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城市发展信息中心主任江绵康
偌大一张上海地图,在城市发展信息中心主任江绵康看来,是由一个个面积1万平方米的“格子”组成的。昨天,江绵康透露:“现在,网格化系统已经覆盖了16个区,南汇、奉贤和崇明的网格化系统正在建设。到今年年底,上海将基本建成网格化管理体系。”
今年“夏令热线”以来,受理百姓投诉的12319城建热线的来电量明显下降。而主动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网格化系统,业务量直线上升。江绵康欣喜地表示:“这说明,网格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换种方式管上海”
所谓网格化管理,被许多老百姓称为“换种方式管上海”。它是将城市区域,分割成若干个单元格,由专门的网格监督员每日巡查。网格监督员的任务,是主动发现自己“责任区域”中的城市管理问题,并报相关部门解决。
江绵康认为,网格化关键在于管理创新,它明确了城市管理的四个方面——
●明确管理对象
按网格化工作要求,将城市管理的对象,分成“部件”和“事件”两大类,“部件”就是基础设施,如消防栓、井盖等,分5大类、84种。“事件”指随机发生之事,如乱设摊、暴露垃圾等,分5大类、32种。
●明确管理政区
把城市管理的范畴划分在基本单元,这个单元就称为网格,一个网格理论上大小是1万平方米,每名监督员每天巡视十多个网格。
●明确管理标准
明确了什么才叫“发生问题”,什么才叫“解决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游戏规则”。
●明确管理流程
此外,网格化另一个创新点,在于变“被动”为“主动”。江绵康说:“之所以推网格化管理,就是不能依靠别人发现问题,要靠相关部门主动发现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工作体系,实现城市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
处置问题已超百万
经过几年的网格化建设,到今年5月30日,网格化主动发现处置的城市管理问题,已超过100万个。
建设网格化,最有成效的有三点。“一是通过前期调查,基本摸清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家底’。像井盖,以前只有大致数字,而且归属不清。现在我们已经摸清,上海的井盖是‘18+其他’,一共有19个责任主体。搞清楚归属才能有效处理。”
“其次,网格化明确了管辖区域、责任主体和管理流程,大家各司其职,也有一整套的处理标准。比方说,有网格员发现暴露垃圾,一般处理要经过发现、立案、派遣、处理、核查、结案6个步骤。对网格员来说,发现问题时,他要用手上的‘城管通’拍一张照片,核查时要再拍一张照片,两张照片一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
“最后一个成效,就是建立了主动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的‘闭环式’管理机制。这里说的‘闭环式’,指的是整件事情从发生到结束,从起点回到终点,每个环节都可获得反馈,全程可控。”
当然,网格化并非万能。江绵康说:“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存在‘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的尴尬。像违法建筑、乱设摊、噪声扰民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一些解决手段,需要调整体制、机制。除了这些,一般的城市管理问题,网格化基本都能解决。”
网格化还要不断拓展
网格化推动了城市管理,同样,网格化自身也要发展。对此,江绵康信心十足。
“第一,管理的手段和内容可以拓展。手段方面,有的区提出要将摄像头视频系统与网格化结合,这就更进一步了。内容方面,普陀区提出要监控扬尘,徐汇区则拓展了关于建筑立面的广告、空调室外机乱挂及墙面漏水的内容。这些‘部件’和‘事件’,就是新的拓展。”
“第二,许多区的管理重心,已经向街道一级下移。在上海许多地方,街道这个组织不仅是个管理机构,对有些问题本身也有能力解决。像现在杨浦五角场镇和闸北临汾街道,都设立了网格化的分中心。”
“第三,网格化也要向专业局拓展。目前网格化管理只在城区,还是没把所有问题都管起来。比如高架道路,就要专业局管理,区里无法插手。另外,有些内容区里也不能管全。像绿化问题,城管只能管理‘毁绿占绿’,对病虫害等,则缺乏专业知识,不能深入管理。将来,这方面网格化的内容,还要深化。”
本报记者 晏秋秋