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 李殿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军事理论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新思潮、新理念层出不穷。比如:理想战争、信息化战争、第六代战争、信息战、信息化作战,非接触、非线式、非对称作战,网络中心战、知识中心战、网电一体战、军事变革、军队转型,等等。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对战争形态的演变和军队转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但有些提法由于过于激进、过于超前,致使疑问迷惑丛生,甚至出现一些误导。面对这种情况,总参某部戴清民同志花费了大量心血,潜心研究,成就了一部新作《战争新视点》。近日拜读,深感共鸣,尤其是在推进我军的信息化建设上,感触不少。现列出几点,与大家共商。
以转变观念促进军事创新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前进的动力。但创新的起点是更新观念。观念,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个人思想水平的集中体现。观念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向,决定集体的行动走向,决定事业的进退成败。我军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表面上看是管理或体制问题,但归根结底都有观念方面的原因。观念不是凭空而来,它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依托于知识,又高于知识,具有一定的个体性、滞后性、延续性和顽固性。转变观念口头喊喊容易,但真正进入头脑并非易事。我们不能指望对信息知识一无所知的人,能有很先进、很科学的信息化观念,也不能指望没有实践历练的人,能有十分切合实际的观念。信息时代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让新知识占领头脑,才能使人超越自我,剔除旧观念,确立新观念。
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有文化。因为战争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精密计算,更需要大胆想象和果敢决断。逻辑思维一旦与形象思维融合,将会想得更深;科学一旦插上艺术的翅膀,将会飞得更高。
身处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时代,首要的任务是确立信息化的观念。这些观念总体来说,似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确立系统设计观念,改变机械化时代要素式的思维方式,着眼体系,将“侦、判、打、评”等所有作战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全局上设计好,避免留下薄弱环节;二是要确立标准规范的观念,就是要强调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组织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注重技术上的融合性,标准上的一致性,为互联互通奠定基础,避免信息“孤岛”;三是要确立柔性发展的观念。信息化建设是滚动发展的,不能指望能将建设项目一次性想清楚,设计周全,勾画一个基本蓝图,明确一条技术路线,标准化、模块化、构件化建设,确保建设项目的可扩展、可搬移、可重组,在建设中不断完善方案、明确目标,推动建设项目的滚动发展;四是统筹兼顾。与机械化战争作战能力往往是由强点决定不同,信息化战争的作战能力往往由“短板”决定。因此,要注重协调配合,强调整体效能,强调各要素的功能协调配套,避免某些领域的过分超前和过分落后,以达到整体上的均衡。
把信息与火力融为一体
在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和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战争不仅有钢铁的碰撞,也有“比特”的对抗,信息日益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人们不吝赞美之词,高呼“信息中心论”、“信息制胜论”,火力似乎日渐失去光彩,走向边缘化。冷兵器战争靠的是“力量”、机械化战争靠的是“能量”,那么信息化战争是不是就靠“信息”呢?
毫无疑问,打赢信息化战争离不开信息。但仅靠信息是不够的,必须是信息与火力的相辅相成、紧密交融。近年来,人们都在强调信息的重要,强调信息制胜,这是新军事变革的需要,也是战争发展的需要,但强调过头,也容易产生一定的误导,动摇人们对战争暴烈性的认识,忽视物质要素在战争中的支撑作用。
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三大资源本体。其表象是一个个数据,是一幅幅信号;其作用在于感知、联通与控制。信息化就是将信息“化”到物质要素之中,“化”到机械化体系之中,通过它去感知战场态势、联通作战要素、控制打击武器。信息战创造的有利态势如果不被火力战所利用,信息如果不融入火力,将发挥不出其决定性作用。信息只有融入火力,融入机械化体系中,为火力装上眼睛、装上大脑,才能发挥倍增战斗力的作用。
依靠分布在陆海空天多维空间的传感器,获取战场信息,感知战场态势,实现战场透明;依靠指挥信息系统,将战场各个要素联接成一个整体,使不同作战单元之间协调联动,传感器和射手之间无缝链接,真正实现“发现就意味着摧毁”,联通以后就可以成倍,甚至是指数级增长作战能力,这就是系统效应,也是信息的魔力所在;依靠信息精确掌控作战行动,使得战场感知、火力打击和支援保障更为精确,物质的聚散和能量的释放更加趋向理性化,战斗效能成倍增加。计算表明,武器系统的爆炸威力提高一倍,战斗效能仅提高40%。如果增加信息力,使武器对目标的命中率提高一倍,战斗效能就将提高400%。
从军事信息系统演变进程,也可看出信息的作用。从C2→C3→C3I→C4I→C4ISR→C4KISR→C4IFTW的演变看,C2、C3的功能主要是面向指挥控制,C3I面向信息传递与共享,C4I面向信息处理,C4ISR面向态势感知,C4KISR面向信息支持下的精确打击,C4IFTW则扩展到面向与信息融为一体的战斗员。
可以说,机械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战争中信息只有融入火力才能发挥倍增器的作用,一旦脱离火力要素,将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
破解转型的重点难点问题
军队转型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么一支庞大而又富含优良传统的军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科学把握转型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是积极稳妥推进我军全面建设,稳步提升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应对多种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必然选择。
在军队建设目标上,应在坚持“三化”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突出信息化的主导地位。革命化是我军建设的灵魂,鲜明地体现着我军政治本色和政治本质,为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规定正确的方向,提供精神动力;现代化是军队实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革命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条件;正规化是我军建设走向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革命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三化”是协调统一的,其中现代化又是最现实、最紧迫、最繁重的任务,也是最具时代特色的中心工作。当前阶段,现代化的主题就是信息化建设,没有信息能力的军队必将被未来战争所淘汰。信息化不等于信息技术化,不等于建设信息系统,改造武器装备,而涉及思想观念、作战理论、装备体系、组织结构、法规标准、管理方式和人员素质等军队建设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以建设信息化军队为目标的协调发展、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信息化既有器物层面的建设,比如信息系统、信息化武器装备;也有制度层面的建设,比如体制编制、工作机制;还有文化层面的建设,比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没有文化支撑,很难建立科学的制度,没有制度保障,在机械化的体制机制中是不可能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因而,要从全局的高度,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抓好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军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体制机制上,应按照信息化的内在要求稳步推进军队改革。军队改革与信息化建设具有动因上的同源性、目标上的一致性、过程上的同步性,应在信息化的大目标下推进改革。要按照信息化军队组织结构模块化、指挥体制扁平化、作战要素体系化、作战编组一体化、内部比例科学化的要求,做好军队改革的长远规划。同时,要立足现实滚动发展。因为,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处于复合发展阶段,我们既不能超越现实,过于理想化,完全按照信息化军队的标准来设计这次改革,使得改革措施缺少应有的物质基础和应用土壤,也不能消极等靠,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应当瞄准既定目标,脚踏实地地渐进发展。
在训练转变上,要通过“像打仗一样训练”,达到“像训练一样打仗”。“像打仗一样训练”,就是要突出军事训练的实战性。实战化训练在信息化条件下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信息化条件下训练必须重视和突出复杂电磁环境这一基本条件。同时,信息化战争的突出标志是体系对抗,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适应战争形态的演变,训练模式必须向基于信息系统的联合训练转变,特别是要加强联合情报信息共享训练、联合指挥控制训练、联合火力打击训练、联合信息攻防训练和多类型装备体系集成训练。但是,仅仅“像打仗一样训练”仍然不够。一流军队设计战争,二流军队应对战争,三流军队尾随战争,信息化为设计战争提供了技术手段。我们应当把训练场当作第一战场,按作战方案进行训练,进而完善作战方案。到实战中按训练方案打仗,可以让实战进入自己擅长的步调,进入相对固化的指挥流程,从而增加胜算。因而,要强化军事训练的“战争设计”功能,自觉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预测和控制战争的能力。
在军事管理上,要以信息化为核心,更新管理手段、改造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益。管理水平是一支军队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军队建设效益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是一个“阳光”工程,能够促进各项工作的透明化、科学化,便于控制进程、记录结果,真正体现客观公正,体现规范公开,也能监督权力,防止腐败;信息化是一项提升效益的“高效”工程,计算机能够取代大量的简单人力劳动,网络能够打破地理上的阻隔,实现信息共享,这种管理方式对效率的提高是空前的。信息化还是一项促进精确管理的“精益”工程,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虚拟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大量运用,数理方法和微电子成果引入管理系统,能使现代管理做到知端倪、查细微,闻于微声、避于无形、化于未成,增强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管理的精度,促使军事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确化转变。
上述这些观点,在戴清民同志的《战争新视点》一书中,都有系统论述、深刻剖析和独到见解。这是作者长期研究感悟的结果,也是纵横当前学术领域的最新思考。相信这本著作能像给笔者带来诸多思考和共鸣一样,也能给更多的读者以借鉴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