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社会力量的整合器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刘道彩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11天以后。本次地震报道既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次大演练,又是信息开放的典范之作。在本次灾难事件中,政府主动出击,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媒介与政府有机配合,快速、全面、客观展示灾区情况,规避了信息的不确定性,为抗震救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有效动员、聚合了社会力量。

  政府信息全面公开

  一、震灾信息及时发布。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二十分钟,人们就能通过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渠道获取地震信息。针对网上散布的关于北京等地的地震谣言,国家地震部门及时辟谣。信息部门联合媒体对震情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持续发布,让群众在较短时间内对地震情况有总体了解,有效遏制了可能蔓延的谣言,最大限度稳定了民心。

  二、救灾情况及时公布。国务院带头,及时公布关于震灾的伤亡数字、救援进展、灾情信息以及救灾物资使用等方面情况。5月17日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每天下午准时在北京发布抗震救灾进展情况。6月1日民政部公布实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接收、组织、使用和调运情况,及时向社会和受灾群众公开、公示。同时,对于地震预报、学校房屋质量方面质疑以及救助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政府部门也不避嫌疑,予以正面回应。

  三、救灾工作对外开放。这次抗震救灾,一改32年前唐山地震时自我封闭、拒绝援助的做法,以开放的胸襟允许海外各种形式的救援。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派遣的专业救援队,参与了搜救工作。160多个国家和十几个国际组织向我国提了供资金与物资援助。意大利、法国、古巴等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先后派遣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人员参与防治防疫工作。

  媒体能量全面释放

  一、抢占第一时间先机。地震发生18分钟后,新华网向全球发布地震信息。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即作报道;52分钟后,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在温家宝总理乘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播出了温总理在专机上的重要讲话。接着,央视又推出专题报道《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迅速向危险重重的地震前线集结。电视、网络、广播、报纸都在第一时间推出抗震救灾频道与栏目,不间断刊播一线报道。

  二、新闻报道独立自由。与以往灾难报道迥然不同的是,本次报道打破了以往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冲破了“一个声音”、“一个角度”、“一种解释”、“一种理解”报道惯例,信息畅通自由。在信息传输上,从天空到陆路,从卫星到DV,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将灾区的信息全面、客观、及时向国人报道,向世界展示。本次抗震救灾报道,除了政府主流媒体记者提供的新闻,网友提供的文字报道、图片、视频也派上了用场,一位秘鲁游客在地震发生时拍摄的录像,被央视做成了新闻片头,在媒体间广泛传播。

  三、大局意识与良好职业素养。勇敢正视灾情,准确描述现场,及时跟踪灾害变化,全力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鼓舞群众信心和勇气,都是本次地震报道的显著特点。突然而至的大灾难,让媒体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彰显出新闻记者讲政治、顾大局的政治意识与良好的职业素养。从抗震的初期的人员施救报道,到防止次生灾害、加强卫生防疫方面的宣传,再到受灾群众的转移安排,灾后重建等问题,媒体都进行全面、深刻报道与解析,紧密配合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宣传舆论引导强势。

  四、人文报道凝聚精神力量。以往灾难报道以对施救人报道居多,是推出救灾典型的好机会,本次报道则主要聚焦救灾现场的悲壮与力量。媒体没有渲染灾难面前的死伤和恐惧,而是重点报道面对灾难时生命的坚韧与众志成城的抗震决心。灾难现场温家宝总理嘶哑的呼喊,舍弃生命保护学生的老师,奋不顾身的战士,捐款的乞讨老人,众多忘我的志愿者等等,都产生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安抚了民心,稳定了局势,呼唤起国人强烈的同情心与责任意识。5月19日至22日全国哀悼日,几乎所有报纸和网媒的新闻版面都不约而同改用庄严肃穆的黑白颜色,突出了生命至上的救灾主题,有力宣扬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媒体为灾区募助工作的鼓与呼,凝聚了民心,激发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精神保障。

  信息公开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一、媒体的自由客观公开报道, 最大获益者是灾区群众。正是由于信息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及时传递,使得救灾工作有效进行。从全力救治伤员到加强卫生防疫、防止次生灾害,从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临时住所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再到重视受灾群众的心理干预,等等,媒体的多角度、全方位报道有力配合了政府的救灾政策宣传,政府的正确决策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介报道,二者相得益彰,为抗震救灾有序进行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保证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

  二、灾难是一面镜子,敦促加强对于灾难知识的了解,让国人清醒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国民的生活。中国青年报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8%的公众认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其中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去创造更大的价值。不仅如此,灾难中聚合起来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三、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报道,充分展示了大灾面前政府有效的动员、指挥、资源调配和分工协作能力,进一步拉近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让亲民、爱民的政府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也拉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国际信誉。美国《国际日报》文章说,中国媒体所做出的没有遮盖、没有美化的如实报导,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政府“果断、快速、有效处理自然灾害的能力”,“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的真正的人权”。

   结语

  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挫折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本次灾难报道告诉我们,信息管理的开放、透明,非但没有扰乱人心,反而有力规避了谣言和猜疑,稳定了人心,进而极大激发起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爱国心。信息开放的背后,让人看到一个明智开放的政府;开放政府的背后,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与坚韧包容、守望相助的民族。本次灾难注定会在推进我国民族化进程,促进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