致命的瓶颈,坦克炮的用武之地将日益狭窄。炮弹论威力不如火箭弹和炸弹,论精确度不如导弹,论射程不如火箭弹和导弹,在对地攻击中炮弹的用武之地将日益狭窄。未来的陆战之王不是地面力量,而是低空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地面无法提供每小时500公里以上的速度和场地。陆军的发展方向是低空化。海军的发展方向是平台化和低空化。在星际战争时代,陆军和海军这两个名称就已经消失了。陆军的出路在于像空军一样高速和机动,除了低空化就是成为导弹平台或激光粒子束平台。海军要么为空军提供海上起降平台,要么像空军一样高速和机动,除此之外就是成为导弹平台或激光粒子束平台。
金鼓旌旗:西周中期,军队开始使用金鼓旌旗。《军政》: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金鼓旌旗虽然简单,但是金鼓旌旗是军队战场指挥系统的第一次信息化,其目的是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本身没有什么保密性可言,但是旗语和暗号的出现使得信号需要“事先约定,事后解读”。信息保密和密码的理念已经蕴含在旗语和暗号中。始于20世纪70年代将于21世纪70年代完成的新军事变革包括信息化、导弹化、光速化、自动化、无人化、微型化和地面效应化七个方面,此次军事变革始于雷达和卫星的光速发现,网络的光速传播,终于激光和粒子束的光速摧毁,始于信息化,终于光速化。因此,此次军事变革也可称为光速化军事变革。电磁波的三大军事价值是信息通讯、探测目标和制导导弹。互联网络的两大军事价值是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21世纪20年代之前,新军事变革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是信息网络,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的结果就是陆海空天一体作战。21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40年代,新军事变革的核心特征是导弹化,即精确化。以导弹为核心的精确制导武器是摧毁陆海空天各种目标的首选武器。电子战和网络战是信息化的必然产物。美国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理论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曾大江提出的导弹战理论是导弹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21世纪40年代之后,新军事变革的核心特征是光速化,即激光和粒子束的光速摧毁。曾大江提出的光速战理论是光速化条件下的作战理论。地面效应航空母舰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0公里以上。陆军和海军主战装备的地面效应化将造就像空军一样高速机动的陆军和海军。地面效应化是陆军和海军低空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另外,自动化战争系统、无人军队和纳米军队的出现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样式和作战理论。曾大江的《未来战争论》对此都有论述。
间谍:夏少康在武力夺取王位的战争中使用了军事间谍。周武王在灭商的战争中也使用了军事间谍。间谍的出现标志着情报战的诞生。间谍卫星、间谍飞机和纳米间谍机器人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间谍,无论科技多么发达,高等智慧生物充当的间谍都是军事斗争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情报战自诞生以来就是隐蔽的战线,但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空战、陆战、海战、电子战和网络战等。和平时期的情报战是冷战,但情报战是遏制和预防热战的关键性手段。
政衰师疲,政兴师强:国家政治衰败不能用兵,国家政治倡明,政府深得民心就可以用兵。军事与政治、经济和科技密切相关。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最紧密,也是最先被认识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真正认清了军事与经济的关系。海湾战争使人类真正认清了军事与科技的关系。可以简单地认为:军队的战斗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X战略战术水平X军事训练水平。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战争能力=战争意志X军队的战斗力X战斗力持续能力≈战争意志X战略战术X经济基础X军费支出2X科技实力2X军事训练2。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曾大江的《未来战争论》。
师出有名:为军事行动找个舆论上的理由或借口的思想在原始部落的武装冲突中就已经萌芽了。“师出有名”从来不被当作军事原则,但是最野蛮的军事行动也有个借口,最蹩脚的将领也会为军事行动编个理由。对内和对外的理由或借口往往是不同的,“扩大生存空间”、“圣战”和“解放”等往往对内的号召,以凝聚共识。“师出有名”不是军事原则,而是军事习惯。师出有名是舆论战的起点。舆论战无法影响速战速决的战争,但对久拖不决的军事行动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传媒为核心的舆论战和以间谍为核心的情报战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在战争爆发之前。
军纪严明:周灭商的战争中,军纪严明就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军队之所以是军队,是因为军队有严明的纪律。严明的纪律是军队得以名符其实的最基本保证。一支军队可能只有简陋的武器装备,可能只有很少的士兵,但是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军队就无法称其为军队。与“师出有名”一样,“军纪严明”也不是军事原则。只有那些很重要但却容易违反的事项需要提到原则的高度加以认识。必要的事项从来不需要成为原则。因为缺少某个必要的条件,此后的一切都不会发生。
避敌锋锐,伺机而动:在战争实践中,夏末的将帅就认识到了避敌锋锐的重要性。可以简单地认为:进攻冲量=攻方战斗力X进攻时间,防守冲量=守方战斗力X防守时间。攻方战斗力大于守方战斗力,守方就会战败,防线就会被突破。所谓避敌锋锐,就是交战初期敌方战斗力明显大于己方时,不能与之交战。因为与敌之锋锐交战获胜的概率低于25%。如果无机可趁,那么就是硬碰硬的硬仗。伺机而动初步体现了军事谋略的特征,但“伺机”是等待,没有体现谋略的主观能动性。“避敌锋锐”其实也是被动地避开敌人,缺乏主观能动性。错位攻防既体现了避敌锋锐,又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多次运用“火力反准备”迫使德军推迟进攻,在战术层面很好地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先发挫锐,避敌锋锐,错位攻防”是应对敌之锋锐的基本原则。虽然在实战中,不一定有条件“先发挫锐”,也不一定有能力实施“错位攻防”,但是在理论上必须知道这一点。错位攻防是非常重要的军事思想,不仅限于应对敌之锋锐。关于错位攻防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曾大江的《未来战争论》。
避实击虚:商灭夏,先攻取夏的属国,再伺机决战。周灭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攻取商的属国,最后趁商都空虚,一举灭商。商和西周的将帅已经在运用避实击虚的原则了。“避敌锋锐”也是“避实”的一种体现。避实击虚主要是处于降低作战成本、提高获胜的概率、达成作战的意外性和突然性的考虑。巧速为上,拙速为中,巧久为下,拙久必败。巧战为上,硬战为中,弱战为下。避实击虚是巧战的策略。战略决战是硬战。只打巧战,不打硬战,往往会滑入巧久的深渊。
诱敌而击:商代晚期,诱兵和设伏的策略已经比较普遍了。避实击虚是主观上的选择性,还不是主观上的能动性。诱敌而击就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夏末的“避敌锋锐,伺机而动”是被动的,商初的“避实击虚”是主观选择,商末的“诱敌而击”是主观能动。从军事谋略的发展可以看出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轨迹。从被动、主观选择到主观能动,人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潜能,逐渐自信起来,自我意识不断觉醒。
知难而退:《军志》认为允当则归,知难而退。不能趁匹夫之勇,不能吃眼前亏,更不能以卵击石。强弱是客观事实,胜败是兵家常事。能够坦然面对不如人的事实和接受战败的结果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财烧。拼得玉石俱焚是不可取的。游击战就是不可力敌,只可智取的必然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军队退到民间打游击战仍然可以战胜强敌。
有德不可敌:《军志》认为有德不可敌。军事行动的正义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对成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军事行动的性质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但影响战斗力持续能力、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争意志。军事行动的性质不能影响速战速决的战争的胜负,但影响速战速决的战争之后的政治斗争。在军事上赢了,在政治上败了,军事行动就徒劳无功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以在军事上战胜了埃及,但是其军队最后全部撤出埃及,埃及照样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纳赛尔还从此被埃及人誉为尼罗河雄狮。军事行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事行动的成本和收益。非正义的军事行动往往成本大,收益小,最终是亏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最沉重的诠释。只有征服的事实可以改变军事行动的性质或收益。诸侯相互攻伐,谓之春秋无义战。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中国,谓之千古一帝。殖民战争的性质不会变,但殖民战争的收益是远大于成本的。征服有六种形态:融合、兼并、殖民统治、委任统治、傀儡政权和亲己政权。亲己政权是程度最弱的征服。美国通过暴力或非暴力手段变更敌对政权,在敌国建立亲己政权,变敌国为友国的多次实践证明了新征服形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先兼并后融合就是武力统一。直接融合就是和平统一。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全球化和教育全球化,进而导致政治全球化和军事全球化。自由贸易区推动经济融合,军事联盟推动军事和政治融合,区域一体化推动区域融合。全人类正在融合,并最终走向统一。但是,这种不协调和不同步的融合极有可能导致多极世界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让全人类的统一遥遥无期。世界领导国以经济渗透和文化渗透为先,经济融合和文化融合为后,就可以避免结构性矛盾,加快全人类的统一。世界领导国和世界霸权国是有本质区别的。世界领导国以全人类的统一和福祉为己任,世界霸权国以一国之私为行为准则。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都是私有的中央银行,这从经济层面就决定了英国和美国只能充当一时的世界霸权国,而从来不是世界领导国。
先发制人:《军志》认为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西周之前就有了先发制人的思想。先发首先就掌握了主动权,后发需要夺取主动权。先发优于后发。如果先发而不能制人,反而露出破绽或让人有机可趁,那么就是先发而败。如果先发可以制人,那么就是先发制胜。先发优于后发,但是先发而败还是先发制胜就不一定了。先胜后战,有必胜的把握就可以先发,即先胜先发。必须要先发才有必胜的把握,就必须先发,即先发制胜。没有必胜的把握,但冲突又不可避免也应该先发,即先发求胜。即使后发也有必胜的把握,那么就可以后发,即先胜后发。必须要后发才有必胜的把握,就必须后发,即后发制胜。没有必胜的把握,但又希望冲突可以避免就只能后发,即后发求胜。“先胜先发、先胜后发、先发制胜、后发制胜、先发求胜、后发求胜”是先发后发、先胜后战、先战后胜的六种搭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