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信息化统筹城乡发展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4

    我国有县级行政区划2862个,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推进县域信息化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载体,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正在逐步从省会中心城市逐步波及到二、三线城市,本篇特邀参与编写国信办《县域信息化工作指南》的专家撰文,解读县域信息化的发展热点和推进的着力点。

 
    县域信息化是在国家信息化的统领下,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围绕县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广普及和深化各类信息化应用,以经济信息化为切入点,带动和协调政务、文化、社会和党建等领域的信息化,提高县域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支撑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与文件要求,参考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县域信息化应覆盖到县域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县域信息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5个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

    从我国县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来讲,可简单地概括为“651架构”,其中“6”代表信息基础设施、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党建信息化6个信息化领域;“5”代表组织保障、规划保障、项目管理、资金保障、机制创新5个保障条件;“1”代表县域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这12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国县域信息化工作的有机整体。从我国县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来讲,可简单地概括为“6×2”矩阵式框架,其中“6”代表依托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条件、信息传播渠道和服务对象6个层次;“2”代表纵贯上述6个层次的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

    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全局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要素。县域信息化是新农村信息化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加强县域信息化工作,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城乡文化交融,有利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和更新思想观念,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和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垂直信息系统的建设,我国县域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初显成效,一些部门和地区已经积累了较好的经验,涌现出一些较为成功的典型。但是,总的看来,绝大部分县域信息化仍显薄弱,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应用推广不够,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涉农信息系统建设分散、多头,缺乏协调和有效整合;农村信息化远滞后于城市信息化,城乡“数字鸿沟”呈现出进一步扩大趋势。

    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目前有20多家部委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业性政策文件,并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文件的出台,很多部委和地方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工程,如国信办的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信息产业部的村村通工程、广电总局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业部的金农工程、商务部的信福工程、中组部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教育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卫生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测绘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等。地方政府在落实相关部委垂直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也针对各地特点开展了很多局部的信息化工程。信息化对发展县域社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基层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域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我国县域信息化总体看是好的,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虽然我国县域信息化建设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三增”目标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一是县域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信息硬件设施远不能满足需要;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起点较低,信息资源匮乏并缺乏有效整合;三是缺乏统筹规划,从上到下的很多涉农信息系统条块分割,在资金有限的现实面前,严重制约我国县域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四是地区差异造成县域信息资源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局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分别建设,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五是县域信息化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农业大县,取消农业税后财政更是入不敷出,对信息化投入力不从心;六是信息化人才缺乏和县域居民信息化素质严重影响县域信息化建设;七是县域信息化建设经验不具可复制性,县域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当地发展的环境,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农业结构、不同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县域信息化差异巨大,相互借鉴可能性减弱,也使得各地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本不同程度地增加。

    为促进县域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县域信息化建设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分步落实,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立足需求、政府主导、多元推动的原则;必须正视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环境,必须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必须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规则。县域信息化要积极探索体制创新,破除体制障碍,整合网络资源,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努力营造政府协调、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环境。经济信息化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抓手,通过经济信息化建设,提高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县域发展的物质文明基础,协调并带动县域的政务、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县域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县域发展的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政策协调、资源整合,发挥整体效能;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借鉴试点经验,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县域信息化建设既要有重点又要有全局观,同时还要与时俱进,通过机制创新,将县域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