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社会充足的人才资源推进部队信息化人才建设。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源。尽管这几年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人才战略工程,不断加大培养力度,使人才队伍呈现出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缺乏、培训渠道不畅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部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为积极满足部队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必须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一是依托国民教育力量培养。加大国防生培养比例,调整国防生培养结构,增加国防生信息知识含量。建立相关法规制度,采取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院校高素质信息人才直接到部队服役。本着岗位所需、部队急需、发展必需的原则,把好干部引入关,尽可能多地将电子、信息、通信等专业人才充实到部队,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二、利用社会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部队信息化高科技含量。为确保部队信息技术快速、集约地发展,必须打开引进社会先进信息技术的“通道”。一方面是直接利用地方成熟的信息技术资源。对社会上发展比较成熟、部队现实需要的技术,部队可以“直接拿来”,实现军地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化重组和系统整合。近年来,芯片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科技在军事领域的不断应用,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是军地联合“共研”关键技术。利用社会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军地联合开发关键技术,这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技术攻关方式。在美国,军方研发信息技术的开支占全国信息技术研发开支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60年的50%下降到2003年的15%,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也大体如此。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加快部队信息化建设步伐。
三、利用社会完善的基础设施搭建部队信息化网络平台。由于宏观调控不够有力,经费投量投向难以控制,部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没有实现与地方的资源共享、整体融合。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以完善的地方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打造高效畅通的部队信息化网络平台。一方面是提高民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国防潜力。建立先进的军事信息系统的关键,是提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军事利用比率,充分发挥其国防效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国家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全球防务信息网”,使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全球作战支援系统及全球情报通报系统等融为一体,实现了有效支援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目标。我国在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也应考虑寓军于民的要求。在宽带信息网、移动通信网、光纤网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预留军用接口,以便战时尽快打通军地连接的通道,实现军地信息查询、辅助决策、信息传输一体化,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另一方面是改革部队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标准体系。部队信息化武器装备标准体系民用化,可实现部队武器装备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有效对接,最大限度发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作战效能。
四、利用社会成功的建设经验构建部队信息化建设科学模式。相对于部队来讲,社会信息化动手要早、发展要快,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部队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地方的成果走捷径,吸取地方的教训避免弯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等问题,切实走上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良性发展道路。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部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框架内,建立高效权威的领导机制,加大“统”的力度:从思想上统,按照“建战一致、点面结合、人装互动”的思路,把思想统一到以网络为核心的系统集成上;从计划上统,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从职能上统,各级信息化建设领导机构统筹指导,各负其责,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地组织建设,改变各自为战、分散建设的状况;从资源上统,对部队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集中优化配置使用;从重点上统,以指挥自动化为中枢,以系统集成为目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二是完善运行机制。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整套科学、系统、完善的运行机制作保证。三是把握特性需求。虽然军地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和融合力,但由于建设的目的指向有所不同,二者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特性差异。部队核心信息技术的研发、部分软件系统的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尖端武器装备的结合等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部队信息化建设高端性、保密性的特征,注重专向化需求,突出专项性工作,提高自主建设能力。同时,通过拓展与社会信息化建设“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路子,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尽快实现部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