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从何处突破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9月22日,2005年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提出的会议议题是农业信息化。来自政府部门的官员和有关专家对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


  在整个世界经济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在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目前,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和管理科学化等领域展开。

  农业呼唤信息化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化服务,特别是通过农业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站,可以提高农业行政工作的透明度,让农民更好地掌握各种政策信息和经济信息,既能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又能更有效地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现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大力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已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并建立了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元春说,每一个传统产业都要接受信息化的洗礼和改造,而对农业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农业是依赖于自然资源,从事生命物质生产,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地域性、季节性、变异性和经验性很强,可控性和稳定性很差,唯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农业的这种先天性的行业弱势,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指出,截至今年8月,全国已有2.55万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行政村通话率达到93%,“十五”期间村村通电话的目标是95%。各地相继建立了农业网络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部分地区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确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稳步开展,信息化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培训工作广泛开展,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农业信息化路径选择

  农业信息化在带给农民实惠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问题———资源分散、资源浪费、效率低等。比如全国涉农网站约18000余家,但这些网站质量不一,造成信息资源浪费。而农民未能在这一过程中快速提高他们的能力。


  因此,农业信息化的突破点或路径选择之一是农民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的提高。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的主体,政府要推动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就要注重主体是什么态度,这就要求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要发展远程教育,特别要推广信息化教育,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拥有信息数量,增强农民的信息能力,包括他们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也持同样观点。他说,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2∶1,要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真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唯一就是要减少农村劳动力,让它从农业劳动力转变成非农业劳动力。

  解决方式包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环境。除了必须创造就业机会之外,还必须让农民有能力去就业。要有能力去就业,关键是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投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最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约束,要真正建立农业信息化也有赖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另一派观点认为,农业信息化的突破点在于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信息平台的提供。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元春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面向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系列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包括农业信息、远程教育、信息化村村通等。要构建以国家级为核心,由省、市、县、乡镇、村、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农民协会组成的大型、多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同时,他强调要使农业信息化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应用。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则认为,当前农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关键要建立一个信息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应由四大要素构成:一是信息服务资源,二是信息服务提供主体,三是信息服务对象,四是信息服务环境。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


  他说,中国农业服务体系必须包含四个战略条件:一是通信网络与资源网络的集成平台;二是政务支持、商业促进和社会服务整合体系;三是多级传递配以多向延伸的分布系统;四是服务、教育和开发并重的功能体系。单一的功能很难满足农民需要。

  王旭东部长在讲话中,强调了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推进工作的重点,也特别强调了应用,而这恰是信息产业在服务三农中的重要结合点。他首先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三农问题有效解决。其次,要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政府管理领域的应用。


  第一种观点的成功案例是中国联通。


  它的做法是采用简单的通信终端而非使用复杂的电脑;通过天府农业信息网将固定电话、寻呼机、手机和呼叫中心等多种通信手段融为一体,使用上以电话和呼机为主,富裕地区使用手机,中国联通提供资费优惠和套餐,使得农民可以通过电信服务快捷方便地询问和获取各种农业信息。


  而三门峡市将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整合在一起的三电合一模式,北京展台展出的以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郊区政务、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目标的燎原行动计划,上海展台展出的以RFID技术为特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管理和交易系统,则是第二种观点的典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